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还是不生,怎么就成了一个问题?

 竹山一枝秀pfxh 2023-09-11

这一届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生了?

我们的近邻韩国2020年底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而一旁的日本早在30年前就进入少子化社会,虽然各种促进生育的政策被不断推出,却还是难以有效改善人口问题。

图片

《Oh My Baby》剧照

在少子化这个问题上,东亚各国有着很多共同点。在今年年初,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还在表示,将推进与“以往次元完全不同的少子化对策”,并声称“这次一定要彻底扭转出生率”。

就目前来看,日本的少子化对策依然成效不大。不过,参考一下隔壁的这个“反面教材”,对我们当下的参考意义,可不是一点点。

图片

日本的少子化对策,为什么失败了?

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社会就已经普遍注意到了少子化问题,甚至为此还有一个专有名词“1.57冲击”,意指当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时,整个日本社会所受到的剧烈冲击

这里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即“总和生育率,以及1.57又代表什么?

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个女性在育龄期间所生育子女的平均数。总和生育率超过2.07,则人口增长,若低于2.07,则人口减少。当时日本总和生育率已明显低于2.07,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社会会用“冲击”一词了。

图片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新春特别篇剧照

面对如此冲击,日本政府这三十多年来都有哪些应对之举呢?

从1994年的旨在改善育儿环境的“天使计划”到2004年的《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再到2020年的《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日本政府提供了从结婚到生子,再到婴幼儿、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的福利。其中一些措施放在今天来看,对于吸引年轻人结婚生子来说,看上去也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图片
但是,这么多的措施始终没能让日本摆脱低生育陷阱。为什么这些对策没有起效呢?少子化倾向真的无法改吗?

对此,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教授在他的最新一书《低生育陷阱: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大致归纳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图片

山田昌弘教授

首先,日本的对策实施得太晚。到2004年确立《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时,距离总和生育率跌破1.57已经过去了14年,而最关键的是,这14年的延误导致错过了日本人口规模较大的“团块二世时代”。换句话说,从这一时间点开始,年度人口规模将会不断下降,每年的适龄男女都会比上一年更少。
图片
其次,过于看重欧美的少子化对策模型,而忽略了日本自己的社会基础

简单来说,日本人的传统习俗与欧美人的常规做法有非常大的鸿沟。在欧美,独居人口较多,结婚同居具有经济优势;女性权力近年来不断增强,女性可以更多地通过工作寻求自我实现;浪漫的恋爱风气盛行,男女交往十分随意且普遍;抚养孩子的责任仅持续到孩子成年,因而育儿压力并不大。

相比之下,在日本,许多单身人士与父母住在一起,“御宅族”“单身寄生族”等名词的流行,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映;而且在一些地域,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仍然很普遍;日本人不强调浪漫感情,而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责任和牵挂。因此,单纯模仿欧美的少子化对策,是不可能起作用的。
图片
最后,则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众所周知,日本曾经历过“经济高速成长期”,虽然在经济泡沫彻底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但今天的很多日本年轻人都出生于相对来说更偏中上水平的家庭。日本内阁府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出生于“中流”以上水平家庭的日本年轻人超过了80%。

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结果,就是年轻人一代很难取得与其父母相当的成就。而这又间接代表了他们无法给自己的下一代,提供与他们的父母提供给他们的资源相当的资源。显而易见的是,日本的少子化对策并没有深刻地考虑到年轻人所面对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图片
图片

如何才能走出“低生育陷阱”?

少子化是会影响到社会构造的严肃问题:

一、少子化必然导致高龄化;

二、年轻人少而老年人多的状况会加大年轻人的经济负担;

三、阶级差异会更加扩大;

四、男女平等问题也会受到影响。

且以上四点还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负的循环。

图片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悲观,但事实上,根据山田昌弘教授的研究,至少从两个层面来说,中国还来得及展开对策。

首先就是时间问题,如上所述,日本的对策因为延误问题错过了其人口规模的高峰期,但中国显然还没有。根据人口普查,我国最近的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是1981—1997年,该高峰期的适龄男女尚未完全被错过,至少从时间上来说,还是有机会的。

其次,是经济环境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有80%以上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出生于“中流”以上的家庭。且中国的经济增长尚未停止,也没有像日本那样陷入经济停滞,大多数年轻人还不至于放弃前进的希望。

当然,问题也是存在的,比如传统的社会意识带来的压力,在这方面,中国比之日本和韩国,几乎不分伯仲。


与欧美不同,甚至与日本都略有不同,中国的社会家庭传统更倾向于要对孩子负责到底,即,生孩子就意味着要对孩子负责,不仅要培养孩子长大成人,而且在他成年以后,包括送孩子读大学、帮助孩子就职、给孩子张罗相亲、出钱给孩子买房等,都属于父母分内之事。

此外,其他一些社会传统意识,比如从小到大的攀比现象、结婚所伴随的各种习俗等,也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年轻人的生活产生了压力。当这些压力最终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时,他们会有“不结婚不生孩子”的“躺平心理,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图片
图片
无论如何,少子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日本的少子化对策暂时失败了,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在岸田首相提出“这次一定”后,日本自民党甚至为此给出了高达8兆日元的预算案。至少,日本政府想要改变少子化问题的决心,看上去还是很坚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