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那月那事儿】鸣沙山中月牙泉

 新用户2420aRkV 2023-09-13

图片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据说是沙动有声而得名“沙角山”、“神沙山”。该山由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沙岭晴鸣”是著名的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间,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沙漠第一泉”之称。该泉水面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50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月泉晓澈”也是著名的敦煌八景”之一。

图片

  我们是在太阳偏西的时候进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千百年来这里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图片

  大雪过后的鸣沙山,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如同别人描述大漠那样空旷孤寂,山形环弯,错落有致,山脊挺括,宛如刀刃,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而是朝阳的一半已露出黄澄澄的沙粒,一波接一波地向天际铺开去,背阴的一半则依然是白雪皑皑一片。眼前似乎是处于北疆荒原,比较之下倒比呆板枯黄的色彩要显得有些生气。

图片

  我们套上专为游客准备的,形似长筒胶靴的橙色鞋套,慢慢地向沙漠深处走去。说是深处,其实就是景点体验区。眼前一座座巨大的沙山静默着,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它的寂寞少了些许。望着那光秃秃的园拱山巅,一座座如同馒头般的坡面,我联想到的竟是当年在生产队,面对刚刚烧过得“苞芦山”。也是这么光秃秃的,也是像这么一个个馒头包似的。不过那是黑乎乎的,而这却是一半黄来一半白。

图片

  听人们说,堆积而成的鸣沙山神奇之处在白天游人登山下滑,将大量的流沙从山顶滑下来,一夜之间,不光是游人脚印全无,就连沙粒又可凭借风力重新回到山顶,恢复原来的形状。我们也开始登山,但没有登上最高山顶,前面果然很少有脚印;我们也是滑着下了山,但根本就带不下多少沙粒。

图片

  转过一个山湾,不出二里地,就可以远远地望见著名的月牙泉了。站在沙丘脊上,见到鸣沙山脚下的月牙泉,四周被沙漠围拱着,就好像一个大山洼里住着几户人家,孤零零的,好不寂寞。走到近处,才见到这里是一组山水园林,当然这山是沙漠之山。月牙泉的弧背面与沙丘紧密相联,它内侧则环抱着一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楼阁四周又有树木点缀。泉水旁边,竟然还有几株枯黄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确实几分江南园林的风月牙泉的水依然被冰雪覆盖着,看不出其清澈程度,但丝毫没减轻对我对它的好奇。好奇它在四周都是沙漠的围拱下,怎么就能保持千年不干涸。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图片

  走进园林,来到“月泉阁”下,这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四层六面楼阁。虽然显得极有沧桑感,但还是估计不会是久远建筑。楼阁的外檐下悬挂有好几方匾额,其中“月泉阁”匾额为赵朴初大师所题,倒也很珍贵。其它如“山泉辉映”“鸣沙山鸣不虚传”“鸣沙月泉”则不大清楚是谁人所题,捉摸是新做的匾额。只有“第一泉”是一方老匾,其题名竟是“书集颜鲁公帖”,这还是第一次所见,也许是孤陋寡闻了。

图片

图片

  由于在洼地,太阳早早没入山背,光线也就渐渐暗淡下来。当走出月牙泉,右边山坳中一队骆驼响着驼铃从容走来,我们跟随着驼队,不紧不慢地向景区出口走去。天已经渐渐昏暗下来,晚风渐渐吹拂起来,回首望去,已经看不清鸣沙山的色彩,有的只是静穆苍茫只有在此时,处在沙漠之中的孤寂、荒凉之感才渐渐浮上心来。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