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论系统的意义和作用

 苏格柏图 2023-09-13

       唯物主义关于存在、运动、普遍联系的哲学理论,已经日益成为人们认识的主流,是当下理论和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形式。人类探讨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连续的不断的从各个方向感觉、探讨、总结上升到一个理论层次,是人们研究系统的必然之路。本文以哲学理论作为探讨研究的依据,就系统问题作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以期达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
 
                      系统的性质
 

Image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各种多维、多层次的复杂事物,通过对这类事物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人们明确地提出了系统的概念。认识研究系统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具体形象的描述了系统的形态。
     人们已经认识到世界是在普遍联系中运动的,关于矛盾内因外因的理论就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系统标示了事物内外两个方面的联系。研究系统主要就是研究联系中矛盾的发展演化。人们发现系统现象,探讨系统规律是人类认知能力由点、直线、平面到立体发展的必然。依据前人和现今关于系统的论述,我认为系统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存在必须依赖的交流和联系的平台,是数种事物能量、信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体系或者集团释放或者掩蔽既有能量、信息并且产生新的能量、信息,参与新的联系的多维、多层次的现实形态。参与系统的事物我们称之为该系统的要素。

      经典理论与现今科学探索告诉我们,任何存在都依赖时间、空间,所谓空间就是广义的环境,包括位置、温度、压力、重力等一切对其有影响的事物。存在只有在包括了时间空间等等周边条件影响的因素后才能表现,这种表现实际是系统的表现。所以系统首先就是存在普遍的常见的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般形式。
观察各种系统还会发现系统表达了广泛的联系,在足够大的系统内,所有系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互为条件,正好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存在普遍联系性的论断,明确系统概念只是普遍联系性论断的具体化。所以系统又是关于普遍联系的具体方式。同时,一切运动过程都是对立统一的过程,而运动又必然同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又可以从对立统一运动的过程方面来把握系统。由于系统复合立体结构的特点,相应它的本质也自然是多方面并且没有互相冲突的综合的。即系统是存在的多维、多层次普遍常见的形式。系统是多维、多层次普遍联系必须的具体方式。系统是对立统一运动的一般过程和节点。
      对系统的性质的认识使我们能够综合关于物质存在、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运动的理论来研究具体的事物,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接近真相。使我们行动更加尊重规律,贴近自然。使我们的实践更能够趋利避害,少走弯路。存在是可以认识的,系统是存在的普遍的常见的形式,随着认识能力提高和对运动过程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对系统的了解认识必将进一步的深入和透彻。哲学意义上更加明晰的关于系统的理论,也必然日趋完整。
 
                      系统的分类

Image

      就一般意义来说我们可以先把系统分为本源系统和意识系统。本源系统是客观存在的系统。本源系统遵循它既有或者说自有的规律运动,不受任何意志左右。是第一性的,原本的,表现是总体的综合的,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人们只能探讨、发现、利用它的规律,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意识系统是人们认识的系统。完整的、正确的意识系统是遵从本源系统的规律的。它包括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意识系统是伴生的,第二性的。有全面与片面,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就某个存在而言本源系统和意识系统同时存在是常见的现象。不过人们在实践中首先接收的却往往是本源系统中容易产生意识的能量和信息或者就是意识系统的内容,但是这并不说明意识系统先于本源系统。意识系统还会有关于未来系统的内容,譬如理想和梦。受人类接触系统的点、时段和认知能力等等条件的节制,现实的意识系统往往是本源系统的某个侧面或者片段。所以意识系统在内涵与外延上不等于本源系统。意识系统往往由若干个不同方面对本源系统认识的子系统集合而成,子系统越多,母系统也就越接近全面。同时意识系统也有它运动的规律和节奏。应该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当指出,本源系统与意识系统的划分是相对的,有节点标志的,在有些系统运动过程,意识系统可能融合于本源系统,所谓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就有这个意思。在全部意义上意识系统运动是人类的时段大致限定的。

                       系统的结构

      人们无论从存在、联系、运动过程那个角度考察系统,都会发现现实中不完整、不理想的系统和完善的、理想的系统共存,它们都存在着、联系着、运动着。从人类的角度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系统好多是不理想、不完整的,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人们必然要试图改善一些系统。改善系统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系统,了解了系统的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希望认识的系统。

      所有系统都会表现一定的组织结构。 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一般结构和特定结构。当人们观察研究具体的系统个体时,每个系统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会表现出它特有的结构特点。对于这种特点的研究应该应用各种相关专门学科的知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所有系统必然由要素、基础、总体构成,是系统的一般结构形式。要素是系统的基本成分,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运动造就了系统,决定着系统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是系统中最活跃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素由各种参加了系统运动的元素转变而成,元素是否转变成要素取决于它能否与系统中其它元素或者要素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运动关系。元素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在系统运动过程的任何阶段与系统全部或者其它部分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运动关系成为要素。系统中的各要素都会在系统运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影响,这种影响的量与质会在系统运动过程中发展与变化。

Image

      基础由系统运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要素构成,基础规定着系统运动的基本方向,系统的运动需要在系统基础之上展开,系统的基础具有系统的根底和核心的作用。系统运动过程中组成其基础的要素本身和基础构成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必然的趋势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组成系统基础的要素发生变化或者变更就会影响系统的基本方向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引起系统组织结构的破解。

     总体是系统的外延,标示着系统的完整程度,体现系统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人们理解的系统总体首先表现为一种理念。总体承载了系统各要素能量和信息混成的场。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需要总体作为运动的空间。总体还是系统所产生的新的能量和信息的载体并且以此参与更大系统的运动过程,完成从系统到要素的转换。总体在时间、空间上对要素是开放的,有能力者皆欢迎,元素只要具有能量和信息、有合适的时空条件、系统内的其它要素具有可以与它作用的场,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时,就可以参与系统运动的过程。非自然系统中人有可能人为干涉元素参与系统运动过程。

      系统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系统的连续性是运动发展的自然规律,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运动的不同阶段往往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我们在研究运动时应该认真区别子系统与母系统,人们常常出于美好的空想或者为了其它的诉求在子系统变化时就断定母系统转向了,这是认识上对历史的割断,往往导致对运动过程不正确的估计。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重要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可以观察了解我们希望知道的某个系统的运动过程 。没有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将无从观察了解任何系统,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也就无从谈起。  

      系统总体承载的系统全部要素的能量和信息混成的场,是系统内各种能量和信息的共存体。这些能量和信息往往需要不同的单位来表达,在部分系统中我们可以分别测试分析它们的不同作用,这种方式是我们以往认知系统并且也必将是我们今后认知系统的很重要的方法。但是在很多系统中能量和信息常会混合着参与运动的过程,它们往往包括了方方面面的能量和信息,给出一个统一的单位精细测量这种合成的能量和信息,需要我们的认知能力在现有的基础上向更小和更大的方向有大的扩展,目前我们缺乏对这种的测试计量手段。但是我们的视野已经扩大到了足够的范围,所以还应该从另一个方向即从一种场的角度来观察认识系统的能量和信息运动,这个角度对我们研究系统是有益的。当自然科学能够提供更加先进的方法后我们对系统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明晰。

                 系统中的能量和信息

Image

      系统中的能量和信息并不是性质单一、方向一致的,一个系统总是由多种能量信息多个运动方向共同作用共同造就的,要素的复杂决定了参与运动的能量和信息量与质的多样化。祖先们早就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子说的负阴而抱阳以及中国古代阴阳共存的认识就是先人们对系统这种现象早期认识的总结。这种思想已经影响我们绵绵几千年,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力落后、观测手段简陋、各类信息匮乏的古代就对系统的内部做出了这样的分析,是对人类认识系统的伟大贡献,使我们倍感骄傲和崇敬。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能量或者信息在系统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发现阴阳分类并不全面准确。从要素在系统内发生作用和地位看它们可以相对是显性的或者隐性的,同时在特定的过程和节点上又可能表现相对的正负、主次、先后、互补、积极消极等等量和质的差异,不过我们观察到的这种差异只是在那个特定的过程和节点上的表现。随着过程的发展和节点的变换,显性、隐性、差异性会发生量的变化甚至质的转换。所以我们能观察的这种差异仅仅在运动的某个过程的时段或者节点上有实际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观察到的这种差异固定化,认为它是贯穿始终的,那么将导致我们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从在系统内发生作用的方式看它们又总是在某个节点相对以发散、接受、平衡三种状态中的一种为主要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主要表现就是单一的唯一的表现,常常可以看到在接受的同时发散、在发散的同时维持平衡或者与此不同向的情形,所以三种状态同时在一个系统内在同一个时段表现是正常的现象。应该注意到,系统中诸要素的能量和信息并不会全部的无条件的一览无余的一次展现,它们总是相对于不同的对象,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展现出来,这种展现应该体现出显性、隐性、发散、接受、平衡等特征。上述现象揭示了系统有明显的层次性的一个原因。应该注意到,量变到质变只是系统运动的一个方面的规律,新的要素参与运动可以使整个系统直接、快速地发生质的变化,系统突变的原因应该是多种的。

                 系统存在的相对性

      既然系统是存在的普遍形式,而系统又是普遍联系的具体方式,系统运动中各种关系就必然是相对的。由此可以认为:相对是广义的,甚而言之相对也是相对的。建立广泛的相对理念对我们的认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们在认知、行动时的成功和失误通常与是否把握好系统的相对关系直接有关。在各要素能量和信息混成的场中,能量和信息量的多寡、质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作用的大小等等只能相对于与它比较的对象和它所处的运动的时段与节点而言,同一个要素比较另一个要素得到的评价在更换比较对象后就会改变。同样的两个要素比较的评价在变换运动的时段和节点后就会改变。所以能量和信息在系统内的地位作用是相对的、变化的、受其它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广泛的联系是这些变化的出发点。与时俱进的要求就是出于这个道理。应该认识到相对的,运动的,联系的是系统思维的精髓之一。应该注意到,运动中要素的能量和信息发生作用必然有相对的显性或者隐性的区分,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能量或者信息有轻重之分,它们的地位是可能互换的,所以就系统而言系统中的任何要素以及要素中的任何能量信息都有存在的理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说明。但是实际的情形和系统的知识告诉我们不仅仅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应该建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不是唯一可能的、存在的未必是完善的这样的认识。由此正视和承认存在、探讨和研究存在、参与和完善存在自然成为我们研究系统的目的和实践。

Image

      在运动中要素的能量和信息发生作用必然有发散、接受、平衡三种状态,这些状态也是相对的、运动的、联系的、受其它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在系统的不同节点和层次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于显性、隐性、发散、接受、平衡等特征的转换,特定的过程和节点是这种转换的原因之一,我们还可以从系统自然具有的相对稳定性找到原因和意义。

                      系统的层次

      同一个系统在更大的系统中被定义为要素而其自身又可以以系统总体被研究,它还有自己的要素。由此可以认识到人们关于系统要素和总体的定义总是随着系统层次的变化而转换,系统普遍的相对状态决定了这种转换的必然性。转换由人们考察的角度决定。

      把握要素与总体的相对性对于人们研究认识某个具体的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在认知、行动时的成功和失误通常与是否把握住了要素与总体的相对关系直接有关。当人们从正确地角度分析认知了某个系统就为参与该系统运动打下了成功的基础,当人们在成功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参与运动的路线和方法付诸实施并且不断在运动中调整路线和方法使之符合运动规律后,时空占用最合理、资源耗费最合理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人们对系统研究认识的角度应该与系统层次对应,层次是系统运动过程中要素受自身能力以及其它各种因素限制形成的系统内的运动节点,系统的层次存在于总体和要素的全部过程之中,层次存在于系统运动的全过程但又不一定是单一的,而可以是一个系统多个层次共存的,系统愈复杂系统的层次就会愈多。各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是又相对独立。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应该通过以信息和能量参与运动的方式来实现。不同的层次在系统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不会互相替代。层次的运动方向会有所同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在大系统中大方向大范围大体一致。有所不同是各自相对独立,又有在联系下的不同运动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层次这些性质通过参与系统较低层次运动进而影响系统更高层次的运动,用比较小的投入获得比较大的收益。

      实践中因为没有把握系统的层次而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理想的事例屡见不鲜,很多科学研究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人类的干扰造成对环境不可修复的改变、社会活动中对抗引起激烈的冲突、社会科学中把要素运动过程中的不完整归结为整个系统的不可能进而提出试图改造整个系统的要求等等事件和倾向,都可以从不能把握好要素与总体的层次相对关系找到原因。把握系统层次的难点在于系统的总体和要素总是随着人们考察系统的时间和角度而转换。层次实际是系统内的运动和系统外的运动的区别,要素在没有参与大的系统运动时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参与了大的系统运动后在大的系统运动中转变为大的系统的要素,在更大的系统中大的系统又会成为更大系统的要素,这种现象会给我们的思索带来一些困惑和干扰,但是只要明确自己的位置从多个角度,譬如从时段、空间、要素之间作用的点、能量和信息作用的方式方法、人们的要求或期望的目的、各个要素的地位作用等等角度注意考察,就可以确定系统层次的位置。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换个角度思维。

Image
​      由于我们考察角度的变换系统总体和要素定位也产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即系统既要素,要素既系统。

      在某种意义上层次现象是系统运动的一种表象,形成层次的直接原因是系统要素的能量和信息的作用力,当这种能力只能达到运动的某个节点时,这个节点就会表现出系统中一个层次的状态。木桶效应的短板长板说就揭示了系统层次的某种特殊意义。由多块桶板组合的木桶形成了一个系统,如果木桶是多块长短不一的桶板组合而成,那么这个木桶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在这里最短的板决定着木桶装水的实际高度,最长的板标定的是理想高度。系统的层次没有木桶的桶板这样简单明了,大的复杂的系统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多个木桶的叠加组合,同理,低的层次决定系统某个阶段的现实高度,高的层次标定系统这个阶段的理想高度。各个层次互相作用互相限制相辅相成。低层次是高层次存在以及标定理想高度的基础和保证,高层次吸引引导低层次运动的方向。单纯提升高的层次对于提高系统的实际高度的作用并不直接,同样削减高的层次也不会迅速提升系统的实际高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者必有其短,短者必有其长。就系统而言系统中的任何要素以及要素中的任何能量信息都有存在的理由,所有要素互为依赖、互相影响、又相对的独立,所以我们不应该片面地过分强调某个要素或者层次。必须认识到系统要素或者层次的高低依然是相对的,低的层次并非处处低,高的层次不会处处高。白马非马要素或者层次在我们认识中的地位是随着系统运动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应该注意到:标示系统层次的要素往往自身就是一个系统,尽管影响决定层次高度的要素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个要素内的能量和信息运动依然遵守着系统运动的规律。同时系统的层次也只能在符合系统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它有着自身的规矩。这就是说层次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层次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运动方向和规则,而且它们的运动发展也存在着多种可能。在这里维护层次内和层次间交流的正常通畅是至关重要的。差异的变化会引发能量和信息消耗的变化,若非系统运动的需要和必要一般应该避免简单硬性地加大或者缩小差异。违背运动规律强求同步或者统一以及为了强调某个层次不惜损失其它层次的做法很难取得较长期较理想的结果,最好的方法是关注和谐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尽管系统层次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参与系统运动的广泛空间和众多的节点,我们在试图参与系统运动提升短板进而改变系统层次状况时,仍然应该尊重现实的存在最好首选从短板的可能之处入手,尽可能直接在短板方面或者接近短板的方向作扎实工作,人为地添加或者减少要素应该慎之又慎。牵一发而动全身,轻易增加或拆除更换短板极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甚至更大更多的系统既有的运动秩序被破坏而需要重组,造成能量和信息的浪费。还有那些所谓的快捷轻便之路以及通过提高高层次来提升低的层次进而达到提升整个系统目的想法和说法也往往是虚假的。

Image

​      自然科学家们现在仍然在努力探索关于宇宙起源的真相,寻找初始动力存在的证据。但是由于系统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数种事物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体系、集合或者集团並产生新的能量、信息,参与新的联系、作用的现实形态。即使我们找到了初始的动力,该初始动力必然也会参与某个系统运动并且产生新的能量和信息,所以不论是否存在初始的动力,系统运动的动力应该有相当的部分来源于系统,系统的层次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显。宇宙膨胀的动力也应该与宇宙作为一个系统的运动过程有关。在普遍意义上系统运动是新的能量和信息的重要来源。身处系统过程中的人类建立这样的认识同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系统要素之间差异的意义

      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运动造就了系统,系统又为更深的运动制造能量和信息,提供运动平台。要素之间能量和信息的不平衡和交流是系统运动动力最重要的起源。要素之间的差异是能量和信息不平衡的原因。要素间的差异在元素阶段就存在了,并且在系统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多元的现实存在决定了差异的不可避免,有差异就会有系统内要素间能量和信息的不平衡和交流。系统提供了差异交会的平台,这些不平衡和交流引发的系统内能量和信息的振荡推动了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没有了差异就无法交流,没有了交流系统内的运动就要停止。那么这个系统就失去了系统的意义。应该认识到对立统一规律是前人们对运动过程的概括认识,它的精髓在于指出了交流和联系的普遍性,在这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立统一是运动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它们共同形成了运动,不能给它们划分主次先后,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的对立不单单只是对抗,不能简单地把它与具体系统中的矛盾对抗划等号。矛盾是交流和联系的一种方式。只就某个系统或者系统的某个层次而言,人们会首先观察到系统运动的动力来源于要素之间的矛盾对抗,这是因为一般由矛盾对抗引发的振荡比较直观和明显,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只有这种具体的矛盾对抗是运动的原因,同样也无法据此只认可具体的矛盾对抗而否定系统运动中联系与运动的关系。信息量的爆炸使我们可以引入系统思维更加精细地研讨对立和统一,我们看到对立统一事实上是紧密关联的,具体的矛盾对抗仅仅是差异引起的振荡的一种外在表现,具体的矛盾统一同样是差异引起的振荡的表现,它们都是一种形态,既可能是运动某个阶段的起源也可能是运动某个阶段的结果,都可以引发系统内能量和信息的进一步振荡进而推动系统的运动和发展。系统运动的不同节点各个要素之间诸如对抗、融合、并行、相似、协同、直接参与、间接影响、环境激励与环境限制等等运动形态都可能出现和转化,所以实践中系统要素间对立统一运动的具体运动形态是复杂多样并且随着运动过程变化的,交流和联系在系统运动的不同节点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在交流中深化联系,在联系中进一步交流是常见的正常状态,我们只有通过探讨研究确定这些形态在具体的系统或者系统的某个节点上关系的可能,没有试图标定这些形态恒定的主次关系的能力。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下的统一,系统在这里显示了鲜明的相对性特点。总结上述观察可以认识到要素间的差异引发了系统的运动,系统的运动又在生产新的要素和差异,这些新的要素又会参与新的系统运动过程或者系统运动的新过程,周而复始螺旋向前运动,而具体矛盾是差异引起的系统运动的一种形态,要素间的差异才是系统运动的根源。

                        系统的运动

Image

      系统内要素间能量和信息之间交流和联系的振荡在推动系统运动和发展的同时也是新的能量和信息的源头,振荡的强度是决定系统运动方向和速度的重要因素,振幅、振频是振荡自然同时具有的影响强度的两个方面, 探讨振荡的振幅、振频在系统运动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系统运动的规律。我们观察到很多系统运动中振荡幅度的大小和振荡频率的快慢的作用不尽相同,振幅一般能够表达差异的大小,振频一般能够表达交流的深浅。  

      振幅和振频之间同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大的振幅可能被慢的振频缓解,小的振幅可能被快的振频弥补,快的振频可能被小的振幅缓解,慢的振频可能被大的振幅弥补。振幅、振频对能量和信息参与运动具有激励或者限制的作用,合适的振荡幅度和频率对于系统运动达到人们期望的结果十分重要。

      一般看来不能满足系统运动需要的振荡幅度对系统运动速度的迟滞作用是明显的,较易认识的。事物往往过犹不及超出系统允许的正常裕度过分强大的振荡幅度使差异变大会暂时地显示一些高的速度,让人们获得短暂的狂喜,但是它一般会引起系统运动方向和秩序的混乱,被高峰振幅惯性牵引,混乱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通过一系列振荡幅度逐步递减的超常振荡来纠正,这种状况会造成巨大的能量和信息的浪费,还会给系统要素带来需要较长时间修复的伤害。

      就振荡频率而言振荡频率如果太快则可能带来交流反应不能彻底以及交流的结果不能明确表达,欲速则不达当交流反应不能彻底后,运动的速度会由于能量和信息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实际变慢。而过于缓慢的振荡频率对于系统运动也具有迟滞作用,这种迟滞会是一些复杂的反应,其中较为多见的一种表现为由于低于系统运动需要的振荡频率使交流低迷,要素的能量和信息不能正常充分消耗而蓄积在能量和信息混成的场内,如果这些蓄积的能量和信息超出场的容纳极限后依然没有被节制或者释放,就必然发生突破或者爆发振荡强度大大超出系统正常裕度的振荡,制造一系列的混乱和伤害,甚至冲破系统总体重构系统。有时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重建系统方向,重建系统层次。

      社会系统的运动也会发生以上几种情形的振荡,并且会主动减少这几种振荡发生,这个过程也是系统自然选择、自然组织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社会系统中这几种情形会引起各种社会动荡。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诱发整个社会系统动荡的能力。防止社会系统发生这种动荡,需要在社会系统中构建相对健全的交流机制,及时调整要素间振荡的频率和幅度,是预防这几种情形引起混乱,保证长期稳定的有效选择。在保证满足系统运动所需能量和信息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振荡频率,保持振荡频率略高而振荡幅度小,可以获得在同等运动距离下能量和信息消耗最少,速度最快的效益。碎步小跑优于大步狂奔,如若能够如此坚持较长时间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系统运动过程中的自然选择与自然组织

Image

      系统运动过程中每种能量或者信息都会对其它的能量或者信息产生吸引、排斥或者共容的效应,这里的共容是指暂时的相安无事共同存在。这些效应应该有层次的差别,可以以其在能量和信息场的位置按系统内、外加以区分,由此运动中系统同样会产生吸引、排斥或者共容效应的号召和响应,号召具有合适的时空条件、具有符合吸引、排斥或者共容效应号召要求能力的要素或系统参与运动,充实能量和信息混成场的场内空间,这种号召是对立统一运动的自然号召。其它能量或者信息只要具有合适的时空条件、具有符合吸引、排斥或者共容效应号召要求的能力就会参与运动,这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响应。

      运动过程中能量或者信息变化了场就会变化。吸引、排斥或者共容效应的内容也会随着变化,这是系统自然选择、自然组织的基础,借助于此系统表现了杰出的自然选择和自然组织能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依据当时的研究科学地描述了生物系统中这种自然选择和自然组织的过程。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提供这种自然号召或者自然响应现象广泛确凿的证据,我们已经能够感知到这种自然号召或者自然响应对应的应该是能量和信息混成场的场内空间扰动,这种扰动直接形成运动空间的膨胀或收缩,是一个运动引发扰动,扰动加速或引发更深运动的过程。空间的膨胀或收缩都可以看做是能量和信息混成场从点向周边的扩展,能够为更深的运动创造合适的空间。

      能量和信息参与系统运动不是没有具体条件的,表面看自然号召提出了条件,自然响应满足了条件,其实实际的号召和响应的过程必然存在着充分的交流和联系,参与运动的能量和信息决定着号召和响应大致的方向,这种方向是大概的范围,没有特定对象。运动会引起系统能量和信息混成场的场内空间扰动,这种场内空间的扰动会自然地给诸要素制造对立统一的机会,给具备着能够抑制某个要素超速运动发展或能够调整振荡强度的能量和信息的要素整理出运动空间,也就是说这种运动空间并不计较这些能量和信息显性、隐性、发散、接受、平衡等特征以及量的多寡、质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作用的大小等地位,此刻只对这些能量和信息提供优先或者四两拨千斤的机会,于是修正就自始至终存在于系统运动的全部过程。系统居然是修正的能手,不过修正依然还是相对的。和人为的修正一样系统自然的修正可以制造快乐同样也可以带来灾难。这是运动决定方向一种方式。

                    系统运动的轨迹

Image

      修正自始至终存在于系统运动的全部过程中,时间、空间是一切运动的必须。那么修正运动就使系统运动的轨迹只能是一条曲线。人们总是希望参与系统运动能走一条沿着起点到终点的直线,因为从数学理论我们知道点与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可是数学理论是另外一个层次数学系统的知识,在系统普遍运动这里遇到困难并不奇怪。我们的认识系统同样讲究层次,跨越层次的触类旁通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一定要理论符合实际,受实践检验的。

      在生活中,总会发现现实与理想并不吻合,即使我们达到了预想的彼岸,运动的过程也一定充满着曲折。所以毛泽东认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唯物主义的前辈们早就注意到了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螺旋也是一种曲线。引入系统思维探究其中机理我们看到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运动决定着系统运动的方向,系统运动的方向应该受系统中所有能量和信息的共同制约。系统中能量和信息并不是性质单一、方向一致的,一个系统的运动方向是由多种能量信息多个共同作用共同造就的。完全的直线运动意味着要求多种能量信息向着一个方向累积力量,而且运动环境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变化,运动过程中至少也不允许其它有任何差异的要素参与。排他的要求实际排除了差异,差异是系统运动的根源,差异少了运动自然也就少了,这种运动也就只好是一个点而非一条线了。如果系统的运动自始至终是一条直线,那么这个系统全部过程的每个层次都应该配备成双成对的,能量和信息对等的,运动方向与基本方向完全一致的要素,是一个绝对封闭的系统,现实存在中有多少发生这种事件的可能?我们在现实中的确看到过直线运动,但是那一定是系统运动的某个阶段或者节点的过程,而且是受我们观察的角度限制的。任何运动都不可能彻底摒弃其它运动独自运行,从足够大的系统足够高的层次观察,即使最简单的物理直线运动的轨迹也是曲面上的直线,从更加精确的角度观察,直线也会成为曲线。由此观之,曲线才是系统运动中合理且现实的路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事前就作好遭遇曲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事中不去强求违背规律的捷径,遭遇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努力坚持才是古往今来唯一的成事之路、成功之路。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存在,物质运动存在,时空存在,这些探讨就会继续,大量的工作期待着我们去努力开拓与创新。人类发展和中华民族持续几千年的文明使我们具备了深入探讨的深厚文化和哲学基础,稳定开放的思想和社会环境,优越的经济支持都必将促使我们对系统的探讨有独到的突破,让我们满怀信心探讨系统的哲理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实践服务,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Image

作者简介:郭 磊,笔名:三石,1955年生,山西隰县人。71年入伍,75年退伍。在省级单位从事行政工作至退休。在职期间在甘肃省总工会干部学校84级电大班党政干部经济管理专业(全脱产)学习毕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