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隐相依 风流尽得——浅谈写作显与隐的关系 | 随笔 周波

 文化佳园 2023-09-12 发布于江苏

最近一段时间,鄙人在微信群、圈发现一种现象。有的写作者喜欢堆砌词藻、罗列现象、抒发口号,导致文章浅俗,耐读性不佳。究其原因,除了生活、阅历、底蕴不足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未能处理好“显”与“隐”的关系。为此,鄙人谈点浅见,与文友们交流。
     一般来说,“显”与“隐”是指艺术形象塑造中“实”的部分和“虚”的部分,即具体的有形的描写和由它引起的联想所构成的虚的无形部分。鄙人这里说的“显”、“隐”,不但涉及到“虚”与“实”,而且涉及到远近、深浅。
     在写作活动中,要稳妥处理好“显”、“隐”关系,安排好“显”、“隐”格局,使显现处笔墨酣畅,生机勃勃,人物和事物跃然纸上;使幽隐处含蓄精当,意趣深远,笔墨虽少而风流尽得。
     一是由表及里,由现象的照察到本质内核的揭示,使文章具有纵深感。如邳州作者谭丰华的散文集《故乡情》,所记述的人物、事物等生活现象,有些偶然、奇特、孤立的生活现象,乍一看,好像是放在作品的表层,究其实质,作者是把这些现象,作为引人入胜的“入门向导”,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思维)和深层思索,一步一步进入散文的深处。这种“显”与“隐”的写作手法,明显具有向纵深掘进的钻透力,容易给读者以鲜明的层次感。
     二是由此及彼,由甲事物引起乙事物,使作品的内涵在横向上不断开拓。如邳州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龚培义的散文集《风景在路上》,在内涵横向开拓上就很典型。如集中《俺爹俺娘》篇写道:“年老的父母经常相伴着外出散步。每次过马路时,总要停下来,两边看看,确信没有车辆过往,再相互牵着手,缓缓而行。”老年伴侣牵手散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而作者看到的是“父母的牵手也许并不代表着浪漫,而只是表明在夕阳的余辉中,他们互相充当对方的拐杖。”此描写既把现实生活圈子扩展,又把读者注意力引向了更为开阔的远方。
     三是由正面到背面,由前台到后台,对生活做面面观照,使“显”、“隐”双方结合得更为严整,更富于立体感。如邳州住建局高级工程师马淑宝的散文《龙湖里的秋雨晚荷》,在“显”、“隐”结合方面,对生活轨迹细致观照,使散文画面富于立体感。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秋雨中晚荷的美丽姿态,用独特的视角传递给读者。在具体描写方面,选择自己“显”、“隐”角度,创造有立体画面的意境和新意,从而发现属于自己的审美境界。
     总而言之,微信写作中的“显”、“隐”配置,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思想容量和质量,必须认真对待。真正美好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布局均衡,画面具有轻重、缓急、张弛和开合。如此,读者欣赏的想象和理解,才得以悠游自得,才能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