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多

 直尾昂述 2023-09-13

​ 《悉达多》与轴心精神

现在的

人们其精神、意志与勇气

也都太弱了,故四处寻觅

寻找各种各样的外在依靠

无论身体的,还是精神的

-

后者尤甚

进而陷入

神秘主义

-

当下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

遇见一些人

年龄不一

学历参差

-

但有一点则是相似的:

动不动在非专业地谈

量子力学、平行宇宙

动不动在非经验地谈

上帝、灵魂、悟道

六道轮回、开悟

解脱、涅槃等等

-

这些也许

都是对的

但似不可

作为起点

来去谈论

-

一切涉入生命的神秘境界

都不可以作为起点来谈论

-

也许会在

路途的终端

甚至中途上

也都会遇上

-

但那都不是

天然合法的

-

毕竟

它们并不是

共性的经验

故必须谨慎

-

故恰当的建议

应该古人所云:

-

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藉此出发,进而认识

广大浩荡的真实生活

认识生命的崇高境界

-

德国小说家赫尔曼.黑塞的

那部叫《悉达多》的小说

一个别有乾坤的求道故事

-

悉达多

极其无畏

富有勇气

他几乎叛逆了所有的

外在世界与公共社会

会给出的价值

-

包括

出生其中的婆罗门教

后来相遇的佛教

-

毕生信奉的

唯有一条即:

一切都必须基于

自身的真实经验

-

只信奉“自我”的信条

找到最真实、最内在

的自我

-

该书里面

这样说的:

-

你的心灵

即系就是

整个世界

-

然而,但是

真正的自我

究竟在哪里

-

带着这个疑问

-

悉达多

行过了

漫长的

人生

-

行过了

婆罗门的世界、

沙门的世界、

佛陀的世界

尤其是与其挚友

乔文达道别之后

-

彻底走上

可畏惧的

孤独之旅

-

后来

他还沉湎于

名妓的温柔

他又成为了

俗世的富商

-

受困于

世界的物欲

学会了赌博

-

并经受被赌瘾

所深深控制的

心灵的大苦恼

-

他的自我

寻找之路

彻底孤独的

流浪者之歌

如同高傲的

屈子一样

“高余冠之岌岌

长余佩之陆离”

-

不耐于,各种现成的,教条

不耐于,各种灵性的,说教

-

与宗教的皈依

-

只是

以其,真实之生命

行其,真实之人生

-

他皈依的只是

他自己的真实

-

这种刀锋一般的

自我智慧之寻找

-

这是何等

需要勇气

-

而这个彻底的孤独

总是与彻底的自我

寻找一道

出现的

精神试炼:

-

“世上

无人如他

一般孤独

-

贵族可以属于

某个上流阶层

-

工匠可以属于

某个行会

-

并在其中

安身立命

-

过行会的生活

说行会的语言

-

婆罗门可以,与婆罗门一同生活

苦修者可以,进行沙门的修行

-

甚至林中的

最与世隔绝

的隐土

-

也并非孤单一人

他仍属某一群体

-

乔文达已是僧人

成千上万的僧侣

皆也是他的兄弟

-

他们

身被同样的僧衣

拥有共同的信仰

使用同样的语言

-

而他,悉达多

他该归属何方?

-

他该加入,何人的生活?

他该使用,哪个的语言?

小说最后:

他在流水

当中得了

大大觉悟

-

而并不是

那位皈依

圣者佛陀

的侨文达

-

当侨文达

与他道别之前

他问悉达多道:

-

“悉达多

在继续我的行程之前

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

-

你是否有某种

你可以确认的

信条、信仰

或者是知识

来扶助生活

并行于正道”

悉达多

回答道:

你很清楚

我的朋友

甚至当我

还是一个

年轻的苦行者时

我已经开始怀疑

所有信条与教师

开始与他们背离

-

现在

我的想法

依然故我

-

尽管从那时候起

我有过许多导师

一位美丽的名妓

曾经长时间

做我的老师

-

还有一位富商

以及一些赌徒

也曾经是

我的老师

-

一位佛陀的游方弟子

曾经一度是我的老师

-

当我在林中沉睡

他曾停下,坐在

我的身边,守护

-

我从他那儿

也学会很多

我对于他

非常感激

然而,最重要的是:

我曾师从于这条河

以及

我的前辈维稣德瓦

-

他是一位

质朴的人

-

他并非哲人

-

但是

他与乔答摩

同样悟到了

世界的本质

-

他是一位圣贤

-

悉达多所要

讲述的道理

直接而了断:

关键在你

你若错了

皆都错了

-

因为

一切都是

有为之法

梦幻泡影

-

认识自己

却容不得,半点虚假

生命之路的稳健行走

-

不当轻易

走在远方的

夜色当中

-

灯光要从自己

与自己的生活

这里开始照亮

-

行走脚下的

真实路径

英国的作家

阿姆斯特朗

《轴心时代》:

后轴心时代的人们

接受一种精神性

的生活方式之前

-

习惯于

假定一个大大前提

即“上帝”是存在的

-

或者首先设立

一个精神原则

然后去理解它

进而去适应它

“人们往往假定

-

信仰

大概就是相信

某些教义命题

的确,人们一般

都将信奉宗教的人称作信徒

似乎认同,那一些宗教信条

便即系是,他们的主要活动”

-

但真正的

轴心时代

之贤哲们

-

则与悉达多

一样地认为:

这个简直

本末倒置

阿姆斯特朗说道:

"然而,大多轴心时代的哲人

对任何教条或玄学都不感兴趣

-

像佛陀这样的人

对人的神学信仰

漠不关心

-

一些贤哲

甚至断然

拒绝探讨

神学问题

首先

你应当,实践一种

伦理性,的生活

-

接下来,个人修为和

平素的,仁爱之心

而非是,理论上的

认信

-

将为你

揭示出

所要寻求的

神圣性超越”

-

所以

悉达多所秉持的是真正

元气淋漓的创造性人生

-

也正是

人类文明当中

至今惟有一遇的

这种轴心精神

-

即自己是,存在的轴心

是朝圣的,冈仁波齐

-

而所有的

外在朝圣

都只能是一种

对自我的提醒

-

行程万里

抵入自心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

《吉檀迦利》中云:

-

“离你

最近之处

路途最远

-

最简单的曲调,需要

最复杂的练习

-

世界旅者

惟有叩遍

每一个的

陌生人的

-

介才会找到

他自己的家

-

人也

只有在外

四处漂泊

天涯踏遍

-

最后才能

抵达内心

最深处的

殿堂”  

阿姆斯特朗

在书中说道:

轴心时代的创造者们

并不谈论,神秘主义

只是强调,自心经验

-

在轴心时代

得到发展的各种思想传统

延展了人类意识的边界

-

并且,在其

存在之本质

当中显现出

超验的一面

-

然而

贤哲们未必将其

视作是超自然的

-

他们之中的大多数

拒绝讨论这个问题

-

恰恰由于

精神体验

不可言喻

-

唯一

正确的态度就是

谦恭地保持沉默

-

贤哲们当然不会试图将其自身

关于终极实在的观点强加于人

与此相反

他们认为:

人们永远都

不应将任何

宗教教条或

道听途说的

东西

-

接受为信仰

-

质疑一切

并且对照

个人体验

-

以经验作为依据

去检测任何教义

很重要

-

他们强调,盲目地遵从

会将人们,限制在一种

自卑和不成熟的自我中

而这一点正是黑塞在小说

《悉达多》

当中一以贯之在强调的

-

而关于人世温情的一面

-

则有一段

十分精彩的对话

似乎慢慢靠近了

中国人的

传统哲学:

--

侨文达说道:

涅槃并不仅仅

只是一个名词

那是一种思想

--

悉达多答道:

那也许是

一种思想

-

但我必须承认

-

我并

不过于区分

思想与言辞

-

更坦白说:

我也不是

非常注重,思想

我更注重,'物’

--

例如:

这渡口曾经住着一人

他是我的前辈与导师

-

他是一虔诚的人

多年以来他一直

仅仅信奉这条河

-

他发觉

河水之声

与他交流

-

于是他师从于河水

-

河水则

教导他

培养他

-

这条河对于他

似乎是一位神

-

他多年以来

并没有明白:

每阵清风、每朵白云、

每只小鸟和每只甲虫

都同样神圣

-

而且与

这令人尊崇的河流

一样能给人以启迪

-

但当

这位虔诚的人

飘然进入林中

他彻悟了一切

没有任何导师与书本

他比你我理解得更多

-

而这只是

因他信奉

一条河流

--

侨文达道:

-

但你

所谓的'物’,是否真实

是否是物所固有的本质

-

仅仅是,摩耶的幻象

仅仅是,形象与外表

-

你的石头

你的树木

是否真实

-

而这一点

也并不会

使我烦恼

悉达多道:

-

假若它们

虚幻无实

那我自身

同样也是

虚幻无实

-

它们永远都与我

有着相同的本质

-

这正是它们,可爱而可敬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去热爱它们

-

这里有着一条道理

也许你会嗤之以鼻

-

但我感觉

爱是世上

最重要的

-

研究世界

或解释它

或鄙弃它

-

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

但我以为惟一重要的就是

去爱世界

而非鄙弃

-

我们不应

彼此仇视

-

而应以爱、

赞美与尊重

善待这个世界

善待我们自身

以及一切生命

-

一个人可去爱世上之物

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

所以教义于我毫无用处

-

那些教义

没有软硬

没有颜色

没有尖角

没有气息

没有味道

-

它们

只是一些

词句而已

-

可能

就是这一点

阻碍你得到

内心的宁静

-

也许世上

词句过多

-

因为甚至连

救赎、德行、

轮回与涅槃

都只是词句

涅槃并非

实在之物

-

世上只存在

涅槃的名相

阿姆斯特朗在

《轴心时代》

所指向的即是

悉达多这样的

真实人生行走

-

他们经验着

人世与超越

的双重真实

穿过无数的

此岸与彼岸

-

穿过形形色色的

各式宗教与灵性练习

经验各种灵魂的功课

--

最后

-

那个婆罗门的少年

是在中国人的那种

流水哲学中悟道了

-

他看到,河水无间断地,流转不居

而同时,却恒常不变地,存在着

-

河水,永无迁变

却又,刻刻常新

-

流水中

听懂了

存在界

深层次

的奥秘

-

他也因此成了

河流与大道的

一部分

-

成为河流本身

-

可以

摆渡无数活在

此岸与彼岸的

寻道者

-

所以

他即是

伟大的

轴心精神、

甚至是中

庸精神的

化身

-

后轴心时代的宗教

-

或者说,宗教尤其是

有组织化信仰的宗教

大都是轴心后的产物

-

这是耐人寻味的

-

而在中国,真实地生活

就是一种,宗教的精神

-

而不是

外在世界

所授予的、

-

尚未

经受自家检验的

某一些僵硬信条

-

中国相信

只要人们

真实地

生活着

-

他就会与

轴心时代的

贤哲一样

-

会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权利

会生成,一颗大大的,宇宙悲心

-

这正是传统文化

里面的孔孟精神

-

"祭如在"、

"未知生,焉知死"

-

尤其是孔夫子的

“不语怪力乱神”

-

俱在其中了

-

因为射手

总是自己

射程总是

依射手的

能力而定

-

真实学道之人其实

不必向外别求玄妙

-

苟能于

日用一切

境界当中

不被所瞒

不欺自心

-

从自家的

穿衣吃饭处一眼看破

便是真实向上之功夫

-

是孔孟之心性

与真学问所在

--

到了后代,即是

“不离日用,常行内

直造先天,未画前”

百姓日用

皆是道的

普遍精神

-

其前提是:

你是真实的

-

以“大用”,尽其“大体”

中庸要旨,尽在其中

--

 “中庸”:

近代大儒

刘止唐的

话语颇好:

-

至神至奇,即在

至平至常,之内

-

所以为

中庸也

--

复如黑塞

借小说人物

悉达多之口

在书中说道:

--

因此认为:

一切存在

皆为至善

——

无论死与生

-

无论罪孽与虔诚

-

无论智慧

或是蠢行

-

一切皆是必然

一切只需我的

欣然赞同

-

一切

只需我

的理解

与爱心

-

因而

万物于我,皆为圆满

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

--

我通过我的

灵魂与肉体

得知:

-

我之堕落

乃为必需

-

我必然去

经历贪欲

我必然去

追逐财富

体验恶心

陷于深渊

并且由此

学会抵御

学会热爱

这个世界

-

不再以某种

欲愿与臆想

出来的世界、

-

某种

虚构的

完善的

幻象

-

来与之比拟

-

学会接受

这个世界的

本来面目

-

热爱它

以归属于它

而心存欣喜

--

侨文达

这就是我

头脑中的

一些观念

--

真是一个世界

假是一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

靠么来连续

-

善是一个世界

恶是一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

靠么来连续

-

梦是一个世界

醒是一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

靠么来连续

-

生是一个世界

死是一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

靠么来连续

--

侨文达

这就是我

头脑中的

一些观念

--

一切

都是,自我

都是,自我,的存在

且是,自我的永恒性存在

-

使这一切

呈现,生长,消失

而令得它们运行在

成住坏空的现象界

的轨道之上

印度人喜欢这个小说

原因是认为这里写的是印度

是印度的婆罗门悟道的故事

-

至少也与他们的

佛陀或佛教有关

-

但是如我们言述所及

该小说里面的真精神

除了印度的元素之外

-

黑塞的灵感更是

借之于古中国的

-

尤其是

悉达多

水边的

最后悟道

即与中国

上古以降的

儒道哲学

开显出的

天人妙义

密不可分

--

1922年8月29日

黑塞致海伦妮·韦尔蒂

的信中果然直接提到:

-

“很高兴您读了《悉达多》

作为文学作品它算不了什么

然而其内容是我生命的收成

-

同时也是

将近二十年了解和认知

印度和中国思想的结果

-

《悉达多》

的结尾

相比于

印度思想

更近乎道”

-

归总起来,即系就是阿姆斯特朗

所重视的,轴心时代之创造精神

-

悉达多有着他生命自身的平衡艺术

他的寻找,是生命自我摆渡的艺术

行于两岸,非偏非倚

-

惟是致力于这种根基之纯粹

那个神奇的造化,倒是于斯

才得以借力发力

-

转眼之间

已经是轻舟远飏

臻入了言语道断

-

真生命的

绝妙境界

-

最终成为了

轴心精神的

最好的化身

-

这一点,对生活在

后轴心时代的人们

启示意义尤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