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说的胸痹是心梗吗,一文带你了解透彻!

 凤凰杏林学堂 2023-09-11

胸痹是心梗吗?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向我咨询,说他奶奶最近老是觉得胸口处闷闷的不舒服,尤其是干重活后,更加憋闷难受。去当地诊所就诊后,医生给她下了一个“胸痹”的诊断。奶奶不懂,便自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胸痹”,这一搜不要紧,可把她吓坏了,因为搜索的结果告诉她,胸痹是“心肌梗死”。因此,朋友便来问我,胸痹到底是不是心肌梗死,还是其他的心脏病,希望能解开自己和奶奶心中的疑虑。

胸痹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

是心肌梗死或类似的心脏病吗?

若不是,那有什么区别呢?

 胸痹为病 

是哪般?

■■■■■■■■

胸痹这个名词,其实是中医的专有病名,由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次提出。张仲景在书中认为,胸痹是一种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用现在的话来说,胸痹是一种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连及背部、肩胛骨、肩部等处,并且伴随气喘、咳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胸痹病情轻浅的患者往往仅感觉轻微胸闷,或呼吸不太顺畅;严重的则会表现为胸部疼痛、胸骨区疼痛牵及后背部,持续不能缓解,还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害怕等证候。

 胸痹和心肌梗死 

有什么区别?

■■■■■■■■

中医讲的胸痹其实是根据证候特点来命名的,而西医讲的疾病,大多是根据病变器官或者病变机理特点或是病因来命名。因此,中医讲的疾病往往包含着西医的很多种疾病,两者的病名往往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种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连及背部、肩胛骨、肩部等处,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胸痹,其实包含了现代医学所讲的很多疾病在内,像各种心脏病、肺病,及胸骨、胸部肌肉等有关的疾病,甚至一部分消化系统疾病(像胃炎)等,表现出胸闷、胸痛症状的都可以称它为胸痹

心脏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病情比较严重,表现的证候比较典型,因此大家就习惯把胸痹认为是心脏病或是心梗的别称,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中医 

如何认识胸痹?

■■■■■■■■

其实在中医的眼里,胸痹这个病并没有很危急。而对于胸痹的病因,历代医家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像医圣张仲景认为是“阳微阴弦”,也就是觉得胸中阳气少、阴气多导致;清代的王清任却认为是“瘀血”,他觉得是胸腔内瘀血太多,所以才会闷、痛。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胸痹的病因,可能和年龄及身体虚弱,平时饮食不规律、不节制,情绪不稳定,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以及受冷受寒有关。因此中医认为胸痹多与心、肝、脾、肾这四个脏器有关。

至于胸痹的好发人群,其实也不固定。虽然从上述病因来看,胸痹病多发与中老年时期,但逐步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壮年患者也渐渐多了起来。因此,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如果觉得有胸闷不适,都有可能是胸痹,需要及时就医。

 胸痹 

常见的类型和治疗方法

■■■■■■■■

气阴两虚证

气阴两虚就是体内推动和滋养的力量不足,出现的一种以干枯和低靡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这一类患者常常出现胸部隐隐作痛,喘不上气,劳作、运动起来更加严重,容易出汗,舌头红,上面没有舌苔,看起来比较干燥

当出现这样的证候的时候,就需要益气滋阴来治疗了,可以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心脉瘀阻证

当体内血液流通不畅,出现瘀血的时候便是心脉瘀阻证。常表现为胸痛,呈刺痛,夜里尤其严重,舌紫暗,或有瘀斑,脉象偏涩

这时候要活血化瘀,可以用血府逐瘀汤来治疗。

气滞心胸证

平素经常生气的人,最容易得这个证型,这是身体内的气机被阻滞所致。常表现为胸中满闷疼痛、心情烦躁或忧郁、容易打嗝

这时候疏肝理气就可以解决这些证候,柴胡疏肝散是个不错的选择。

痰浊闭阻证

体内水湿不能运化,聚集体内,阻碍阳气的运行和温煦,就会导致痰浊的生成,因此在体型肥胖的患者中容易见到这个证型。这个证型的患者容易出现疲劳、心胸闷痛、痰多、气喘、大便溏薄、恶心、舌苔很白等症状

这便需要通阳泄浊、豁痰开窍,瓜蒌薤白半夏汤是不错的选择。

寒凝心脉证

平素便阳气不足、长期手脚冰凉的人,最容易出现这一证型所描述的症状——怕冷、心痛剧烈,热敷后会有好转,面色比较白、心慌害怕、脉象比较弦紧

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当归四逆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来温阳散寒止痛,解除不适。

 胸痹 

如何预防调护?

■■■■■■■■

胸痹常常会因气候的变化、情绪的波动、饮食过饱、劳累过度等诱发或加重。对其的防治,除了中药方剂的帮助,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日常保健方法,或者调理饮食起居,来起到预防的效果。

  • 预防胸痹的发作,冬天的时候要注意防寒保暖,夏天要注意纳凉防暑;

  • 平日里要保持心情平静愉快,少生气,尽量不生气;

  • 注意调节饮食健康,少食肥腻、低盐清淡,多吃蔬果,保持大便通畅;

  • 戒抽烟,少喝酒,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量的活动。

如果在生活中,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大家不要过度紧张,但一定要及时就医,以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身体有任何不适症状

应及时就医

养生调理不能代替治疗

本文作者:翟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专业

 E N 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