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别称郧城,简称“郧”,城关之名缘于“郧关”,始建于春秋,始建于古麇国都城(五峰乡肖家河一带),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 明天顺八年(1464年),始筑土城。自成化十二年(1476年)始,郧阳府设址于此,以砖石改筑城垣。中央政府在郧县设郧阳府及湖广行都司(郧阳抚台),郧县城关镇也成为府治和抚台衙门治所。此后五百余年,为“楚之边陲,秦巴要冲,勾连豫陕,下达襄汉”军事重镇,历来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城垣回环,周八百余丈,高一丈五尺,底宽一丈八尺,顶宽一丈六尺,城垛三千七百五十二个。按方位立四大城门,东名宣和、南名迎熏、西名平理、北名拱辰。西、南又各设一小城门,即小南门和小西门。城门洞均为石拱。四大城门均为两道门,两道城门间为月池。北门为讳忌朝北,外道城门设置偏西,其他三大城门均朝正东、正西、正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抚治章焕在东北一带修建城垣二百余丈,并增建小东门,名时雨。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抚治章焕在东北一带修建城垣二百余丈,并增建小东门,名时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汉水溢,东南隅城圮,抚治刘秉仁予以补筑,时城高两丈一尺,厚一丈八尺,修窝铺二十间,门楼七个,瓮城楼三个,角楼一个。 明万历年间抚治王世贞改北门城楼为春雪楼。 明万历元年至泰昌元年(1573年至1620年),在东门外凿护城池,长五十余丈,宽二丈二尺,深九尺。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抚治张尚委,通判张四维郧县、郧西、均县、竹山、房县对郧阳城分段修补。 康熙十九年(1680)郧阳抚台裁撤后,城关仍为郧阳府及郧县县署治所。 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府王正常、郧县知县叶治及各县捐廉补葺,又建窝铺四间。 嘉庆七年(1802 年)在郧阳府地郧县设立郧阳镇(今城关镇),郧阳镇统辖中、前、左、右四营,兼营郧阳卫,共计3200人兼管郧阳城守,总兵及中营、前营驻郧县。嘉庆九年(1804年)总督吴熊光令郧县知县高赐禧雪楼。 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府崇善、知县熊象麟修筑火星庙炮台。十二年(1832年)八月大水,东南城墙坍塌数十丈,崇善、熊象麟督绅士修筑。十六年(1836年)知府李嘉祥、知县黄照修筑城墙二十四丈。二十年(1840年)知府陈天泽、知县姜国祺修南城墙二十丈。二十一年(1841年)知府但明伦督饰知县段天恂重修大南门城洞,并建城楼,约费四千金。二十八年(1848年)知县陈子饰修小南门炮岸。 咸丰二年(1852年)知县江士玉补筑。秋七月汉水溢,冲塌城垣四十丈,知府侯庭樾、知县梁光钊次第修之。嗣后知府靳如汇、艾浚美、陈寿图、知县方兆科、奎聊节年修补。 郧阳古城,从城西北折而东,皆枕山,不可凿池(即护城河),惟东门外浚池,阔二丈二尺,深九尺,长五十余丈,西南一带以汉水为池。同治元年(1862年),襄阳道金国琛以旧濠填淤,且东北虽枕山,而城垣卑矮,宜开濠以卫之,饰知府艾浚美、知县奎聊率城乡绅民分段开浚,派绅士张肇临、姜竹亭、江鸿川、俞东山督工,自大南门至伏龙关,全长七百三十丈,宽三丈,并筑石佛咀炮台一座。城上炮台六十座,城外炮台四座。 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汉江洪流冲裂城垣四十丈三尺,坍塌八十八丈九尺。七年(1868年)修复之,并展筑城成南护城堤,工未竣。同治九年(1870年)续建,五月,重修东、南城垣闸板。 光绪八年(1882年),西北隅城圮,后复之。 中华民国22年(1933年),为固城防,在城东南外加筑土城一道,在东南角外、东北角外、小东门外、北门外、东北角城上及伏龙关西各筑碉楼一座。 中华24年(1935年)农历六月初六,东南城垣被急流冲刷溃决六十丈,洪水涌城,东城区沦为泽国,房屋倒塌七八百间,受灾居民计两千人。嗣后,罚城内各土膏店(大烟馆)款修复。 中华民国27年(1938年)6月,将郧县城东门外横架护城河上的木桥改为石拱桥,并改东门桥为东征桥。 中华民国32年(1943年)郧县城北门春雪楼修葺一新。民国时期为湖北省第十一区(后调整为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郧县县署治所。 1947年12月30日郧县全境解放并先于全国解放,郧县属鄂豫陕第四专署(两郧专署),城关镇则为两郧专署及郧县县署治所。1948年春,各城门楼拆毁,木料化为炊烟。 1969年秋,老城绝大部分被库水淹没,小西关一带尚存。 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全部完成开始蓄水,2021年,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蓄水水位达到170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