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强-OH 前几天,恒大研究院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布了《中国生育报告2019》,指出中国目前生育率下跌形势及可能的原因。 ![]() ▎任泽平微博截图 现在中国人口生育率下跌的形势基本已经是共识了,但是对于下跌原因则众说纷纭。 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两个决定要素:能力和意愿。缺失任何一方面,这件事都做不成,生娃也不例外。 在中国目前会把生育率下降原因主要归结到能力层面,比如养娃成本高,对女性的权益保护不够方面。但是这种归因不能解释一个现象——为什么经济越发展,生育率越低? 经济越发展,总体来说养育后代的能力越强、风险越小,妇女权益保护越得力,为什么反而生育率越低? 这可不是中国独有现象,这是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正是因为这个现象难以解释,所以干脆不解释,甚至把该现象当成了一种规律——一旦遇到需要给出生育率下降的解释原因,就把这个现象拿出来当证据,目前该现象确实也颠扑不破。 但是到底为什么经济越发展,生育率越低? 根据前面所述,能力+意愿=生娃率,经济发展总体上能力是提升的,但是生娃率这个结果反而下降,所以问题当然出在意愿上。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生育意愿? 很多父母责怪子女不生育,说他们太自私、自我,说他们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自我意识,到差不多年纪就生了,现在的年轻人都自顾自生活,缺乏责任感。 要我说还真怪不得现在的年轻人自我。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由于科学大发展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教育时间不断被拉长。古人15岁左右就结婚生育,三十年前受过本科教育的也没几个,大多数人早早就接触社会。 而现代社会即使法律不约束,结婚年龄也因为需要受教育而被不断延后。 本该接触社会、接触异性、奔放自我的年纪全都压抑在教室里读书,一旦进入社会,怎么可能会有兴趣立刻又投入一个被约束的环境之中?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现在很多人在表述、自我认同方面越来越趋向于幼小化,相比其父母在相同的年纪自我认同不一致,比如: ▎79年的“小姑娘” SHE还有一首歌叫《不想长大》。 这种自我认同“幼小化”经常被他人冷嘲热讽,但绝大多数当事人自己内心还是非常坚定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小。这实际上是因为教育过程太漫长,占据太多人生美好时光导致的一种心里不平衡。 人一生最美、最有活力、感知最敏锐、最有生命张力的时光,基本都在读书。 本该试错、疯狂、张扬、喧闹的年纪,基本都在读书。 读书是很苦的事,除了少数变态学霸以外,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兴趣。更何况现在的教育完全是西式的、强制学生使用逻辑的教育。 逻辑和感性很难兼容,甚至是互斥的。为了使用逻辑只能要求学生尽量调动抽象思维而关闭感知通道,这对于青春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抑。 所以当这帮人毕业走向社会,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自我奔放啊!好不容易可以将责任暂时搁置,将逝去的青春弥补一点回来,怎么可能立刻生个娃给自己添堵?自己都还是个宝宝好伐? 这本质上是要将过往的压抑宣泄出来,要将自己从小就不可掌控的漫长人生抓回来,而不是从教育的坑直接跳入养娃的坑。 可惜的是现在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自我奔放其实也没有那么尽兴。即使不养娃,工作的责任就够年轻人喝一壶。 不是有的女性表示生娃耽误自己事业发展吗?确实耽误,但是这难道不是因为事业过分侵蚀人生吗?生娃耽误事业、结婚耽误事业、旅游耽误事业、自己的爱好耽误事业,甚至父母生病照顾都耽误事业,这只能说明事业侵占人生和人心已经太多。 这样下来人当然没有意愿生育,不论男女。 也就是科技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但是科技发展了,教育也必须跟上,人受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侵占生育意愿;同时,教育跟上了,科技进一步发展,形成正反馈,所以出现“经济越发展,生育意愿越低”的现象。 这其实是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性的碾压。 在现代社会,为了生存不可能不接受教育,而这些教育又铺垫在不断发展的科技之上,不断让人不得不缩减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和付出,专注于学习上。 人就像燃料一样,不得不投入到科技发展这个大熔炉中,每个人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让炉子烧得通红。不适应这种环境的人就会被当成炉渣被社会抛弃。 在中国还要特殊一点。 长期以来从上到下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看GDP增速,而从普通人层面来说就是看你挣的钱多不多,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甚至是否算个人。 于是所有人都将自己尽可能地投入到了“经济建设”的大势中。 “生儿育女这种小事想起来就烦,毫无成就感,怎么值得我浪费时间精力呢?” 这种经济发展为本的趋势有多强? 男人就不用说了,现在中国男人要是没钱很可能狗都不如;而中国女人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相比其他国家女性,工作时间和创造财富排名极靠前的群体。 不少女人说:要是不好好读书是要被抓去结婚生孩子的。可见她们是自己主动选择拥抱事业。 虽然大部分人只是把这句话当成调侃,但也可以看出工作和社会评价对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异化及改变——动物繁衍的本能都异化为一种惩罚,这个力量之强叹为观止。 不少明星选择冻卵,或者拖到很大年龄才生育,其实并不是她们不想生,而是事业诱惑和驱使太大,做出的退而求其次选择。但是在自然规律之下,人的选择显得那么无力——年纪大了生育各种风险都显著增加,不论使用什么技术。 但即便一般女性在事业上没有那么勇猛精进,依旧有很多人怕生娃之后变成丧偶式育儿。这看起来是男人的问题,但是本质上是因为很多男人当爹了还是个孩子—— 教育时间太长,进入社会之前很少承担什么责任,除了学习也没什么要做的,压力大了就打游戏,心智成长长期停滞; 进入社会之后生存压力陡增,面对女方结婚时候的物质要求就已经去掉半条命,面对娃这个负担当然能躲则躲。作为当妈的女性躲不掉只好硬扛,扛太累自然有抱怨,不育意愿进一步加强。 我认识不少领导都说:一个男人如果当了爹而且家庭照顾的不错,那么这个人多半靠谱,我更乐意和这样的人合作。如果是恋爱都没谈过的那种男人往往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这话有一定道理。责任感是在生活中逐渐训练和培养出来的。 但是大部分年轻人每天焦灼于竞争压力,这种情况下别说生孩子,连性欲都没没有了。 ▎排名前三的原因都与工作直接相关 性生活还不需要像养娃那么费劲辛苦而且还快乐,比例都那么惨淡,养娃就更不用说了。 此外觉得养娃成本高不敢生其实本质上也是社会发展之后形成的结果——养娃成本最高在哪一块?当然是教育。多个孩子多副碗筷的时代早已过去,为了让孩子获得足够竞争力,在教育上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还有想让娃人格独立、活出自我的人。这种想法理论上是好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家里有矿才玩得起,大多数家庭需要父母与子女相互扶持,比如孩子结婚父母得支持,父母生病孩子要照顾。 自我实现这种高端需求不是说说的,得有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下面的基座支撑,这个基座就是物质。物质怎么来?又回到前面一直在说的内容——工作。 也就是读书+工作,导致了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 所以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低的本质是: 经济发展的成果,必然会忽略生育这一块的反哺和投入,而是会流向短期更有效率的地方。非生育领域见效快、“成果使用”和转化率高、可控性高,资金资源自然会流向能够更好使用它们的地方,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而生育的投入高、见效慢、不确定性高,除非政府强制,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可能自发出现的。 自由市场经济只会出现年轻人价值越来越高,但是绝不会营造适合生育的环境给适龄男女来生孩子期待十几年后有个好的产出; 同时,年轻人价值越高,他们就更倾向于工作而不是生育,毕竟生个娃费那么大劲将来还可能成为一个废渣,而自己牛逼为什么不立刻变现或者实现自我? 自我实现需求越大、自我意识越强的社会和人,生育意愿越低。而经济发展必将导致自我实现需求增大、自我意识增强。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这是人性——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性中必然包含短视。 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版的“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其实也不止是人性,动物也一样。在生存环境变得恶劣的情况下,很多动物生育行为会普遍减弱,先保命为主。只不过人类社会是发展之后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而大多数人又没有意识到而已。 所以那些呼吁政府用经济发展成果反哺生育环境的人,实际上是在要求缩减市场自由度,让政府这只本来已经闲不住的手进一步管控。政府当然能让生育环境变好,而且政府能用的办法超乎想象,但是代价却未必是呼吁者乐意承担的。 凡是选择,必有代价;凡获权利,必担责任。 PS. 顺便说一下,上述规律反过来也成立,中国农村就不用说了,显然是符合的。文明先进的欧美国家,生育意愿总体趋势还是下降;而很多伊斯兰国家生育率却很高,数十年来难民不断从中东涌向欧洲国家。 根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的研究:
——来源:《观察者网》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