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 | 梁白泉先生:忆胡小石师

 同聲相應 2023-09-13 发布于广东

南京博物院原院长、离休干部梁白泉先生

2023年9月12日在南京逝世

享年95岁

平台特辑录梁白泉先生回忆胡小石先生

及游寿先生的文章

以志缅怀

梁白泉先生

(1928-2023




  忆胡小石师 


梁白泉先生
我于1946年冬入学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1948年夏转入文学院历史系,时胡小石先生任中文系教授。1950年秋,先生在成贤街有私人楼房一幢,步行到校部中山院很近,他在二楼有办公室一间。我当时以学生身份任中共总支文学院分支书记,常到他的办公室联系工作,因而得亲颜色。1951年秋我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到南京博物院工作,院长曾昭燏教授是胡先生20世纪30年代的得意学生,因请胡先生任顾问,每周有半天到院指导考古、古文字、文物藏品方面的工作,解决科研、学术许多难题,我因而得到更多的问学、请益的机会。
胡先生是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李瑞清先生的高足,并做过他家的家庭教师,又经李推荐受学于陈散原和沈曾植,前后在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等诸多大学任教。他当年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古典文学、戏曲方面,他的渊博知识如海洋,不能窥其涯涘。他结合专业工作,常为我们通读古典诗词。他又极喜昆曲,抗战前苏昆到南京演出,已没有多少人听,他就包场,带领学生观剧,也只坐了前面几排,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生就在后排响应,向演员表示鼓励。20世纪50年代初,“传”字辈演员已有声名,但观众仍冷落,他在《新华日报》上著文鼓吹,引杜甫七言绝句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文章的题目就是“正是江南好风景”。“传”字辈苏昆演员在北京演出《十五贯》,“一出剧救活了一个剧种”,那是以后的事。
当年,我在高邮査看过“文游台”回来,讨论秦观的墓是不是在无锡,他和曾院长为我们吟诵秦观的《踏莎行》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并指出“失”和“迷”两字极妙。
胡先生有哭友人诗一首,由曾院长抄示:“钱桥桥西三尺茔,地老天荒不肯平;我有泪珠五千斛,为君世世买无生。”心情、意境非常深刻感人。
20世纪50年代初,各种政治运动还很多,他每周来院半天时间,几乎没有什么业务方面的正经事好做,他在办公室真是闷得有点发慌。很可惜,我当时没有向他提出要他墨宝的要求。由于他对我们这些稚嫩的晚辈极为疼爱,如果当时向他索要100幅字,现在想来,他大概也会给的,到今天,他的字我手上一幅也没有。

胡小石先生书《兰津怨》


20世纪的书法作品中,我做学生时只喜欢潇酒飘逸的柳字,到中年,突然发现,还是苍老遒劲的字最耐看,而且只酷爱胡先生的字。胡先生的学术嫡传女弟子——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游寿教授,后来寄我一幅先生书法的照片,估计是胡先生1939年到1940年任云南大学教授时的作品,题作《兰津怨一首》,从来没有发表过,征得游老的首肯,我曾妄加详注,由她寄北京某书法专刊发表,用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诗为:“南天谁问碧鸡神,错毂千车及上春。一似汉家勤远略,兰津渡了为他人。”先生自注:“怒江汉名'兰津’。又'转澜沧,渡兰津,为它人',汉谣如此云。”钤“盘石生”朱文方印一枚。虽然是复制件,我至今视为极品拱璧。
胡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界的泰斗之一,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一级学者,在我的接触中,他可谓“无所不知”,可惜我们当年失教,没有向他吸取各种知识,如果向他求教,他必定会“无所不言”的。年难留,时易殒。胡先生远去已经40年了,他若地下有知,必定会为今天的学术自由环境感到深深的欣慰!

                           文章原载《胡小石书学轶事》



同聲相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