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如何观察馆藏古玉微观细节(三)

 积祥轩 2023-09-11 发布于山东

这几天学习交流群涌入大量新朋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一幕。如:进群二话不说发了一大堆仿制品,然后说自己不懂。但听到其他人的中肯点评后,却又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从不说出自己的理论根据,对别人指出的客观证据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一副你不懂的样子。更有甚者,看到有人的仿品被点评后,就对其摆出别人都不懂,只有他懂的样子,然后各种安慰,最后加好友。这种情况通常下一步,他会拿出与之相似的东西,然后告诉对方我这个也是真的,而且价格不贵,东西绝对的好,今天便宜出让给你。最让人讨厌的是,大家都找到其仿品的证据,只有他说是真品的人。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你问他买不买?价格很便宜。

举例说这些的目的只想告诉大家,不止要防范电信诈骗,更要防范卖假货的,虽然不噶腰子,但钱花了,东西不对也挺让人疼的。天上不会无故掉馅饼,所以在没有分辨古玉真伪能力前,千万要留意对你无事献殷勤的陌生人,可能非奸即盗。古玉鉴别就是要以证据说话,每个条件要互相验证其真实性,更不能有任何冲突。比如:一件汉代韘形佩,螭的耳朵为折叠耳,但工痕却有明显的金刚砂砣具留下的有规矩的痕迹,那么虽然纹饰、器形都符合汉代特征,但工痕却不是汉代砣机痕迹,而是现代电动工具痕迹。在器形、纹饰、工痕三个条件中,器形与纹饰的条件可以相互验证,但工痕条件却与之冲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幻想着是西汉韘形佩了,幻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梦想通过不断的努力还是有可能的。

言归正传,今天分享一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时期重环谷纹玉璧。

在中国的玉器史上,玉璧出现的时间很早,北方的红山文化玉璧多为内圆外方,且上方偶有钻孔,还见有二联壁、三联壁。

三联玉璧  红山文化  长11.9、宽3.8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绿色。器体扁薄,呈长条形。一侧齐平,另一侧呈连弧状,中部有三个并列的圆孔,相邻两孔间有一道阴刻线纹,靠近直沿一侧钻有两个圆形小孔。通体抛光。

而南方的良渚文化玉璧,无论是数量、工艺都远超与红山文化,甚至出现了列壁的现象。

玉璧  良渚文化  直径23.6、孔径4.3-4.6、厚1.1-1.3厘米。浙江省余杭市汇观山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白斑杂色,一面有黑色土沁。整器制作平整,中孔由两面对钻而成,台痕错缝可见管钻留下的宽约1毫米的沟槽,所以可知管壁甚薄。

我个人认为,纵观整个玉璧的发展史,战国时期的玉璧是最美的,无论是器形、纹饰、工艺还是玉料都是最顶级的。下面开始仔细观察此件战国重环谷纹玉璧细节特征。

细节一

定位孔痕迹明显,镂空尽头无尖锐,为战国时期片雕镂空典型工艺特征。(如有不解之处,请翻看前两期文章关于战国与汉代镂空定位孔工艺的不同解释)

细节二

“好”处边棱顶部尖锐,横截面呈三角形。(如有不解之处,请翻看前两期文章关于战国与汉代镂空定位孔工艺的不同解释)

细节三

谷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早期谷纹多以阴线刻形式出现,后期发展逐步凸起。此件玉璧的谷纹排列整齐,通过画线法可以看出是由浦纹修磨而成,而且玉璧地子打磨极为平滑。民间有种说法:战汉乃至以前的高古玉受工艺限制,打磨都不平整。在此件馆藏战国玉璧面前,这种说法就是个笑话。(关于画线法,翻开前两篇文章,可以看到详细图解)

细节四

仔细看沁色侵入位置,可以明显看到颜色的浓淡之分,这也就是我在直播中常常说的过渡,天然沁色的形成,一定是极为缓慢的通过玉质裂隙侵入至玉质内部的过程。当古玉出土后,这个过程就被打断,这时所有的侵入过程如果按下了定格键,如上图红色标记处。那么通过观察此处沁色侵入痕迹,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天然沁色一定要过渡明显,另外还要参考沁色的层次是否自然。关于沁色的层次,我会以合适的标的物详细讲解。

前几日不慎将古玉学习交流群解散,现已重新建群,请还没入群的朋友扫描下方二维码入群。

码字不易,还请多多点赞、转发文章,谢谢诸位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