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生命与自然合流

 语文渡渡李亚平 2023-09-11 发布于山东


让生命与自然合流

——我看个性化赏悟

李亚平

前言

假设我是五百年后的一位诗歌爱好者假设我要来解读这首我看》,假设我不知道这首诗的背景而又想探究这首诗歌的表达——

这是一首哲理诗以形象说理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1——2节为第一部分3——4节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描绘意象构画意境第二部分抒发感悟表明意旨

按照王国维的说法第一部分写的是无我之境第二部分写的是有我之境

诗是用形象说话的我们先来梳理12节的诗歌意象——春风青草远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读诗歌我们要学会给意象分类这里的意象都属于自然景物象征着生机和美好我们还要观察意象之间的关系办法是观察动词的使用例如“揉”——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这个词语让我们想起大人爱抚孩子的脑袋瓜儿这个动作代表着喜爱亲密呵护代表着双方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信任的自由的美好的和谐的享受的不是对抗的拒绝的排斥的

还有荡”这个动词荡漾不是澎湃是一种舒展放松的样子春风不仅爱抚青草也给远水带去了欢乐的潮汐

“吸”也值得关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虽然美但是是对抗的姿态给人亢奋的紧张感吸则写出飞鸟的奔赴和晴空的迓迎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没有对抗只有和谐热爱双向奔赴

沉醉”更有意思大地为红晕的流云而沉醉然而流云却在“无意中”对一切毫不知晓不仅如此流云被谁染上美丽的红晕应该是夕阳然而流云也许亦并不知道万物之间互相成全互相欣赏没有彼此对立距离豁然也没有曲意逢迎卖弄讨好一切都是自由的友爱的美丽的深情的

如果说第一节诗里的意象互动有主动的一方和被动的一方那么第二节诗则完全不同一是飞鸟吸入晴空颠覆了我们对“鹰击长空”“一鹤排云”这种主动进攻型关系的认识而是反过来晴空吸入了飞鸟飞鸟和晴空不再对抗而是融合飞鸟成了晴空的呼吸晴空视飞鸟为生命彼此不分你我共同存在流云则还有不同流云慢慢地红晕”我们知道如果是人脸上的红晕往往代表着幸福的来临代表着被爱慕的欢喜那么流云被谁爱慕呢应是多情的夕阳夕阳的爱慕让流云更加美丽然这美丽的流云却又被大地凝望沉醉妙的是这里面没有主动的施加也没有被动地接受只有万物间彼此的爱慕成全欣赏这样的自然和谐美妙

这便是第三节诗里所提到的“谐奏”状态

这样的谐奏是因为自然万物之间互相有着正向关联也就是说12节诗中的意象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亲密关联互相成全各自美丽和谐共处两节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优美深情的

诗歌的第三节突然感慨“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这里出现了一个“你”你”是第二人称代词这里应当指谁呢我问了学生学生回答是自然我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前面写的都是自然景物这就对了联系上下文解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词句之间的联系和互指但这里的“你”不是具体的某种景物而是整个的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却常常忘记这一点总觉得自己贵为万物灵长刻意地对一切进行着自以为是的区分比如“欢乐和忧戚”殊不知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冰心语),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一切相逢都是成全而过去的“我”却自以为是地把欢乐和忧戚截然分开并反复描画以使其更为鲜明对照作为人类的“我”割裂了自然的本意没有把欢乐和忧戚视为一体没有把生命中的一切作为整体来欣赏然而自然并没有因为我自以为是的划分和描画而停下生命的脚步自然界中的无数生命样态时时刻刻都在勃发着拥抱一切热爱一切接纳一切这博大的自然从不曾因为我的浅陋狭隘而干瘪它永远是丰润美丽的

那么我们拥抱自然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呢这便是第四节诗歌的内容远古的哲人曾经对自然热望咏赞并叹息最终生命彻底回归自然融入季节的起伏融入自然的律动让生命的力量和山川流云飞鸟融为一体一起舒展飘逸永生

哲人去了哲人亦未去他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自然是所有生命的归宿即使是智慧洞明的哲人自然比某一个具体的生命更强大更神圣更智慧也更和谐自然不为某一个或某一类具体的生命而存在自然超乎于人类的智慧之上自然没有悲欢只有生命的丰润生命的自在生命的谐奏生命的勃发自然视一切为自然为应然为当然为必然只有人类才会肯定和否定接纳和拒绝热爱和憎恨亲近和远离自然不割裂所有的存在

第五节生命的飞奔”是被自然的“天风”挽着坦坦荡荡自由自在就像鸟在歌唱云在流动树在摇曳在自然的怀抱里一切都是生命不分你我亲疏是非爱恨一切也都成全着自然这个大生命一切按照自然的节拍律动并终将以自然的方式寻找到自由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呼唤“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生命要活得像鸟一样自在像云一样无意像树一样潇洒接纳一切际遇不管是“欢乐”还是“忧愁”都视作生命的花朵在季节的起伏里一朵一朵点燃又一朵一朵熄灭珍爱所有生命样态包括自己永远不被尘世的名利权位得失成败爱恨悲欢所桎梏像接纳自然一样接纳生命中的一切像热爱自然一样热爱生命中的一切像洞悟自然一样洞悟生命的终极奥义——以自然的心态过自然的一生感恩相逢感恩成全感恩接纳感恩欣赏

赏析诗歌要抓住“诗眼”诗眼是流露诗歌灵魂的词句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般它通常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某种感情某种思想某种核心事物诗眼也不一定唯一诗眼出现的位置也不确定可能在开头也可能在中间或者结尾例如这首诗歌其最重要的诗眼是末节的“自然”一词出现在诗歌的最强音的句子里“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末尾还加了叹号这就说明本诗所描述所思考的对象是“自然”本诗的第二个诗眼是“生命”和“自然”这个第一诗眼出现的次数和位置不同,(自然”只出现一次且在全诗的末尾),生命”则出现三次分别在诗歌后半部分的345以高频出现的方式提醒读者注意诗歌的意旨所在——即歌咏自然的生命所以,寻找高频词语解读意旨适用于一切文本

抓住了诗眼再来赏析诗歌探究意旨就像牵住了牛鼻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赏析诗歌还要注意诗歌行文逻辑

因为诗歌要用形象说话那么诗歌的内容就会自然呈现出两部分一部分是形象的描绘一部分是作者要说的话也就是要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那么这两部分孰先孰后呢答案不言而喻——通常描绘形象在前抒发情思在后本诗即是如此形象在前是“兴”也是“比”还是铺垫是伏笔本诗前两节是描绘形象后三节是抒发情思我让学生圈画意象的时候学生只圈画出前两节和最后一节的意象对于中间34两节则坦言没有找出具体的意象就是这个原因

诗歌的前两节意象之间是主动和被动的对立关系诗歌的第二节则模糊了甚至消弭了这种对立关系目的是表现出自然万物的和谐这样递进的排列顺序是由诗歌想要表现的意旨所决定的

那么诗歌的后三节是按什么逻辑排序的呢或者说这三节诗歌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如果扣住诗眼“生命”来探究就比较容易了

第三节写的是认识到生命的永恒勃发第四节写的是作为个体的类似哲人一样的生命的消失和融入自然第五节是抒发诗人自己渴望生命与自然融合的感情诗人直抒胸臆以独白的方式表达出要将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合流”融为一体的心声接纳珍爱生命中一切际遇就像春风青草飞鸟流云大地无论欢乐还是忧愁都让生命活成花朵般美丽因此勃发消失融合就是这后三节诗歌的逻辑了

是的所有的生命状态都是美好的我们应心存感恩和欣赏不应当拒绝一部分接纳一部分不管是勃发还是消失生命终将融入自然的怀抱里成为自然这个大生命呼吸的一部分这就是全诗的意旨了我以为

九上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分别是沁园春·》《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沁园春·是上阕写景下阕议论外其余几首都是抒情诗因此可以断定,《我看这首哲理诗是作为对照而被编入教材的

因此我们教学的时候可以联系其他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未选择的路》《理想帮助学生理解用形象说理的方法

解读这首诗歌让我想起了“异化”这个词语人类文明的进程进化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思维能力渐趋高级然而却僵硬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难以相信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这样的观点

试问当今有几个人能真正从灵魂上“与天合一”

你去看那终日坐在教室里绞尽脑汁的孩子你去看那昼夜嵌在工厂里的工人你去看那终日埋头在写字楼里的知识分子你去看那终日乘着飞机来去的政界商界科技界文化界的要人你去看繁忙街道旁边的商贩甚至你去看田野那站在收割机前等着将收下来的粮食卖给采购商的农民有多少生命是“与天合一”我忘记了还有旅游者但是你看那举起来的手机你看那匆匆的脚步那不是“与天合一”那是在路过“天”擦肩而过

公园里确是有春风花草山川中确是有飞鸟游鱼天空中确是有明月流云如今的它们大都寂寞着无人问津因为人们都在忙为利为名为许许多多说不清楚的得失恩怨

人是精明的动物总是算计着活

可是算得过自然吗

人的一切所谓爱恨所谓得失所谓悲欢在无所不包而又吞吐不息的自然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哲人说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幻象只有自然才是永恒的生命

人类偏偏丢了自然赠与的赤子之心

且目前以无法自控的脚步离自然越来越远

电子产品像洪水一样吞没着我们的时间各种虚拟和现实的任务紧紧勒着我们的咽喉对于名利的追求更是让我们牵肠挂肺欲罢不能

我们对抗但无法逃避人类给自己挖的坑越来越大

我们接受但内心迷茫人类已经忘记作为赤子的模样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具有自然的神韵与自然合流

身陷钢筋水泥我不得而知

人类智慧的大厦把人类圈禁在自然之外圈禁“追寻诗和远方”的叫嚣声里圈禁在对于“努力”的狂热信仰里

人类正被自然放逐

因此,《我看》被编入教材,让我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