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让德”文化在枞川大地蔚成风气

 文乡枞阳 2023-09-13 发布于安徽

最近,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我先让、你礼让,互让十丈美名扬”公民美德教育,并以此为主题主线,要求县直相关单位部署安排诸多系列活动,使此项教育活动常态长效、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旨在通过浸润人心、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全县人民养成良好的公序良俗、社会公德,使基层社会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同时通过良好的社风反哺风清气正的政风和文化之乡的民风,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县”,打造“礼义之邦、美德枞阳”,使礼让这种品德和修养在枞川大地蔚成风气。
“先让礼让”不是空穴来风、无源之水,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让”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里就有温良恭俭让之说,到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老夫子又将礼让、忍让进一步推崇到“谦逊也”。《三字经》里就有“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东汉末年的孔融在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这个典故倡导人们从小就要养成公序良俗、长幼有礼的美德。
到了现代,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让”字。如道路交通“礼让三先”,就是先让、先慢、先停。要求人们在交通出行中,绝对不可抢行争路、互不相让,以免酿成交通事故,特别是必须要礼让行人,否则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我们要把“让德”文化融入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我让人人、人人让我”,让出和谐、让出文明,让出美好新时代。
“礼让”的本质是为了让开危险。礼让可以避免矛盾冲突的激化,让当事双方关系趋向缓和。这里也有一个反面教材,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为了一时之气,与法国贵族持枪决斗,结果死于非命。据相关资料介绍,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作家赫胥黎在临终之前,只给人们提出一个忠告:“大家要相处得再稍微和气一点”。这个和气,我的理解就是“礼让谦和”。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说文解字》中说,让者,礼之主也。《左传·襄公十三年》也指出:退让之明礼。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这么一个重要的观念“和为贵”。有时与别人相处时,真的不需去争论谁对谁错,而是要想想怎样让对方容易接受,给别人感觉到如沐春风,双方的关系更融洽,从某种意义上说,“礼让”就是“和为贵”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进入新时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大家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我们更不应该斤斤计较、处处较真,而应该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涵养个人品德,塑造家庭美德,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德德。兄弟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互助互爱,礼让奉献,将小我汇入大我,从国家集体社会大局出发,心存家国、众志成城,只有国家好了,集体好了,我们每个人才会更好。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