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从师专毕业的我,读了《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编写的《红烛集》对钱梦龙老师的介绍,就对钱梦龙老师怀有一种敬仰之情,并且就将钱老师自传中的结语“少得终缘涉水浅,碧波深处有珍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直到今天仍然信奉着。 ![]() 我总是认为,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少有所获,正是自己仍是一个在语文教学海洋的沙滩上捡拾贝壳孩子,不是碧波深处的“弄潮儿”。因而梦想有一天能一睹钱老师的风采,聆听他的教诲,让我顿悟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解。没有想到这个梦想在二十六年后的温州成真了。 ![]() 2009年11月4日,温州浙江龙湾中学邀请钱梦龙先生进行教学指导活动,我有幸拜见了钱先生。年过八旬的钱先生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对语文教学钟爱一见便知。我们知道,钱先生是语文教学流派中“导读派”的代表人物,先生的“三主四式”教育理论的体系的形成以及成功的导读教学改革,证明他既是一位善学者,又是一位善教者。 钱先生常常谦逊说自己是“一位不合格的老师”,因为他的学历“严重地不合格”,他硬是凭自学给自己充电,将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演绎得如诗如画。他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对程度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营造问题情境,课堂教学的思路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想方设法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思考,具备自学能力的人。他主张,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得到“不教之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我特别佩服钱先生“三主四式”的自读式。这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概念的范围大于通常说的“预习”,严格地说,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因为两者的培养目标和途径不同,训练方式不同,进行的时机也不同。自读的进行大致有三种情况:1.教师先教给阅读的方法,然后学生自读(先教后读);2.学生先自读,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理解,从而领悟阅读的方法(先读后教);3.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读(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 ![]() 自读的训练体现的是“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一个“目的性”,一个“计划性”,是自读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在自读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主要方面。 目的性。从整体说,自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但是,在进入具体的训练过程的时候,教师还必须把这个整体目的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具体目标,才能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中学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阅读能力,其结构又是如何。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读者的阅读问题,而是中学生的阅读问题,因此重要的还是针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设计一个更为切实具体的目标体系。 计划性。在“能力体系”初步确定以后,对教师来说,只有把它变成了合理的“训练序列”,才有实际的价值,才可能据此进行有计划的训练。钱先生以“阅读步骤”的训练为主轴,带动其它训练项目,如“认读感知”的训练,可以带“朗读”、“扫读”、“使用工具书”等。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呢?钱先生认为,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他对语文素养的内涵做了这样的界定:对母语的情感态度,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文化视野等,并且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最根本的。他说,提高阅读能力正是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听了钱先生的话,心中对语文教学多了一分理解。课堂教学并不要太多的花哨,指导、引导学生读书、会读书才是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