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理学】小肠内消化

 地球知识年鉴 2023-09-13

一、胰液的分泌

胰腺是兼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的腺体。胰腺的内分泌功能主要与糖代谢调节有关。胰腺的外分泌物的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管壁细胞所分泌的,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

(一)胰腺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胰腺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渗透压与血浆大致相等。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为1-2L

胰液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无机成分中,HCO- 3的含量很高,它是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细胞分泌的。HCO- 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占第二位的负离子Cl-

胰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含量从0.1%-10%不等,随分泌速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胰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多种消化酶,有腺泡细胞分泌。

1. 胰淀粉酶 是一种α-淀粉酶,对生的和熟的淀粉水解效率都很高,消化产物为糊精、麦芽糖。胰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6.7-7.0

2. 胰脂肪酶 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一酰甘油和甘油。它的最适pH7.5-8.5

胰脂肪酶只有在胰腺分泌的另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即辅脂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胰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可分别水解胆固醇酯和卵磷脂。

3.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这两种酶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激酶和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异性酶,可使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已被激活的胰蛋白酶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而形成正反馈,加速其活化。此外,酸、组织液等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糜蛋白酶主要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极为相似,都能分解蛋白质为䏡和胨,当两者一同作用蛋白质时,则可将蛋白质消化为小分子多肽和游离氨基酸;糜蛋白酶还有较强的凝乳作用。

正常胰液中还含有羟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水解酶。它们也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在已活化的胰蛋白酶作用下激活。激活后,羟基肽酶可作用于多肽末端的肽键,释出具有自由羧基的氨基酸,核酸酶则可使相应的核酸部分水解为单核苷酸。

胰液由于含有水解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类营养物质的消化酶。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食物的性状、气味以及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胰腺分泌。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可通过其末梢ACh直接作用于胰腺,也可通过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间接引起胰腺分泌。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对小导管细胞的作用较弱,因此,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却很丰富。

2. 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素:当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小肠上段黏膜含促胰液素较多,距幽门越远,含量越小。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和HCO- 3,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而酶的含量却很低。

(2)缩胆囊素:缩胆囊素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故也称促胰酶素(PZ);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除胆汁。缩胆囊素对胰腺组织还有营养作用,可促进胰组织蛋白和核糖核酸的合成。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因素按由强至弱的顺序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糖类没有刺激作用。

影响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还有胃窦分泌的促胃液素,小肠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等,它们在作用上分别与缩胆囊素和促胰液素相似。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除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 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胆汁是一种有色、苦味、较稠的液体。肝胆汁呈金黄色、透明清亮,呈弱碱性(pH7.4)。胆囊胆汁因被浓缩而颜色加深,为深棕色,因HCO- 3在胆囊中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0.8-1.0L。胆汁中除水分外,含有胆盐、卵磷脂、胆固醇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和Na+K+Ca2+、HCO- 3等无机物。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色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是决定胆汁颜色的主要成分;胆固醇是肝脏代谢的产物。

2. 胆汁的作用

①促进脂肪的消化

②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③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食物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其中以高蛋白食物刺激作用最强,高脂肪和混合食物次之,而糖类食物作用最弱。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1. 神经调节 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小肠黏膜的刺激均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肝胆汁分泌少量增加,胆囊收缩轻度加强。反射的传出途径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通过其末梢释放ACh,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增加胆汁分泌和引起胆囊收缩,也可通过促胃液素的释放,间接引起胆汁分泌增加。

2. 体液调节 有多种体液因素参与调解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主要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胆盐。

(三)胆囊的功能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①存储和浓缩胆汁。在非消化期,壶腹括约肌收缩而胆囊舒张,因而肝胆汁经胆囊管流入胆囊内存储;在存储期,胆囊黏膜能吸收其中的水和无机盐,使胆汁浓缩4-10倍。②调节胆管内压和排出胆汁。胆囊的收缩和舒张可调节胆管内压力。当壶腹括约肌收缩时,胆囊舒张,胆汁流入胆囊,胆管内压无明显升高;当胆囊收缩时,胆管内压力升高,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三、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即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十二指肠腺和分布于整个小肠黏膜层的小肠腺。前者又称勃氏腺,分泌含黏蛋白的碱性液体,黏稠度很高,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十二指肠黏膜上皮,使之免受胃酸侵蚀;后者又称李氏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的黏膜层内,其分泌液为小肠液的主要部分。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小肠液是一种弱碱性液体,pH约为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成年人每日分泌量为1-3L。大量的小肠液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有利于吸收。小肠液分泌后又很快被绒毛上皮重新吸收,这种液体的交流为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提供一个大容量媒介。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小肠液呈常态性分泌。食糜对局部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均可引起小肠液分泌。小肠黏膜对扩张性刺激最为敏感,小肠内食糜的量越多,分泌液越多。一般认为,这些刺激是通过肠壁的内在神经丛的局部反射而引起作用的。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十二指肠腺分泌,但对其他部位的肠腺作用并不明显。

此外,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血管活性肠肽都能刺激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1. 紧张性收缩 是小肠进行其他运动的基础,并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当小肠紧张性增高时,肠内容物的混合与运送速度增快;而当小肠紧张性降低,则肠内容物的混合与运送速度减慢。

2. 分节运动 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这种形式的运动表现为食糜所在肠道的环行肌以一定的间隔交替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收缩处舒张,原舒张处收缩,使原来节段的食糜分成两半,临近的两半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节段。如此反复,食糜得以不断分开,又不断混合。空腹时分节运动几乎不存在,食糜进入小肠后逐步加强。分节运动的意义在于: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②增加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并不断挤压肠壁以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助于吸收。③分节运动本身对食糜的推进作用很小,但分节运动存在由上而下的频率梯度,这种梯度对食糜有一定推进作用。

3. 蠕动 小肠的蠕动可发生在小肠的任何部位,推进速度为0.5-2.0cm/s,行数厘米厚消失。其作用是将食糜向小肠远端推进一段后,在新的肠段进行分节运动。此外,有一种传播很快(2-25cm/s)很远的运动,成为蠕动冲,可一次把食糜从小肠始段推送到末端,有时可推送到大肠。蠕动冲由进食时的吞咽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而引起。有时在回肠末段可出现一种与一般蠕动方向相反的逆蠕动,其作用是防止食糜过早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增加食糜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以便于食糜进行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小肠的运动主要受肌间神经丛的调节,食糜对肠黏膜的机械、化学性刺激,可通过局部反射使运动增强。在整体情况下,外来神经也可调节小肠的运动,一般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肠壁的紧张性升高,蠕动增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促胃液素,P物质,脑啡肽,5-羟色胺等体液因素也可促进小肠的运动,促胰液素、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素则其抑制作用。

(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形肌明显增厚,称为回盲括约肌。该括约肌平时保持轻度的收缩状态,使回肠末端内压力升高,使之高于大肠内压力。一方面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排入大肠,有利于小肠内完全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能阻止大肠内食物残渣的倒流。食物入胃后,可通过胃-回肠反射使回肠蠕动加强,当蠕动波到达近回盲括约肌数厘米处时括约肌舒张,这样,当蠕动波到达时,约有4ml内容物被推入大肠。肠内容物对盲肠的机械性扩张刺激可通过肠壁的内在神经丛的局部反射,使回盲括约肌收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