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五脏生克制化辩证模式解读方剂——麻黄升麻汤

 铁毛l 2023-09-11





图片

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是杜武勋教授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新型诊治疾病模式,影射《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天体运动影响自然界气候,产生五运、六气变化,而有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天地之气交合气化而促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及病理现象,而与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相联系,即人之六气气化规律受天地之气变化的影响。三阴三阳与人之六气相合,分别冠以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素问·宝命全行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此即“天人相应”。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基于自然界六气气化规律,着重强调了五脏之间生、克、复的关系,使之五脏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平衡协调[1]

图片

图片

麻黄升麻汤原文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图片

麻黄升麻汤组成

麻黄7.5g       升麻3.5g          当归3.5g         知母2.5g  

黄芩2.5g       玉竹3g             芍药2g           天门冬2g

桂枝2g          茯苓2g             甘草2g           石膏3g

白术2g          干姜2g

图片

麻黄升麻汤病机解说

通过追溯大量文献,既往认为麻黄升麻汤证发病初期,邪热在表,以标实为主,表邪未解,邪气入里而见里证,但见里热而误下之,脾胃阳气受损,因此本证实质是用以治疗误下后的阳郁变证。本文基于中医理论基础,借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分析麻黄升麻汤证中五脏功能及五脏之间相互关系,可得该方证病机根于大下后脾虚湿盛、运化不利,以肝风妄行而化伏火,心火燔热而不潜降,肺金燥热兼阴血虚,肾水虚寒兼水饮盛为主,简而概之为肝风偏盛,脾虚湿盛,肺热津伤,心肾不交,上风火燥中湿下寒为其病机特点,五脏之间借生克复关系相互滋生克制[2]

图片

麻黄升麻汤方解

1.温中健脾而化湿——升麻、白术、茯苓、甘草、干姜

       升麻苦平辛温,升发脾胃清阳,行于阳道。《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言:“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故以辛热之干姜温脾散寒、通阳利水;白术苦温,燥湿健脾、培土荣木;茯苓甘淡,利水渗湿;甘草补益脾气,诸味温药合用以温脾健运、培土泄湿,交通上下,逆转阳气虚损之势,使滋生有源,脏腑协调。

2.疏肝活血而升达——当归、芍药、麻黄、升麻、桂枝

 以当归养血行气、补血散瘀,芍药酸苦入厥阴敛阳,平肝木和脾土,通利血脉、养血和阴[3]。风生升,以麻黄、升麻两味风药合用发越阳郁,行宣散之功,疏散外风同时疏肝 活血,助他药增效,使郁火得散,防邪气伤阴。以桂枝补肝木助其升发,合当归、芍药又有当归四逆汤之意[4],通行气血。

3.滋阴润肺而敛燥——麻黄、知母、石膏、黄芩、玉竹、天门冬

麻黄乃发散肺经火郁之药,麻黄升麻汤中又以麻黄剂量最为大,发散在表之寒,升提肺气,宣发郁热[5]。《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言:“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佐以少量石膏、知母、黄芩为同气相求,知母苦寒,上清肺热,中清胃火,下泻相火,石膏性虽微寒,但能解上焦大热,使肺金郁热得散,黄芩苦寒性收敛,一可清肺胃之热,二可治下利[6]。以玉竹、天门冬为臣,一则酸甘化阴,滋肝体助汗源,润肺之津液[7],二则寒凉收敛,防麻黄升散发越太过。

4.温补肾阳而化气——干姜、桂枝、天门冬

 以辛热之干姜回阳通脉,辛温之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使肾寒得散,阴阳得交。大下阴津被伤,肾水足方能使相火归宅,天门冬入肾经,可使肾水生而元阳得藏。

5.滋阴泻火而下济——芍药、天门冬

      芍药酸苦寒,养血和阴,入厥阴敛阳,使君火能入于肾水之中而不致独亢于上[1]。天门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使水火互济,升降相因。

综上,全方集温、清、补、散、燥于一体,诸药似各 治一脏,实则并治其母子之脏。以火郁发之、健脾化湿、润燥生津、交通心肾为治则,五脏并治,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清而不燥,补而不腻,使机体合阖[8]

图片
参考文献

[1]  李晓凤, 杜武勋, 张茜, 等. 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 中医杂志, 2017,58(22): 1898-1901.

[2]  梁嘉钰, 邓芳隽, 陈金红, 等. 基于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解读麻黄升麻汤[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24(01): 53-56.

[3]  杨涛, 崔人匀, 刘寰宇, 等.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策略及麻黄升麻汤为主方的可行性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20,15(2): 159-165.

[4]  曾晨, 周慧, 焦建, 等.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探析麻黄升麻汤在窍病中的应用[J]. 亚太传统医药, 2021,17(02): 188-190.

[5]  张海宇, 林家冉, 刘文科. 仝小林教授运用麻黄升麻汤临床思路总结及验案举隅[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30(10): 2505-2507.

[6]  郝玉英. 石膏配伍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17(06): 52-54.

[7]   郑勇飞, 陈礼平, 叶益平, 等. 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21,56(02): 100.

[8]   蔡青杰, 王中琳. 麻黄升麻汤治疗阳郁证验案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0): 256-259.

END


图片

排版 | 135编辑器

文字 | 网络(侵删)

图片 | 不可商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