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丨盛 慧:等待时光鲜美

 昵称64786783 2023-09-12

图片

等待时光鲜美

文丨盛 慧

中国人素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并将这种观念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体到饮食上, 就是以鲜为先, 不时不食, 追求本味。

民以食为天, 味又以鲜为先。古人有云:“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鲜一直是对于美食的最高评价。对于知味的食客来说, 鲜是一种足以让心灵融化的美妙感觉, 是舌尖上的天籁。

我对鲜的最初记忆, 应该是外婆带我去溧阳县城吃的那碗小馄饨。依稀记得, 小店在长街的拐角处,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店里坐满了人,气温很低, 热气将煮馄饨的师傅团团围住,旁边有两个胖胖的大妈在包馄饨, 她们用筷子将馅料刮进馄饨皮, 轻轻一捏, 一只馄饨就成形了。我脚下好像生了根, 呆在那里,定定地看, 口水滴到胸口, 几乎要滴出一个洞来。外婆心知肚明,微笑着摇了摇头, 拉着我走进店去。店里很暖, 热乎乎的空气让我手上的冻疮一阵阵发痒。外婆掏出一块手帕,取出一张张皱巴巴的旧钱,买了一碗, 一口一口地喂我。馄饨只有拇指般大小, 馅更是少得可怜, 汤却极为鲜美, 用我们老家的话说, 叫“鲜得掉眉毛”, 那种近似于灵魂出窍的美妙体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由于时间过于久远, 我甚至常常产生了一种错觉, 分不清这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或许, 鲜美带给人的幸福感觉原本就接近于梦境吧。

图片

“五味之始, 以淡为本。”粤菜简约清淡, 追求的是淡中之鲜, 鲜中之甜。鲜是粤菜的灵魂, 是入口时的惊艳, 甜则是隐隐约约、不绝如缕的余味。鲜与甜的完美融合, 便是粤菜征服味蕾的秘密所在。

我从小吃的是苏锡菜, 浓油赤酱,口味甚甜, 这种甜与粤菜的甜是大相径庭的。苏锡菜中的甜, 大多是调料的作用, 而粤菜则更强调食材本身的甜。各种美好的味道交织在一起, 最终在齿间化成隐约的鲜甜, 那种清爽、空灵的感觉, 让人无比幸福, 仿佛成了一片轻盈的羽毛。

“花木管时令, 鸟鸣报农时”, 节气是天地的呼吸, 是自然的节拍,在不同的时节里, 大自然悄然孕育着最鲜美食材, 只有紧跟时间的脚步, 才能品尝到最美的风味, 就像茫茫人海中的两个人, 只有在最恰当的时间相遇, 才会擦出爱的火花。

大自然是最仁慈、最大方、最守时的馈赠者, 顺应四时, 循季而食, 一直是岭南人古老而又朴素的智慧。“三月黄鱼四月虾”“春天喝碗河蚌汤, 不生痱子不长疮”“春鳊秋鲤夏三犁(鲥鱼)隆冬鲈”“七九见河豚, 八九见刀鱼,清明螺蛳赛肥鹅”“北风起菜心甜”……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 代代相传。食材应时而变, 口味也是如此, 大体而言, 夏秋菜式又以消暑祛热为主, 冬春菜式则以营养滋补为主。

图片

和北方的四季分明不同, 岭南地区的时节变化总是悄无声息,日子过得飞快, 像搞批发似的, 除了一闪而过的短暂冬季, 其他几个季节的交接一点仪式感都没有。在这里, 时间主要是以美食的方式在舌尖流转, 一道当造的新菜登上餐桌, 才发现一个季节已经不辞而别,另一个季节已经悄然而至。“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宋代僧人释绍昙的诗句, 用在美食上, 也是极为妥帖的。一道美食谢幕了, 这有什么关系呢, 还会有另一道在前面等待着你, 这样一想, 心里便永远充盈着美好的希冀。

广东人大多温善随和, 甚至还有些大大咧咧, 他们一点也不注重衣着, 经常穿着大裤衩, 蹑着拖鞋满街地跑, 可对美食却万分挑剔,无怪乎大家开玩笑,“对广东人而言, 什么都是浮云, 唯美食和拖鞋不可辜负。”如果你问他们, 何为人间至味?他们往往会用一句话打发你——鸡有鸡味, 鱼有鱼味, 这句话朴素而又玄妙, 因为越简单的味道, 往往越难企及。

图片

粤菜的大厨们善均五味, 对酱料讲究备至, 他们认为, 调味最关键在于一个“引”字, 上好的酱油, 应该鲜得自然,增香而不夺味。“味入味出”是烹饪的关键所在, 即无味使之入, 有味使之出。厨师们就像是食材鲜味的贴身保镖, 他们像保护火种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们。为了保持食物本身的鲜甜, 厨师们喜欢白切、白灼、清蒸等最为自然朴素的方式。对于生食的古风,岭南人也视如珍宝。《粤东闻见录》曰:“粤人多有鱼生之会。取鱼之初出水者,去其皮鬣,洗其血腥, 细刽为片。红肌白理,轻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热酒,和以椒盐。入口冰融, 号为甘旨。”

又比如吃火锅, 岭南人称之为“打边炉”, 不但叫法和四川、重庆等地不同, 吃法也大为不同, 川式火锅以麻辣著称, 有着强烈的味觉冲击,如同舌尖上的重金属摇滚,而打边炉, 则以清淡见长, 像一曲舒缓怡人的《平湖秋月》。

岭南人通常以清水或高汤为底, 其中, 最具风味的还是顺德。顺德人最喜欢用粥水打边炉, 本地人称这种粥“毋米粥”。做法是用大火煲米三四个小时, 待水米交融之后, 再用细渣格隔掉米渣, 粥水细腻绵滑。粥体有一定的黏稠度, 半透明, 有光泽, 用这种粥打底, 可以涮海鲜、肉片, 粥水像一件轻薄的外衣, 将食材本身的鲜香紧紧包裹,让食材始终保持嫩滑的口感,如一个不受岁月侵扰的女子, 肌肤水灵,眼眸清澈, 内心单纯。吃到最后, 粥底吸收了食材的精华, 美味而又养生, 喝上一口,会让人生出“香于酪乳腻于茶, 一味和嘈润齿牙”的感慨。

图片

万物皆有本性, 烹饪绝非用调料掩盖其本性, 而是借助火力唤醒其本味。因为, 食物本味和人的真性情一样, 珍贵而又可爱。《吕氏春秋》中有云:“以味为本, 至味为上。”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言:“一物有一物之味, 不可混而同之。”清代, 曾经有一位叫红杏主人的人写过一本粤菜书, 书名就叫《美味求真》。调味的目标, 不是掩盖本味, 而是抛砖引玉, 引出食物的本味。过多的调味, 反而会败坏味蕾, 让舌尖惊慌失措, 意乱情迷。我认识一位佛山本地的老太太,她对食物特别挑剔, 用完餐后如果觉得口干舌燥, 老想喝水, 就会把那家餐厅列入黑名单,再也不会去帮衬了。

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也说:“告诉我你吃什么, 我会告诉你是什么。”食物, 就是一面镜子, 追求什么口味, 便是什么性情, 岭南人的饮食, 选材讲求正气,以性平味甘为上, 食物滋养身体, 也在无声无息中造就了性格, 性平,使得他们心态大多平和, 味甘, 则是乐观豁达, 时时寻找快乐, 苦中也要作乐。

图片

一个人幸福与否, 决定权不在别人, 而在自己, 凡事和自己较劲,是不幸的根源, 学会和自己妥协, 才是幸福的起点。“天塌下来当被盖”“慌失失, 得个橘!淡淡定, 有得剩!”“食得咸鱼抵得渴”……这些都是广东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俗话, 也是他们幸福的秘笈。

淡极始知花最艳,人间本味是鲜甜。在我看来, 对本味的迷恋,体现的是一种清简隽雅生活美学。不事雕琢, 便有清水出芙蓉的品质,不尚铅华, 便会有疏云映淡月之意趣,至真则至鲜、至简则至美, 这是美食的本义, 也是生活的本义。

(选自盛慧《粤菜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