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法水平最高的古法是什么?米芾却说古法已丢失!原因是曲解核心

 cxwjl 2023-09-11

古人说,笔法必须口传心授,才能学会。

这是有道理的。

古人写的笔法理论用词一般很少。

怀素从颜真卿那得到一句,用笔当如屋漏痕。就一句,怀素就悟透笔法了。

这水平估计没几个人能学会。曲解的应该是不计其数。

米芾口中的用笔古法,《述父蔡邕笔法》中有这么一句话,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尽妙矣。

一疾,一涩,这也是王羲之的用笔核心。

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会从表面去理解。一快,一慢。

这是错误的。怪不得米芾老喊,古法亡矣。

理解错了,肯定就会用错了。

王羲之说的“疾”是疾势,说的“涩”是涩势。

蔡邕在《九势》中说,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这才是原话。

这就告诉你,疾和涩不是速度,不是快慢。

你如果把疾涩理解成快慢,那真的是古法亡矣。

怎样正确理解王羲之的疾涩用笔?

我们先从核心上去理解,用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产生力量。

快行笔和慢行笔都产生不了力量,快行笔的结果就是浮飘,慢行笔的结果就是用笔狐疑。

正确理解是,疾势和涩势。

涩势是为疾势做蓄势,准备好后发力产生疾势。

你从蔡邕的《九势》中,可以发现疾势用在短笔画中,涩势用在长笔画中(战行)。

这说明,疾势发力过长就会力衰,所以只能写短笔画。

如果想写长笔画,就需要用涩势蓄一下力,再发力用疾势。

如果你写一长笔画,快速一划而过,并把这理解成疾势。

这就错了。这种笔画典型的就是王羲之说的平拖笔画,笔画中间毫无质感,轻飘油滑。

正确的做法是,逆势起笔(涩势)蓄力,然后发力(疾势),行一小段,稍微回一下笔锋(再次涩势蓄力),再疾势发力……直到收笔。

这样写出的笔画中间都是有力感的,是实的,而不是一扫而过。

之所以不让你把疾涩理解成快慢,

是因为疾涩的目的是为了产生力量,这个过程的核心是,蓄势(涩势),发力(疾势),再蓄势(涩势),再发力(疾势)……

这是本质。

你如果一快一慢,一快一慢,这是在画字。而不是寻找笔和纸之间的力量对抗。

现在的书法学习,过于强调点画的外形了。

只要写得像就行了。书法渐渐变成标准化(点画统一),简单化(只注重起笔收笔,而不管行笔的力量质感)。

离古法越行越远。

为什么王羲之可以写出形态不一的点画?

原因就是王羲之脑中的点画不是标准化的,就是涩势疾势行笔。

涩势没有蓄好力,就再用涩势蓄力,直到准备好。这样写出的点画肯定各个不同。

如上图王羲之写的这个“带”字,红圈内这个钩,不同于我们常写的样子。

这其实就是一次用涩势(回一下笔)没收好,再次用涩势蓄力,才会出现这种怪样的点画,但力量感十足。

王羲之不会去预设这个点画的样子,而是涩势没蓄好力就不发笔,完全是在用力量写字。

所以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需用一身的力气去写,此言不虚。

结束语:

学书法理论,前提一定要理解对。

只扣表面字义,曲解作者本意,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很多同学学古代书法理论,都把它当古文学了,查查字典,硬翻译。

这样最容易学走样了。

而应该从书法的本质上去理解,并且多本著作互相印证。

如果你是从书法本质上去理解疾和涩,你就不会往速度上去想,而应该往发力上去想这个问题。这才是正解。

本文原创内容节选自公众号:毛笔书法

原创作者:墨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