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雨子:《奥本海默》来了,也别忘记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故事”

 东方不黑 2023-09-1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

从《奥本海默》到“两弹一星”:来自中国的“同题之作”

美国导演诺兰的历史传记巨制《奥本海默》,上周在中国内陆公映。

对这个空前繁荣的暑期档,此片有资格和分量,来为之画上圆满句号,毕竟,此前它在全球已取得8亿多美元票房,中国上映5天后收益也突破2亿人民币。

何况9月初正值抗战胜利纪念日,加上日本核污水排海引发的公共话题,《奥本海默》以二战、核武器研发、广岛长崎投弹等为故事背景,多少也扣上了实时热点。

不过,观众对《奥本海默》的评价却呈现了较鲜明的两极分化:有人大赞其深邃、丰富、表演精湛,也有人吐槽沉闷、冗长、昏昏欲睡。

的确,这电影不以反转、解密、动作戏、绝地营救、大场面战争见长,它角色繁多、对白密集,极考验观众的信息抓取归纳能力,若你仅抱有“看原子弹爆炸奇观爽一把”的动机,多半鸡同鸭讲。

但它最大的观影门槛,体现在与复杂美国政治史的指涉关系上:无论是围绕在曼哈顿计划外的美苏隐性博弈,还是政府、军方、情报系统和科学界之间错综复杂的勾心斗角,抑或战后麦卡锡主义盛行、对左派的怀疑迫害,都有其自身的深层逻辑,不为普通中国观众的知识结构能迅速理解。

既然这份不习惯来自语境陌生的“水土不服”,大家会很自然把目光转回本土,转回同样拥有原子弹、且同样为原子弹付出过艰辛努力的“自己的祖国”。

何况,已有不少网友看完电影后由衷感怀:以彼时美国国力,有战争紧迫性在前、有从世界各地避难而来的一大群专家襄助、有20亿美元拨款,天时地利人和,尚且如此坎坷才把原子弹研制成功;相比之下,一穷二白、百废待举、孤立无援自力更生的新中国,能完成这项伟业,无疑更接近人间奇迹。

《奥本海默》等于在无意中,用大洋彼岸的他者镜像,为大家普及了、确证了、强化了本国前辈曾经践履的壮举,有多不可思议。

一来二去,全聚焦到一个问题:中国影视工作者,是否也演绎和诠释过,属于自己的《奥本海默》?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早在199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中国神火》,便首次将镜头对准原子弹试验,开此一序列故事讲述的先河。

1999年上映、陈国星导演、李雪健和李幼斌主演的《横空出世》,在豆瓣拥有9.4的超高评分,不少人敬称其为“史上最牛主旋律”,至今还常常要翻出来“燃爆”一回。

2009年的《邓稼先》和2012年的《钱学森》,以二位功勋人士的真实经历及心路为基轴,条理清晰,平静而扎实,是两部比较工整的传记片。

2011年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40集篇幅,是目前为止最完整、最大体量展示“两弹一星”工程的史诗正剧。

2019年的献礼剧《激情的岁月》和《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则开辟全新视角,主动尝试了更日常化的表达。

近年国庆档颇有影响力的、名导与明星荟萃的“我和我的”系列中,亦有两个篇章将目光投放于此,分别为《我和我的祖国》里张一白执导的《相遇》,及《我和我的父辈》里章子怡执导的《诗》。

除此以外,还有电影《绝密工程》(2019)、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2019,29集)……

至于其它一些覆盖面更广、年份跨度更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也常有部分段落涉及“两弹一星周边”,如《东方》《聂荣臻》等,此处还没统计在内。

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的原子弹影视家谱”。

百花齐放的叙事探索:来自中国的“殊途同归”

上述“原子弹影视”,虽没有诺兰这般国际一线导演背书、没有好莱坞的全球娱乐帝国铺路,却也同样百花齐放,以独特的形态,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版本”。

但凡做过细读细观,即会发现,它们并非像有人谈及主旋律宣传时就必要惯性批评的“脸谱化”、“说教气”,它们积极地向艺术本体靠拢,嫁接、尝试了各种影像语言、类型要素、戏剧结构和情感氛围。

《横空出世》的一文一武双雄模式,两人性格鲜明、职能与经历各异,从互不服气、屡有摩擦到惺惺相惜、肝胆相照,提供了足够有说服力与代入感的角色成长曲线。

《邓稼先》对邓稼先遭遇核弹残片强辐射后致病、饱受病痛折磨离世的描写,充满可歌可泣的悲剧美学意蕴。

《钱学森》用可观篇幅表现了钱学森在二战后遭美国政府软禁、突破重重封锁桎梏矢志归国的历程,颇具悬念感和传奇色彩,陈坤、张雨绮等当时的一线偶像担纲主演,则为之增添了更市场化、亲民化的外观。

《激情的岁月》将核试验基地中一群青年科学家的生活与情感作为切入点,探索了严肃性大主题下的青春叙事可能。

《我和我的父辈》里的《诗》,顾名思义地赋予了“理科题材”以诗性的柔韧盛放,暴雨夜两代人对峙的极致绝望、星月夜兄妹放灯的极致浪漫、结尾处父母念诗的极致绵长,温柔和感伤中升华出的坚韧力量,促动人与宇宙融为一体,都是国产电影里罕见的工巧。

即便拿它们来与《奥本海默》对标,亦有不少潜在的相似。

以《横空出世》为例:

《奥本海默》有原作小说打底、有较成熟的文字蓝本供给改编和拍摄。《横空出世》同样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作支撑,主创团队多次亲临罗布泊核基地考察,广泛采访科学家、指战员等,足迹遍及当年生产核燃料、零部件的诸多保密工厂。

《奥本海默》翔实细致、现场感好、还原度高。《横空出世》同样用了整整60吨钢材,一比一复现了发射塔、修建了战壕工事,据说,由于片场太过真实,甚至一度让外国以为咱要重启核试验,上空的监测卫星都增加到十几颗。

《奥本海默》以政治交锋为主体。《横空出世》也没完全回避特定年代里可能发生过的误会:陆光达接受过家庭和出身的审查,甚至一度被认有“通敌”之嫌,冯石将军则远赴北京,以脑袋为搭档担保,保证了研究攻关的继续进行——这份肝胆相照的磊落,倒是与《奥本海默》中施特劳斯等政客对科学家的频繁掣肘,形成了云泥之别。

《奥本海默》最被肯定和嘉许的哲学意蕴——属于人的纠结、矛盾与内在挣扎,我们的作品也不是没有触及过。

《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相遇》里,为了保守自己所参与的原子弹这一国家机密,张译饰演的研究员主动切断了与女友的关系,失踪整整三年。电影无怨无悔地歌颂着奉献,却又始终在这三年的痛楚中闪回复述。最后一幕高潮是群众游行的段落,欢呼的人潮涌来,将研究员和女友吞没、隔开、越冲越远、直到彻底分离。

这固然是国家的荣誉、人民的意志、历史境遇的重任和嘱托,但这也是两个人被从此更改的一生、是命运的捉弄、是没有墓碑的爱情无疾而终,从画面到心绪,导演直面了神圣、无悔、勇毅、坦然,直面了个体承担的悲情,直面了委屈、遗憾、无奈和怅惘。

说完了“一样”,再来说说“不一样”。

也许,某种意义上,“不一样”更能显出价值,因为,讲中国故事,总该提供一些美国人讲不出的角度与内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