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理论与秩序框架

 花间挹香 2023-09-12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的行动是由他的“目标”决定的,而不是由“信息”决定的。个体根据他的目的,处理他得到的信息。个体将怎么处理信息,这个机制是他人不知道的。我们不能根据信息,去说明人将如何行动或人将做出什么反应。也正是人的行动,而不是信息,产生了分工合作,产生了经济增长。

由于信息不能决定人的行动,所以经济学家不能根据他所获得的信息,来说明人们将如何行动,也就是从信息中得出社会将会如何或应该如何的结论。人的目的或行动不是由信息决定的,这决定了“信息”不能作为经济学的起点,或者说,经济学的起点不是“信息”,而是“人的行动”。经济学只能从人的行动开始,而不能从信息(历史,经验)开始。经济学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存在着 “信息”问题。

经济学家之所以“有资格”处理经济社会问题,并不是因为他掌握了比别人多的信息,而是因为经济学家知道一种特定的“理论性”知识。它的主体,是根据人的行动的先验范畴而建立的“理论”,这种理论提供有关具有不同目的、不同的经验知识的人如何达成分工合作的原理,这种知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它被称为“经济学”。经济学最根本的价值,是使人们能够利用它,去创造一个能够普遍地改善他们境况的环境(秩序框架)。

经济学的起点是“人的行动”,意思是我们把个体视为一个“能够自己处理信息”的人,而不是把这一事实抛开,直接从“信息”出发思考问题,这样就把“信息”客观化了。当信息被客观化时,经济学家就假设自己可以根据他获得的信息,对社会做出最优的决策,或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理性人或经济人假设,是使得经济学的起点变成“信息”的原因,因为在这种假设中,人是没有目的的,因此也是不能自己处理信息的,相反,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目的,替他处理信息。当经济学的起点不是人的行动,而是“信息”时,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经验性“科学”(技术),也就是“历史”,而不再是“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严格说不是真正的理论,而是对经验世界的模拟或抽象。

如上所述,当经济学的起点是“人的行动”时,经济学才成为一门先验的、一般性的理论科学。假如经济学的起点变成了“信息”,那么经济学就不再是一门理论性科学,而成为经验性的技术,也否定了普遍的“理论”。指出这一点,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说,“理论”与“秩序框架”(宪政框架)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假如否定了先验的理论,那就等于否定了存在着普遍的、一般意义上的秩序框架。也即,正是这一“理论”的存在,为那个能够普遍增进个体利益的秩序框架提供了支持。换句话说,假如我们不承认存在着这样的理论,那就意味着这种普遍意义是的秩序框架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他所获得的“信息”,“经验性”地为社会构建一个他认为合理的“秩序框架”(注意是打引号的)。这时,秩序框架将不再由普遍的理论所确定,而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或者说,那个普遍增进个体幸福的秩序框架将被人为构建的秩序框架替代。假如这个理论被否定,根据信息(经验)建立“秩序框架”就具有了“合理性”,这就是“专制”的观念基础。

只有当普遍的理论得到承认的时候,专制才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当这个普遍的理论得到承认的时候,任何根据信息(历史或经验)为一个社会构建秩序框架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那个有助于普遍利益的秩序框架,只能建立在普遍的理论之上。假如这个理论被否定或无视,那么“专制”,也就是人为建立的秩序框架就会取代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