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蛛丝马迹”中的“马”,指的是什么动物?很多人都会答错

 hdzgx 2023-09-12

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想要寻求或者是追踪某一件事的源头时,经常会用到“蛛丝马迹”这个成语,但是鲜少有人会去思考,“蛛丝马迹”中的“马”是什么。

这是因为聪明的中国人,大都擅长“望文生义”。见到不认识的成语,就会从当中某个字的字面意思出发,牵强附会出一个答案。

一、此“马”为何“马”?

看到“蛛丝马迹”这个成语,我们就会想,这里的“蛛”,在日常生活中对应的是一种最常见的昆虫——蜘蛛,而马对应的自然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即古代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马匹。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很多成语字典上看到,编撰者把“蛛丝马迹”中的“蛛丝”字解释为“蜘蛛丝”,把“马迹”字解释为“马蹄印”。

不过有一些细心的朋友发现,这种解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现代汉语》和《辞海》里面都提到了,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那些“隐约可见”的线索和迹象的。

“隐约可见”,就等于说这种东西,必须是“比较不容易”被人发现的,或者说是人们很难意识到它存在的东西。

蜘蛛的丝非常细,人眼要到很近的距离处才能观察到它,但是“马蹄印”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拳头那么大,这么大的印迹留在地面上,怎么能说它“隐约可见”呢?

于是就有人去查阅了资料,然后开始站出来“纠正”大家的错误说:这个成语当中的“马”指的不是马匹,而是一种生活在厨房灶台之下的昆虫,它的名字叫做“灶马”。

那么,“灶马”是什么东西呢?这个“灶马”其实不是“马”,它的学名是“突灶螽”,南方有一些地区把它叫做“灶鸡”或者“灶精”。在有的年画上,它是“灶王爷”的坐骑。

唐代的《酉阳杂俎》中有描述:“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灶马这种昆虫长得很像蛐蛐,但是它的个头比蛐蛐要大一些,腿也比较长。灶马的身体呈黄褐色,背弓很高。

灶马喜欢爬到灶台的底下,打洞穴居。俗话说:一户人家的灶台上有灶马,是这户人家即将获得充足食物的“征兆”。灶马和蟑螂一样,靠吃灶台上的“碎屑”过活。

“灶马”据说现在在一些偏僻的农村灶台上,还是能见到,但是它在现代大城市里面早已经绝迹了,取代它上厨房啃“碎屑”的是蟑螂。

大概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小时候还曾经听上一辈人提到过它“灶鸡”的大名,但是后来总会把它和蛐蛐弄混。

尽管“灶马”的体型,比一般的蛐蛐还是要大一些,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属于一种体型比较小的昆虫。

至于家里的蜘蛛,除了“白额高脚蛛”八足展开最高可达到直径十三厘米左右,一般的蜘蛛的体型都很小,八足同时张开,顶天不过一颗白豆大小。

由于体型的限制,蜘蛛吐出来的丝非常细,大约只有0.93-1.4微米,不仔细看,都看不出它的存在。

“灶马”虽然不会吐丝,但是它经常在灶台上积灰的地方爬过,所经之处往往会留下一些若隐若现的痕迹。

于是古人用“蛛丝”和“马迹”,来形容那些隐约可见的线索。因为通过蛛丝,我们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通过灶马留下的痕迹,我们也可以寻到灶马的去处。

如此说来,现在那些把“蛛丝马迹”中的“马”解释为“马蹄印”的词典,是全部都印错了吗?那倒也不见得!

二、此“马”为真“马”?

关于“蛛丝马迹”这个成语,有人后面去查阅了《辞源》,结果发现这个成语原来是用来形容一种地貌的。

在号称“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撼龙经》当中曾经写过一句话,“引到平处如蛛丝,欲断不断马迹过。东西隐显梭中丝。三吉之星总如此,此处名为吉破地。”

原来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地势地脉如蜘蛛引丝,又像是马过留痕。只是它发展到了后面,被人用来比喻一些隐约可见的线索和迹象。

于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蛛丝马迹”中的“马”,最初的确是指马匹。即使后来它被用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也改变不了这个“马”字最初的本义是指“马匹”的事实。

至于“马”字是“灶马”这种解释,看起来倒更像是后人为了能够“自圆其说”,“牵强附绘”出来的结果。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是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因此很难理解,为什么马蹄印那么大,还会被拿来比喻“隐约可见”的事物。

但是世间万物的“大”与“小”,原本就是相对的。说“马蹄印”是大是小,是否“隐约可见”,那都得看它的“参照物”是什么。

如果你拿“马蹄印”和“蜘蛛丝”来比,那它肯定是很大的。但是如果你把“马蹄印”放到一个开阔的平原上,或者是一座地形复杂的山峦上,那么它的大小就不值一提了。

假如《辞源》上的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非要把这个成语里的“马”字,强行解释成“灶马”呢?

何况“蛛丝马迹”按照中国人造词的“对仗”方式,以小对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就是以“蛛丝”之小,对“马迹”之大,再用二者“皆不可寻”,来说明要找到线索的不容易。

比如著名的侦探福尔摩斯探案,他要去寻找一些线索。为了能够得到这些线索,他不肯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也就是说福尔摩斯为了破案,不管是那些隐蔽、细小的线索,还是那些摆在明处的,显眼的线索,他都不会放过,这样解释起来也很合理。

看上去,这个成语中的“马”字的解释,还是有一定争议的。正是因为这样,在《现代汉语辞典》里面在解释这个成语时,并没有对“蛛”、“马”二字展开来进行说明。

结语

“蛛丝马迹”的“马”,到底是什么“马”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那么你去问老师,老师说是什么马,那就是什么马,因为老师说的答案也是考试的答案。

如果你是一位成年人的话,我建议你可以直接忽略这个“马”字的解释,只要知道“蛛丝马迹”这个成语的意思就行了。

什么叫“成语”?“成语”就是汉语中一种“固定搭配”的词组,这个词组中某一字是什么意思,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组成词组以后有什么含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词都是有“历史”的。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因为某种原因被创造出来,然后身上自然带着那个时代、那个地点和那件事的印记。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那个时代过去了,人们又赋予这个词一些新的含义,这个时候如果不搞语言学研究,就没必要追究那么深。

比如“马桶”这个词,就算是你完全不知道当中的“马”字的来历,也根本不会影响到你对它的定义。

再如“马蜂”这个词,就算你根本不明白“蜂”为什么和“马”扯上关系,也不影响它会蜇得你满头包;又如“马脸”这个词,即使你不知道马脸到底有多长,也不会妨碍你一看到它就发笑。

《侠客行》里面石破天初见谢烟客,后者好奇地问前者,你为什么要叫“傻蛋”这么搞笑的名字,前者答:假如你母亲当年也叫你“傻蛋”,那你自然就是傻蛋了,哪有这么多为什么呢?

“蛛丝马迹”之所以要写成“蛛丝马迹”,那就是过去的“约定俗成”吧。“成语”就是固定搭配,我们照着用就是了。非要硬生生把其中的“马”解释成“灶马”什么的,真的多此一举。

所以《现代汉语词典》上模糊了“蛛丝马迹”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做法。至于我们普通人,只要不是一看到这个成语,就把它理解成“朱时茂陈佩斯和马季”就好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