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士铨家事(十)扬州的弦管

 jxyslza 2023-09-11 发布于江西


蒋士铨《扬州》诗:“苦将弦管斗繁华,酒舫灯筵未有涯。暮气凝来开夜市,南风吹去长琼花。金刚秽迹分淫祀,碧玉妆梳近小家。”
——题记
蒋士铨一生驻足过南昌、鄱阳、北京、南京、绍兴、杭州、扬州、铅山等地。在扬州待的时间不长,青年时期北上入都或赴试,或就职,或南下省亲等,蒋士铨都是途经扬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月,他应两淮盐运使郑大进之邀,从绍兴蕺山书院移主扬州安定书院,自此悉心教授生徒、甄拔寒士,在扬州度过了两年零十个月。
同治《铅山县志》记载蒋士铨“平生志节凛凛,与人交胆肝披露,趋急阐微如不及”。说白了,就是帮别人再小的事都是急事、大事。他打小就是在贫穷中度过来的,所以他对穷书生格外感同身受。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常州的洪亮吉慕名前来扬州安定书院拜访蒋士铨,洪亮吉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和骈文家,但一看穿戴就是个穷儒。蒋士铨爱才心切,待如上宾。两人切磋交流,相见恨晚。临行,不需洪亮吉开口,蒋士铨就掏出银子塞到了洪亮吉手上。洪亮吉也不客套,过几天就除夕,可是他连回家过年的船费都没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洪亮吉殿试一甲第二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贵州学政。
湖州的沈龙文秀才和蒋士铨是朋友,病逝以后他儿子来扬州求助,蒋士铨立即拿出银子给儿子带回家安葬乃父,安排全家生活。某地方知府去世后,他的儿子在街上要饭,被蒋士铨看见了,赶紧把他领进家,给他银子,让他做点小生意为生。在见义勇为,帮困扶贫这方面,蒋士铨和他父亲蒋坚一模一样。


蒋士铨耿直忠正,“生平无遗行,志节凛凛,以古丈夫自砺”(金德瑛《忠雅堂诗集序》),其学识人品对当时的扬州士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扬州学派中不少人都肄业于安定书院,他们视野宏博,诗文词曲皆精,受蒋士铨这位诗文名家的教育和影响颇深。其中最显著者当数扬州学派的代表阮元。其舅祖江春是乾隆时期扬州著名的大盐商,与蒋士铨交情甚厚,蒋母钟太安人与阮元之母经常走动,两家关系密切。当时阮元虽年方七八岁,但显然蒋士铨的学识为人对年幼的阮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阮元后来深情地回忆起:“铅山蒋心余编修奉其母太夫人居扬州安定书院,太夫人与先妣常过从,先妣语不孝(阮元自称)曰:'读书做官,当为翰林,若蒋太夫人教子乃可矣(像蒋太夫人那样教儿子就对了)。’不孝谨识之,未敢忘。”阮元日后进士及第,升至总督等一品官员后,仍能廉洁自守,造福百姓,并弘扬乾嘉学术,这与他早年从蒋士铨身上所接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对于这位前辈大家,阮元充满了敬慕之情。蒋士铨逝世后,他曾为之作传,收录在《忠雅堂文集》。
蒋士铨主讲安定书院时间虽不长,但对书院及生徒们饱含深情。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乾隆帝垂念,他离开南昌,再次出仕北上,途经扬州,作了《过安定书院有感》,诗云:

再见生徒识性真,重来吏役似家人。

亲闱树浥前春泪,子舍花含旧日颦。

种后垂杨将拂槛,栽来芳草欲成茵。

流连几席低徊极,蝶与庄周本一身。


离别三载,书院学子们依然率真可爱,看见吏役也仿佛重见亲人般亲切,书院的一草一木都凝聚了他往日太多的情感。在多年后,蒋士铨回忆起这段帷帐授经的山长生涯,作诗云:

教授十五年,二毛须鬓秋。

乐道颇相安,序列贾董俦。

蒋士铨自言掌学院山长,教授学子十五年,已经头发花白,但乐道相安,好像自己跻身汉代大儒贾谊、董仲舒之列一样。可见他对这段教授生涯是颇为满意的。


杏坛课徒之余,他与友朋诗酒唱酬,徜徉于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
蒋士铨是乾嘉时期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戏曲家,不仅诗词、古文作得好,还擅长编剧,有“乾隆时期曲家第一”之誉。在安定书院期间,他创作了《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等四种戏曲作品,迎来了传奇创作的高峰期,在扬州士子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好友袁枚称高丽使臣花重金来购买他的乐府,可知他的戏曲作品当时已传播至海外。
蒋士铨这四种戏曲的创制与扬州大盐商江春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中叶,扬州书院山长不少同时又是扬州盐商的座上客。如马曰琯的小玲珑山馆,有杭世骏、陈祖范、查祥、邵泰等;江春的秋声馆,有王步青、金兆燕、蒋宗海、蒋士铨等。他们诗歌唱和,切磋曲学,校刊典籍,勤勉著述。如此一来,书院与幕府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蒋士铨居扬州期间,成为江春的座上宾,诗酒唱酬,听曲观剧,评点正谱,乐此不疲。戏曲是精神文化的产品,它必须有经济基础,如戏剧的排练、表演,都需要演出市场的支持。扬州的盐商,富可敌国,如扬州著名的个园,就是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修建的。在清代中后期,资本主义在江南方兴未艾,富商是支撑江南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
江春原籍安徽歙县,其祖、父因经商盐业而迁籍扬州。他原为诸生,后以总理盐务赐内务府奉宸苑卿,加至布政使衔。江春平生弘扬风雅,性尤好客,四方名士来扬后多馆于其家。杭世骏、金农、郑板桥、罗聘、袁枚、赵翼、金兆燕等名流都与他交往密切。江春爱好戏曲,重金征召天下名伶,蓄有德音、春台两部家乐,其演出花销“岁需三万金”。宾主觥筹交错之际,往往弦歌并作,“或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阮元《歙县江鹤亭橙里二公传》)。


蒋士铨出任安定书院山长后,风流好士的江春即待之为上宾。乾隆三十七年秋,江春的秋声馆落成,蒋士铨为之作《秋声馆题壁》:

八九月间成室,二三更后读书。

不用玉箫金管,清商萧瑟自如。

栏干卐字亚字,帘幌波纹篆纹。

妙悟不留色相,观空得自声闻。

……

秋心何处可遣?文字之友数来。

绝胜笙歌院落,夜深灯火楼台。

这首诗对秋声馆的雅致静谧和主人的高雅品位作了由衷的赞美。主宾相得,雅集自不可少。《忠雅堂诗集》中就有不少记载。江春熟谙曲律,艺术修养很高。蒋士铨寓扬期间创作的三种传奇《雪中人》 《香祖楼》 《临川梦》,他或作序,或题诗,或正谱。当然,最为后人称道的是,蒋士铨应江春之邀请创作了杂剧《四弦秋》。
《四弦秋》系根据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改编而成,之前同类的戏曲作品已有多种,其中尤以元代马致远的《青衫泪》杂剧和明代顾大典的《青衫记》传奇影响最大。乾隆三十七年晚秋,江春因不满后者“命意敷词,庸劣可鄙”,便请蒋士铨“别撰一剧”,以“付伶人演习,用洗前陋”。次日,蒋士铨“乃翦划诗中本义,分篇列目”,“每夕挑灯填词一出,五日而毕”(蒋士铨《四弦秋序》)。蒋士铨才思敏捷,文思泉涌,诗人才气外化为斑斓的曲词,短短五天时间,就创作了受历代文人激赏的《四弦秋》杂剧。
由于蒋士铨的精心剪裁,《四弦秋》杂剧摒弃了以往习见的才子佳人模式以及散而复合的套路。从《唐书》元和九年、十年时政及《香山年谱自序》中排组成章,对白居易原诗义进行了准确的演绎。一问世便由江春的德音班搬上舞台,取得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好友袁枚、金兆燕等纷纷用诗题咏记载下了当时的演出盛况。《四弦秋》杂剧经江春德音班演出后,随之北上传入京城,成为各戏班名伶的拿手剧目。直到近代,昆曲舞台上还在上演。
完全可以这样说,清代扬州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丰富、文人的萃集,使得蒋士铨能够脱颖而出,是继元明之后,戏剧创作的又一座高峰。


蒋士铨寓居 扬州三年,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竹西富亭园,涌现华胥国”“此乐可忘死,万事等鸡肋”的感叹。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他出城踏青,作了《出郭》诗:

惰游求食寄闲身,蔓引藤牵各有因

江北喧阗唯此郡,淮南欢逸在斯民。

野多池馆争寻乐,地有莺花未学贫。

闻道刘安掌天厕,他生愿作守园人。

蒋士铨从少年时期就遍游名山大川,但从他对母亲在扬州惬意生活的记载,他对当时喧阗繁华、士女如云的扬州城的赞美是有别于他乡的。


蒋士铨母亲在扬州病故后,蒋士铨从安定书院返里家居。数年后,因乾隆帝垂念,他又再次出仕。此后他数次途经扬州,与友人多有赓和吟唱之作。乾隆四十三年(1778),蒋士铨与好友王文治、梅花书院山长姚鼐、两淮盐运使朱孝纯相会于扬州。诗酒唱酬之际,有度曲聆赏之风雅韵事。姚鼐记载了他们当时聚会的情景:“时丹徒王侍读(按,指王文治)有家僮善歌吹笛,而编修(按,指蒋士铨)工为曲,尝成曲俾以笛歌,吾曹相从饮酒听歌极乐。”(姚鼐《蒋君墓碣》)乾隆年间这四位文学家的聚会,诚可谓文学史上的一桩盛事。
任书院山长期间,蒋士铨还热心公益,不以“越位言事”为嫌,屡次向当道进言,所至皆有创举。如主讲绍兴蕺山书院时建议修萧山富家池和重修三江应宿闸,在扬州时则向运使进言,修建梅花岭祠堂和史公衣冠冢,并献出所藏史可法画像。
蒋士铨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特别推崇志节之士,“每与谈史(可法)事,目光射人,唏嘘壮激,声铮铮不可遏,龌龊之士辄避去”(《桂林霜张序》),因此毕生于表彰气节,不遗余力。史可法是明末的民族英雄,其浩然正气素来为蒋士铨所钦慕。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北上赴试途经扬州时,他就特意至梅花岭凭吊史可法,作诗《梅花岭吊史阁部》。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他在北京琉璃厂得史可法像及家书后,每每以史可法无祠为憾。主讲安定书院期间,他向两淮盐运使进言,倡议立史可法祠。不被采纳后,又通过同年彭元瑞将他在北京收集到的史可法画像和书信送呈乾隆帝,皇上看了非常高兴,赋七律一首,并且要求内阁的大臣奉和。乾隆帝还把御书的诗发两淮盐政官刻碑宣示。花了一万六千两白银,终于奉敕建了史公祠和御书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蒋士铨北上途中再次参谒了史公祠,并作诗《梅花岭谒史忠正祠墓》,其中有句云:“十六年心事,重来一拜中。”
乾隆帝对一位抗清的民族英雄大加褒奖,显然是为了消弥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巩固大清的一统江山,体现了这位君王的格局。而蒋士铨对史可法的尊崇,是出于儒家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他的另一部杂剧《冬青树》写南宋灭亡的历史故事,全剧以文天祥、谢枋得抗击元军,以身殉国的壮烈事迹为主线,体现了蒋士铨骨子里的忠君思想和节义情操。


蒋士铨去世多年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来到扬州。次子蒋知节曾主讲广陵书院,三子蒋知让则进入两淮盐运使曾燠幕府中,与戏曲家仲振奎、詹肇堂等诗酒唱酬。嘉庆三年(1798),蒋士铨去世十四年后,他的诗由其后人汇编成《忠雅堂诗集》,由清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江西南城人曾燠刊刻于扬州,成为现存于世的最早版本。【待续】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蒋士铨《忠雅堂集校笺》和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相晓燕《蒋士铨与扬州》一文,图片为本人拍摄的扬州瘦西湖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