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论治肥胖症

 经方人生 2023-09-1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肥胖症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症是指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是一种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生机制是因为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常。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慢性疾病。

图片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逆顺肥瘦》: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黄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对肥胖的外在表现作了细致生动的描述。指出肥胖患者的特点:一是体型肥胖,广肩、广腋、广项。二是多脂、厚皮、肌肉反少。三是血液较常人有所改变,认为血液黏稠,血气运行缓慢。不仅如此,对肥胖还作了膏、脂、肉的分型。如《灵枢·卫气失常》说:人有肥、有膏、有肉。并且还作了鉴别诊断,指出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肉不相离者,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病因病机



病因


中医认为导致肥胖的因素主要有七点:

先天禀赋:《灵枢·寿夭刚柔》说: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根结》说: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清浊,气之滑涩……”阐述了个体的差异性,是由先天禀赋所决定。

年龄因素:肥胖虽然在各个年龄组都可出现,但是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中年人,说明肥胖与年龄有显著关系。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中年以后,人体元气由盛转衰,气血运行也逐渐衰弱,这时水湿不运、痰瘀渐生,以致身体肥盛。加之中年以后,好静好坐,少于运动,饮食不节,故身体日益发胖。

地理因素:地理环境的不同,对肥胖也有影响。北方地寒多风,水土刚强,北人多慓悍强壮;南方地热多雾露,水土柔弱,南人质禀相对弱薄。徐灵胎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临床所见北方肥胖者比南方为多,西北地区又比东南地区较多。

食饮无度:过食肥甘厚味,易致肥胖。《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多进食脂肪、糖类食物,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贮存起来。这一点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认识是相一致的。

劳逸无度:久卧、久坐、缺少运动劳作,也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气虚脾虚,导致运动失司,代谢失常,精微不能转输,故而肥胖。

七情所伤:中医学认为五藏藏神,神藏于五脏。精神情志失常,必然影响脏腑的功能。五脏之间,彼此相关。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一旦脏腑气机失调,也会影响运化,使气血运行紊乱,发生肥胖。临床常见某些肝胆疾患病人,精神抑郁急躁,肝胆疏泄失职,影响化脂降浊,变生肥胖。

其他因素:中医学早已认识到肥胖可以是单独的一个病,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的一个症。二者之间又互相影响。例如消渴(类今之糖尿病)与肥胖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喻嘉言说:肥而且贵,醇酒厚味,孰为限量哉!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愈消愈渴,其膏梁愈无已矣。

图片
图片

精诚

图片

病机


肥胖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所致。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主要是湿、水、痰、瘀,其病属虚证,多责之于脾胃。

湿邪:湿分外湿与内湿。《素问》记载有地之湿 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是外湿。《医门法律》记载有肥人湿多……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是内湿。无论外湿或内湿,都可以影响体内水谷津液的运化转输,从而产生肥胖。

水饮:水饮可由津液或湿邪转化积聚而成,水液潴留,或代谢障碍,也可以引起肥胖。

痰邪:痰为津液所化,可以由停湿而成。广义而言,也属于内湿范畴。一般说来,痰湿重的人形体比较丰盛。《金匮要略》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就是说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肥胖;即病之后,水走肠间,身体才转而消瘦。所以《石室秘录》说肥人多痰

瘀浊:瘀浊由两义:一者血瘀;二者浊阻。此二者皆可阻塞人体之气机升降,从而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蓄积于内,而作肥胖。

医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辨证论治


从肥胖症的病因不难看出,除先天禀赋、年龄因素以及地理因素这些非人力所能及的因素外,欲要摆脱肥胖,当食饮有节,劳逸相宜,七情条畅。


方药


现在有一些错误观点认为,提到减肥,就一定用泻剂,而忽略了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治疗肥胖时常用泻法,结果不仅未能减肥,反而变生他种疾病。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在辨证上一般多定位在脾胃,定性为虚。在治疗上,宜辨证论治。今谨提出笔者的论治观点及常用方药以供诸君参考。

脏腑功能失调是肥胖形成的内因。人脱胎之后,全赖后天所滋得以生长。脾居中焦,主运化,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输布之枢纽。《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胃气降则水谷精微得入脾脏而升散,糟粕得下而从肠出。内伤脾胃,内生诸邪。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和,浊阴不降,清阳不升,精微代谢异常,堆积于内。津液停于内,则生水饮痰湿,郁久可化热,乃生湿热,致人肥胖。浊阴不降,停于胃肠,使人作肥作胖。

若邪轻,则重在健运脾胃,脾健胃和,虽生内邪,邪自可去。若邪重而正虚尚轻,则攻伐其邪,慎用滋补之品,一恐敛邪深入,二防邪乘势长。邪去则正自安。若邪盛正虚并重,则宜攻补兼施,因势利导,去邪而复证。若虚之极,甚见脱者,宜急补阴阳,使谷神不绝,性命得安。

笔者常用自拟之“斡土汤”加减化裁而治之:

        生黄芪          炙黄芪          白    术          茯    苓

        枳    实          竹    茹          陈    皮          蚕    沙

        左金丸

方解:

生黄芪升发之力优,炙者补中力胜,二者共用,以益气升清,健脾补虚,白术健脾燥湿,与黄芪相须为用,专攻补脾益气,除湿固表。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配,一温健一渗湿,脾得健运,水湿得除。枳实辛散苦降,与白术相用,一补一泻,一急一缓,补消并用,健脾和胃,消积滞而导痰饮。陈皮既能行气健脾,调中快膈,利水谷,又能燥湿健脾,消痰下气。竹茹清热消痰,降逆止呕,与陈皮相配,相使而用,温清相济,降逆和胃,清热燥湿。左金丸寒热并行,辛开苦降,反佐为用,泄肝热以降逆和胃,辛热同气,引热下行,凑清肝和胃之功,伍蚕沙,相使之用,意在理脾和胃,升清降浊。

加减化裁:

湿热者加车前子、生薏仁、飞滑石清热除湿;暑湿困脾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清解暑湿,醒脾开胃;寒湿者加砂仁、白蔻仁、厚朴,宣畅三焦,行气健脾,温中散寒,除湿化浊;虚寒者加高良姜、干姜、附子温中散寒;食积胃脘者加半夏曲、建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积滞之重者复与槟榔,攻下消积。阴虚津亏者加乌梅、木瓜,醒脾化湿,和胃生津;瘀浊者加丹参、山楂,活血化淤,消脂降浊;郁重者加柴胡、醋香附、厚朴、半夏,行气散满,疏肝和胃。

图片
图片

论治

图片

医案

举隅


初诊(2023-3-9):

李某,,,34,2023-3-9,脂肪肝3,糖尿病、高血压2,乏力,精神困顿,头重如裹,体胖,自汗,口干而渴,多饮,嗜肥甘厚味,血压160/110mmhg,大便粘腻不畅,舌淡红胖大,苔白厚腻,脉沉缓无力,

处方:

生黄芪30g          炒白术15g          茯    苓15g          炒枳实15g

陈    皮10g          竹    茹15g          蚕    沙10g          黄    连 6g

吴茱萸 1g           建神曲15g          槟    榔10g          乌    梅10g

木    瓜10g          郁    金15g          地    龙 5g           佩    兰15g     

石菖蒲15g    

七剂,水煎服,早、中、晚分服,并嘱其加强运动,控制饮食

二诊(2023-3-15):

自述服药期间无明显不适感诸症减轻,血压145/100mmHg,舌淡红胖大,苔白腻,脉沉缓。

效不更方,因其出差,不便复诊,继服14剂。

三诊(2023-03-27

血压130/90mmHg,体重减轻4.3kg,自述乏力好转七八分,无口干,大便已成形。舌像较前苔稍薄,稍白腻,脉沉滑。

予原方泛丸而食,继续治疗三月,电话回访自述脂肪肝复查较前大为好转,体重继减7.1kg

古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请咨询专业医生或直接到医疗机构就诊,谢谢理解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