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逝的郧阳肖公庙故事何其多

 靳小锋 2023-09-11

肖公庙,一个消逝的地名。

上世纪的1968年,随着丹江大坝建成蓄水,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移民搬迁到了咸宁市嘉鱼县。汉江水位不断地上涨,肖公庙这方土地上的烟火气和他的名字也一同沉没于水下,沦为了历史.....

肖公庙原属郧县杨溪公社先进大队(今郧阳区杨铺镇财神庙村)辖境,濒临汉水,当地人讹称“小古庙”。

先进大队过去有12个小队,笔者母亲便自小在本大队8队干沟生活,那里靠近汉江北岸元宝山凹,因缺水沟干而得名,今汉江砂石干沟沙场如是。肖公庙则位于1队和2队间临江处。

提起肖公庙已不再单指其庙宇,而是泛指这一方域。不仅如此,干沟和肖公庙辛氏本身为同宗,两地间还存在着许多“老亲”。据辛义秀回忆:肖公庙那可真是世外桃源:临江舟倚,人来熙攘,好一处绝佳风景秀丽之地。此前209国道未改线之时这里是“大路上”,车虽不多,进城坐渡必经于此。同时,对于那个吃水挑担,种田栽稻的年代,这里俨然一块富庶之地。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肖公庙因濒临汉江河谷,这里最终成了淹没区,移民区。

解放初期,神像祭祀牌位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肖公庙小学。小学甚是有名,临近几个小队的学龄娃娃都在此求学,一棵粗壮的大柏树根植于校内,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更是给安居此地人们留下了无限“乡愁”....

肖公庙跟笔者有着非一般的缘分,它不仅掺杂着笔者母亲童年的美好回忆,更包含着笔者家族那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故事,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翻阅古籍,肖公庙查无此名,取而代之的是“萧公祠”。《郧阳府志》载:“萧公祠在县治东祀汉郡候萧何”。“肖公庙”是不是“萧公祠”?萧公祠祭祀的又是何人?笔者带着疑问认真做了考证。

原来,肖公庙之“肖”字本为“萧”写法,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盲目实行汉字二简改革导致的后果,还有诸如“阎”改“闫”,“蓝”改“兰”等等张冠李戴现象不胜枚举,就连“郧县”被写成“yún”,十堰也被篡写成“十埝niàn”,可谓是云里雾里。

“祠”与“庙”通译,上了岁数的当地老者及资深郧阳文史专家后也经证实:“肖公庙”即为“萧公祠”!

那么,历史上郧阳肖公庙(萧公祠)到底是什么样子?搜索“肖公庙”、萧公祠之关键词全国竟不下十余处,惊诧于均在临河临湖所建,且多以供奉水神肖伯轩公孙三代而不得其解。或许,道成洋洲,化合百川”的神灵流传度最广。

汉朝郡候萧何何许人也?乃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萧何被后世人当做“仓神”“狱神”祭拜,更有“太白金星”、“城隍爷”转世之说,郧阳肖公庙到底与萧何有何渊源却不得而知。

肖公庙的另一记载便是《郧县志》“郧阳十景”之“萧寺留题”了。“红尘飞不到,萧瑟古禅林壁涴荒苔久,钟藏老树深人从方外识,诗入定中吟,不尽推敲意,瞿昙且赏音”。这首诗是肖寺寺壁上由贾洪诏作的一首诗篇,其诗文无不描绘着肖寺建筑古朴,松柏参天依山临水,四野开阔之境,更是让人有种伴花随柳步入寺春意盎然之乐,诗情画意之感。寺壁多留不少诗人墨迹故有肖寺留题之称。

“萧寺留题”的诗句还在《湖广图经志》中也有记载,其作者是清代郧县知县张杞所写:揽辔初来经汉南,偶逢净界且停骖。风行深谷慰中泽,云锁禅关静碧潭。掬藻书还蒸月露,挥毫落笔起烽岚。寂寞光期成佳地,从此胜名重释坛。

2018年6月一本地媒体所发表关于肖公庙叙述文章被笔者无意看到,其中涉及部分内容多存异议,现摘录如下:“今杨溪铺镇萧公庙中的“瞿昙且尚音”诗句和清凉寺中:肩役觅径住禅林,满地昙花映碧岭;寻访民风时尚早,挥毫闲向壁间呤。诗中的昙花都是诗人恤民爱国,志向高洁的象征。(“萧公庙”原名“火神庙”后为萧鸾皇帝的宗庙。是郧阳佛学文化的发源地。因萧鸾皇帝,生性暗弱,潜心佛学,不理政事,郧地后被魏军所夺)。....”

诧然,“萧公庙”被说成原名“火神庙”并因祭祀萧鸾皇帝而得名。读后真是莫须哀哉,有误人胡诌之嫌。火神庙在郧阳各朝史书中均有记载,但把曾隶属于杨溪区的崌峪(现安阳镇)火神庙二混为一谈着实贻笑大方。

肖公庙所存资料虽少,现把仅存一些史料中所提轶事分享诸君:

邢方贵老师所著《晚清郧阳府大劫百五十年祭》文章提到清同治初年,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率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将领西征豫、陕,扩大太平军的声势与地域。他们辗转战于陕西、汉水一带,迅速取得十余万众。便率众攻取鄂豫川陕四省毗连地域的重镇郧阳府城,以扩充军备并控扼汉水流域。......十四日知府下令改变前数日城上夜晚灯光灿烂、柝声相闻的巡防办法,不击柝,遮蔽灯光且藏于雉堞(城墙垛子)之后以麻痹敌人。.....次日凌晨风沙大作,浓烟迷雾遮蔽天日,遥闻琵琶滩下如雷震霆击,原来杨溪肖公庙一带数以万计之敌摇旗呐喊,蜂拥冲向府城,守军即开炮轰击之。.....”。又,《郧县志》载“余隆廷1826年—1875年)、字云卿,号乘时,郧阳府郧县黄龙镇人二品衔四川候补道。殁于光绪二年丙子十月二十三日。葬于郧城东肖公保青龙泉石榴沟壬山丙向为茔。”另,档案馆关于解放时期区记录:两郧地区曾是红军、解放军几进几出的地方。从一九二八年三月,刘志丹同志领导的“渭华暴动”部分人员曾转移到这个地区,红四方面军的西进红二方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北征和一九四六年中原部队突都到这里来过。贺龙、徐向前、徐海东、李先念同志领导的部队都来过这里,贺龙同志在均县武当山设过司令部,还亲自到郧县东关了解过敌情、地形,在郧县城东肖公庙发动过群众,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和武装。......”。又,肖公庙在民国年间属郧阳府郧县一百二十五保之肖公保。

斗转星移,肖公庙早已不再是印象中的祭祀场所,庙址成了肖公庙小学,那一方土地留下的更是一个时代永远印记。经查,肖公庙小学于中华民国18年(1929年)成立,这里培养了诸多郧阳贤才,其中就有著名外交官罗开富先生。罗老曾回忆“杨溪铺肖公庙小学曾陪伴自己6年小学时光。当时条件很差,中午只能吃一个烧红薯果腹,生活的艰苦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正是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罗发奋图强,他于1955年自肖公庙小学毕业时以全校最好的成绩考入郧阳中学初中部。

1966年肖公庙小学改名“红卫一校”,1968年秋校址被水冲毁。尔后,继承衣钵的新校址被迁移到离水位较高的今财神庙村1组位置。随之后的1980年,“肖公庙”再次涅槃重生,被正式定名为杨溪中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