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之轩‖爱酒好名商山郎,一生潦倒为诗忙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3-09-11 发布于陕西

爱酒好名商山郎,一生潦倒为诗忙。

天然直率无人赏,夜起披寒写华章。

(郭涛)

这一首打油诗,说的是郭涛,陕南商洛商州区的一个小人物,与唱歌、当演员的几个同名者毫无关系。

商洛这地方,雅称商山丹水,但很少有巨商大贾,却盛产文人。喜欢舞文弄墨之人是一群一群的,一个个心中火热,想着要写出点名堂,在成名成家后扬眉吐气一回。

(商洛文人群体的一角)

当然,他们中成名成家的不少,大名鼎鼎的就有好几位。但绝大多数也就是爱好,自娱自乐。在成大名与爱好者之间,也有一批人,他们还没到大名鼎鼎的程度,但也小有名声,有一定的影响力。郭涛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被称作郭诗人,因为他是写诗的,而且对诗痴迷得难以自拔,因诗而兴高采烈,因诗而贫困潦倒。

                                 (一)

在商山丹水的文人圈子里,郭涛是个传奇,是个茶余饭后闲谈必提的人物,知名度非常高。原因很简单,他好交朋友,圈子里有头有脸或有一技之长的,不分年龄大小他都拜访过,与这些人论诗说文探讨写作。圈子里的方老师、鱼老师,黄昏黄老师,姓高的闻人高老师等,与他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见了面笑谑打趣其乐融融,熟得不能再熟。

与名人大家混在一起,想不出名都难,加上郭诗人的灵气与勤奋劲,这些年他也弄出了好些名堂,大刊小报上诗作不断,集子也是出了一本又一本,还被邀请到商洛的名校演讲,与师生座谈,上电视谈感想说心得。那真是春风得意笑颜开,名声蹭蹭的朝上窜。

(诗人老去莺莺在,照中却无颜如玉)

郭涛谦称是浪得虚名,但其实世上没有免费的获得。他年轻时读的书不说汗牛充栋,至少拉几车是没问题的。除了中外诗歌,还有尼采萨特叔本华的哲学,司马迁司马光的史志,其他杂书更是看得多不胜数。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都不容易呀。

不过诗人的名声给他带来的好处不多。方老师凭名声才气出山进了省城,鱼老师凭名声才气主掌了商洛文坛,黄老师凭之升了官,高老师凭之找到了神仙眷侣,大家各有所得,举座欢声笑语,只有郭诗人一人向隅。

按说郭诗人也在体制内吃饭,有才气有名声,领导重用一下不为过吧?可就是没有,不但得不到重用,他还被调到远离市区的乡镇,在第一线做最难做的工作。这理找谁说去?

(金陵寺的熊耳山,诗人贬谪之地)

不过郭涛不愧是郭涛,颇有苏轼苏大诗人的胸怀和本领。在偏远荒凉的地方照样自得其乐,喝酒打牌写诗样样不误,与山乡的老翁穷汉妇孺打成一片,还抽空回城参加各种活动。

苏大胡子自称上可陪皇帝论道,下可与乞儿聊天,郭诗人其实就一直践行着这个理念。他上可与忠实论文与平凹照相,下可与计生户把臂同游,与小组长把酒言欢。古今能做到这一点的诗人有几个?即便有也真的不多,寥寥几人而已。

不过在偏僻地方毕竟很不方便,城里有活动,来一趟不容易,郭涛于是想到了调动工作。可他一介书生,上与平凹聊天,下与贫困户掰扯,对中间的领导从来不理不睬,工作调动那是难比登天。

但万事难不倒郭涛,诗人的毅力远超常人。他坚信领导会体贴一线的艰辛并感同身受,一次诚恳的沟通就足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大不了就再来一次。于是他频繁拜访领导,这个过程持续不断,超过了十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人诚不我欺。终于他心想事成调了回来。

商州的文人圈一片欢呼。少了郭涛,这个圈子有点寂寞,太平静了,泛不起一点浪花。

                                   (二)

话扯远了,回归正题,说说郭涛的诗。

郭涛的心一直是热的,火一样热烈。但他的诗有点相反,大部分诗淡雅、隽永,带些禅味,诗句纯净的像洗过一样,让人一读忘俗。

郭诗的题材范围比较小,家乡、亲人,自己所闻所见所感慨的事,哪怕是看见一只麻雀,他也能顷刻间诗兴勃发,顺手就写了出来,语句还从容不迫,句子读完了,那种诗味仍氤氲不断。看见一片树叶,也能触发他很多清奇的想法,随即就用寥寥几句,将想法勾勒出来,形成一首小诗。

(郭涛的诗集)

作为诗人,这份功力难能可贵,能将这份敏锐凝练出来形成习惯,并保持到头生花发的人不多。一般来说,年轻时感性多一些,情感四溢,所见所闻都有诗意。但老了看透了红尘,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回事,诗感就淡了。可郭涛不是这样,他是愈老弥坚,将军肚已经臃肿下垂,但一颗童心缭绕着诗意,似乎永远不老,永远都是少年。

江湖沧桑岁月长,归来仍是少年郎,这是老天的馈赠,比多高的官位都珍贵呀,而郭涛的诗的确受益于这颗童心良多。

我最欣赏的郭诗,就是这些童心仍在,对世界还有好奇心态的诗章。觉得这些诗水灵灵的,其中的诗意活泼清新,朗然可见,好像伸手就能触摸到,读了之后让我也一下子年轻起来,浑然忘了岁月如梭。

“孔雀东南飞”、“打铁的人”等,就是这类诗章。

但这类诗不能连读,最多一天读一首,一次读得太多,就食而不知其味了。我觉得他这类诗如清茶,虽清香弥漫但味淡味长,只宜小盅细品,不宜大碗猛灌。老诗人党继的诗似乎也是这样,随便拈出一首小诗,都灵气逼人清香透颊,但要捧着一大本子连读,效果就开始递减了。

郭涛还有一些深情款款诗味浓烈的好诗,如最近写的“怀高文兄长”,不但味浓情真,句子的长短搭配也非常好,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那种读半句,一口气还没吐完,下半句却在另一行,让人呼吸频率跟不上的感觉。

不过总体来说,郭涛味浓激烈的诗相对不多,淡雅隽永清丽是他的主要风格,家乡风物是他的主要题材,他即便有些关注社会问题的篇章,也没有吟咏家乡的篇章那么优秀。

当然这纯属个人一孔之见。

                                  (三)

郭涛最爱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盛唐时期的老杜,他对李白不感冒,说老杜与自己更亲近,自己的思想理念还有关心民间疾苦的做法,与杜甫同出一辙。

我也认同他与杜甫很像,但不是诗风很像,也不是理念很像,而是境遇为人等方面很像。

杜甫也在官场混了很久,算是体制内的人,这一点与郭相似。杜在官场混的并不如意,得不到提拔,这一点也与郭类似。

杜甫的诗自然写的极棒,但除了写诗,老杜在生活上一塌糊涂,妻儿在富县挨饥受饿,他自己衣衫破烂,后来在四川弄个茅草屋栖身,还常受风雨灌顶,简直是苦不堪言。哪有半点李白的风流潇洒。

郭诗人似乎也是这样,诗写的不错,又在体制内上班,却常为女儿的奶粉钱发愁,至今也没在城里给自己弄个几十平方。哪有半点鱼老师黄老师谈笑风生挥洒自如的风采。

老杜住的是成都的草堂,老郭住的是商州的瓦房。时隔千多年,诗人的待遇好像还是一样,没有特别明显的提高。

(今日的草堂,比豪宅还豪)

老杜曾为大唐盛世写过不少赞美的篇章,老郭也出过《盛世放歌》的集子,赞美今日的盛世。但这狗屁盛世只盛别人,不盛诗人,枉费了杜郭一大一小两位诗人的苦心。

当然这只是愤激之言不可当真,大唐很多诗人还是过得舒适幸福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个一官半职,不靠写诗吃饭,所谓的诗,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消遣,一种附庸风雅的方式,或者是进入官场的一块敲门砖。

当今其实与千多年前差不多。所以我虽欣赏郭涛的诗,还是不希望他多写,文憎命达诗恨安乐,可做一个安乐无忧小日子滋润的人,像野牛角那样,这有多好,何必苦心孤诣的弄什么破诗呢。

作者简介:

石之轩:本名骆经济,陕西临潼人。1962年生。198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当时的商县计经委工作,1988年底调回西安。近几年来,除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黄花赋》之外,又有《假如光绪不死》《耍聪明的中国人》《英雄与美女》等多部作品公开出版,并产生广泛影响。其80年代在商期间,郭涛和石之轩共同发起创立“太阳”诗社。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吕学敏   远洲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副主编:墨海顽石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联盟:

往事余味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小麦的籽         松风阁语

陕西文谭       我是布衣   五谷文学社       方子蝶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晒丹凤》平台投稿提示,熟记以下几点,命中率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