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老师SS卡的结构古典老师将他总结的开发的卡片叫做SS卡,具体结构是:
操作的流程是: 1.看到书中有吸引你的内容,摘录下来,这是原文。 2.尝试将作者的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3.引出一段你自己的【个人体验】,和概念相关联,这就提取出了基于这个概念下你的独特素材。 4.最后加上【行动指引】,这样从概念到体验勾连再引发实践,每张小卡片都有一个完整的叙述逻辑。 按照这个流程来制作卡片不是单纯地记录自己看到的内容或者自己内心所想,而是要将瞬间的灵感进行扩充,使它不仅包含知识要点,还要有自己的使用体验以及后期能够落地的具体实践方法。这种卡片就更加独立完整,而且便于后期整合。 ![]() 见感思行卡片结构另外还有一种非常好的卡片写作框架——“见感思行”。 这是一套写作流程 见:是描述你看到的现象、内容、观点。 感:记录下自己对看到内容情绪/思想上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可以用之前的想法是什么,现在的想法是什么,这样有一个转折,很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思:基于自己的感想,提炼出有用的知识点,给我们启发是什么,并找到与既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行:总结出行动方案,为以后的生活场景提供具体实践指导。 「见感思行」这一套思维框架,是一个从客观→主观→反省→行动的完整学习流程。 这套思维框架的好处是:积累写作素材,形成写作流程,最重要的是可以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升级认知,一举三得。 这种卡片笔记的格式我在很多公众号的文章里都看到过,欢喜老师在他的人生一表课程里也有提到。 我能查到最早来源是《聚焦式会话艺术——在工作中获得集体智慧的100种方法》(2005年中文本出版),其中提到了ORID:焦点呈现法,其主要内容与见感思行基本相同。 ORID:焦点呈现法,是一个结构化对话方式,能引导群体和个人发言,以便达成某种共识。 这个方法名称来源于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O(Objective)客观性问题 :事实和外在的情况。 R(Reflective)反映性问题 :内在情绪、感觉,对客观事实所带来的联想。 I(Interpretive)诠释性问题 :主题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 D(Decisional)决定性问题:找出决议,促进参与者下决心。 可以看出这个方法需要对四个级别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事实、感受、思考、决定”,每个级别都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 “见感思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方法,归纳总结出来的。 ![]() “葱鲔火锅式”笔记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里有一种记录笔记的方法叫做“葱鲔火锅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 第一记下阅读到的内容、别人的发言,自己观察到的信息都来源于外部的东西, 第二要对这些信息产生了感情,和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这里重复上述两点内容,就完成了笔记的书写。 很像以葱段和金枪鱼为食材的火锅料理,作者就称之为“葱鲔火锅式”笔记。 其实,这就是“见感思行”卡片里面的见与感两部分内容,先说看到什么,然后自己的感想是什么。 这种方法比一般的摘抄笔记会好很多,但其实还是不全面的,因为只说了自己的对信息的感受和看到的信息并没有把不同的知识之间产生联系,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行动建议,不便于后期启动落实。 我自创卡片结构——本思行在学习以上各种笔记框架的基础上, 我决定优化一个自己的卡片笔记格式,它的名字就叫“本思行”卡片 关于卡片的格式,我认为有几个原则 第一,格式简单易学 第二,包含输入知识 第三,加入自己思考 第四,后期方便使用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前期我写卡片的经验,确定我的卡片主要是包含本、思、行用这三个点。 “本”,主要是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知识或自己心里想到的知识点,这是外界的一个输入。 “思”,是对这个知识点的一个思考加工,也可以与既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联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新感悟到的知识。 “行”,是为了为以后的个人生活提升和改变提供行动步骤。 “本思行”与我公众号名称相呼应,也是对我个人学习成长的激励。 我觉得这个卡片的格式比“见感思行”更为有针对性。 “见感思行”,来源是ORID与别人沟通的焦点法,但是这种方法其实是用于双方沟通内容确认思考得到的,其中“见”与“感”两部分有重叠的。 我们在学习和思考的时候,其实没必要完全把原先的东西全部复述下来,而只是要用自己的话,把原有的知识再转述下来就可以。 同时也为了申请原创,我的卡片名称就叫做“本思行”卡片。 ![]() 写在最后卡片笔记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通过整理、思考和应用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我在综合各种常见的优秀卡片笔记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本司行卡片笔记,这是简单易操作,又实用的卡片结构。 各位读友,我是本思树,专注于分享自己的学习与思考,与大家共同探究提升人生价值的方法。 刷到本文即是缘分,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想聊的话题,欢迎留言交流。 您若喜欢,点个在看哦,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