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执迷,方能预测准确

 葫芦他爷爷 2023-09-11

不执迷于《周易》卦爻辞及《梅花易数》等数术演算方能准确预测



Elisagu

2023-09-10

  无论是《周易》六爻断卦法,还是《梅花易数》、《紫微斗数》、《奇门遁甲》等数术预测方法,最令预测者感到棘手和头疼的就是如何在林林总总、丰富万千的信息大海中进行取舍。如果用数学来比喻起卦、排盘,就相当于构造数学方程式,而分析预测则相当于数学求解。由于所有的数术都是也只能是对现实世界的全息映象或近似模拟,因此这个预测方程从本质上讲必然是多解的,如何在这众多的解中进行择选、组合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成为预测者预测的关键所在,也是对预测者的预测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

  为了解决预测方程解的不确定性问题,古往今来众多的预测者进行了长期的努力,特别是从宋代以来,发明了许多方法,什么纳甲、纳音、纳星、纳神、命盘等等,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预测者劳心费神地忙乎半天,最后面对方程式依然是一头雾水,即使能得出一点结论,准确性也差强人意。

  反观上古预测者所用方法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无非就是起卦、断卦两个环节,似乎并没有用什么复杂高深的命盘。其预测实例所用的方法也都很简单,而准确性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早期特别是三代、春秋以上的占卜,准确性也普遍较高。后世以降,特别是宋代以后,虽然所用预测方法丰富复杂了许多,但准确性总的讲不如上古、中古,后世那些所谓懂得奇门、太乙、六壬等高深数术的所谓高人,在正史中并不入流。因此,上面这些事情使人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怀疑,自宋代以降(也许更早到汉代)所做的所谓对数术的精确化、定量化努力,是否误入歧途了?

  仔细考察分析这些复杂化、精确化、定量化的工作,不难发现他们在思维方式上都是企图给《周易》注入更多的逻辑内涵,即试图发现或发明一些具有确定性的逻辑规律,再通过这种逻辑规律进行推演预测。用哲学术语讲,这种思路也就是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和运用,我们把这种治易方式称为“理易”,即“以理解易”“穷理断易”,这种方法与西方科学传统一样,以解析(而不是综合)、细分(而不是统摄)、定量(而不是定性)、形式逻辑(而不是辨证逻辑)等为特点。

  《周易》是对宇宙和人生精微玄妙的映象和模拟,其本身具有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性质。因此,《周易》的模糊性实在是她所要反映的事物(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模糊性决不等于空无,正是在这种看似模糊的混沌之中,蕴涵着宇宙、人生、社会的全部信息。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即事物所内涵的有用信息量跟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明晰性是成反比的,越是清晰确切的事物,所涵的有用信息就越少。换句话说,对于确定性的获得,往往是以对信息完备性(全息性)的损失为代价的。《周易》的模糊性正是它的全息性的必须。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当进入到宇宙的最隐秘处时,实在太幼稚和苍白了。正如许多常规的物理定律在黑洞那里或量子世界会失效一样,在日常生活中驾轻就熟、清清楚楚的那些形式逻辑规律、那些语言等,当面对宇宙的至精至微时,似乎全都失去了作用。因此,所有那些企图用清晰的逻辑、用如同1+1=2这样明确的推理来解释和判断《周易》的努力,正如企图骑着自行车上月球一样,从根本上就注定是要失败的。

  那如何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呢?只能靠心。凝神净心,感而遂通。以此来解易、断易,谓之“心易”,其法至简而其应至神。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的心性修为到了一定的层次,根本不需要卜筮就可以预测,佛门称之为“神通”,道家美其曰“妙算”,儒家赞之为“善易”。妙算者不算,善易者不卜。

  当然,要达到这种上乘的境界,需要长期的修炼和仰观俯察的经验积累,对于一般的《周易》预测者怎么办呢?这时候易象、易数、易理就该发挥作用了。象、数、理并不会给出完全具体的答案,它们的唯一作用是诱发、启迪和导引我们的灵力,具体的答案,取决于物与我、心与境的混融和刹那间的灵光闪现。

  因此,对《周易》的卦辞、爻辞必须参考但不可过于执迷,更不主张进行数术的烦琐推演和牵强附会的分析解读,这些往往蒙蔽了心性,固结了灵力。与其劳神费力、事倍功半地沉陷于那些烦琐庞杂的枝蔓之中,不如放下,转而向内,修明自己的心性,酝酿自己的悟性,磨砺自己的灵性。这时打开宇宙神秘之门的钥匙就在眼前,根本用不着刻意去向外在寻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