![]() 文人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不懂得及时刹车,对投入的情感或者金钱,总是希望能够回来。于是,越是投入,越是折本,越是难以挽回,直到生命的尽头,才怅然若失,这都是病。 一个词说的非常好,优柔寡断。那么,文人为何会有这种病呢?愚以为是这样的因素导致的。那就是,大部分的文人都相信传统,也都会希冀别人会像自己这样恪守一些规则。但在实际上,规则或许早就变化了。 对此,很多人应该会有感受,甚至会被称之为迂腐吧。鲁迅塑造的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在孔乙己的身上,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作为文人出现的一个现实,那就是除了迂腐之外的穷酸相。 比如,说君子固穷。好像一个人品格的高,必须穷才能够与之匹配。一旦不穷了,品格就没有那么低下了,这真的是问题多多啊。为什么越是穷,才越是君子呢?这到底是哪里来的逻辑? 这应该追溯到孔子的论述吧,他灌输的道理很简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到了吧!他就是把君子和小人这样分开来了。对于君子来说,别的不用干,就搞人间大义就行了。你看看,是不是问题太大? 如此以来,说的君子好像就是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一样,天天务虚,搞一下人间大义就行了。实际上,君子也是人吧,是人就要吃喝吧,没有金钱,吃啥喝啥呢? 但就是在这样的规则下,每个文人都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起来了,当年的大学生不是还成为天之骄子嘛!也是带着这样的遗留罢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真的中了毒,那接下来就病得不轻了。 可惜的是,好多自诩为文化人的人都中了这个毒,都有了这个病,不看重利,只是追求义。发展到较为极端的情况,那就是太重视精神,而忽视了物质,甚至成为生活上的低能儿。 钱钟书据说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好在老婆杨绛并不嫌弃,这样才好。章太炎外出后,找个黄包车回家,连自己家门都不知道在哪里了。这些曾经身处社会顶端的高级知识分子,我想都是中了孔夫子的毒吧! 自然还是有些例外的。比如林语堂。这个靠稿费和版税就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作家,过得不要太惬意啊。坏的是,惬意是暂时的。他爱上了机械发明,非要制造一款中文打字机。 就这样,在发明的冲动之下,搞得负债累累。关键问题还在于他的中文打字机并没有投入生产,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公案。我倒是觉得,虽然无成,但这股劲,还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另外一位台湾作家李敖也是公开谈钱的,他毫无避讳钱这件事,跟传统的知识分子的风格又有了迥异的变化。 如今倒是好,不仅人人都开始谈钱,连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也少之又少了。因为正在渐渐地模糊这样的界限,那就是,文人到底该如何界定,成了商人的还算不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