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枣村密码

 毕之航作品 2023-09-14

樊枣村密码

       天水市三阳川中滩镇有个村子叫“樊枣里”,过去老一辈都叫樊家寨子。

     樊家寨子附近还有个枣园(湾)里,所以在新社会就合称樊枣。这个村子就在蒲店村北部葫芦河边,对岸就是石佛镇。

     实际上樊枣里多数人是蒲姓,没有樊姓,更没有栆姓!

     枣园里,可以理解为以前是有过种枣,所以留下了地名,但樊家寨子却没有樊姓,就比较奇怪,于是有好事者给中滩镇堡子学校后边所在的樊家城遗址和樊家寨子附会出樊梨花的故事,甚至把演营寺搭上,说那里是樊梨花操演兵马的地方(实际上演营寺应该比樊梨花的唐朝更为久远)!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樊梨花,穆桂英都是引人入胜且普遍为民间津津乐道的人物,但是即便襄阳市有人想把黄蓉和郭静雕塑成城标人物,他们也是虚构的!在三阳川樊梨花同样如此!

     那么樊枣村名蕴藏着怎样信息呢?

     话说有宋一朝,在北宋初,西夏和北宋在三阳川是以渭河划界而治的,渭河南岸有宋人的三阳寨,西山脚下西夏方面也是筑垒对峙,就是宋人称呼的番家城。后来北宋继续用兵,在仁宗朝把夏宋边界向西北方向推进到通渭县一带,在神宗时甚至一度抵达临洮及兰州,结果被司马光放弃。再后来金人南下,在宋高宗绍兴九年宋金议和,作为西部战线前沿的秦州分属宋金,于是今天的天水市区域被两国分割,属宋的称汉,属金称番。地方史料表明在秦州分治后所属的民户被数字化分割为汉里,番里,按数字排序。明嘉靖朝胡缵宗的《秦安志》里有番八里,番九里,汉四里,汉六里的记载;清费廷珍的《秦州志  山水》长山条下注:“(州)北四十里,南望卦台,间以陇河,北为番里三,南为汉里三,汉为宋,番为金。今其名犹存,西上为番家城,其间有蒲池,有古庐山”。可见,在明清,所谓番里汉里只是民间沿用的习惯俗称,并不是当时的官方乡里划分名称。至于金元时期,秦州所属是不是有汉一里,汉二里,汉三里,汉四里,汉五里,汉六里,番一里,番二里乃至番九里等等,不得而知。这个“里”,就是相当于今天乡镇一级的基层派税单位,一里一般有确定的户数,比如后期的明朝就有三阳里的基层建置。估计宋金分治把秦州的所属区域按数字分割划分,沿用了较长一段时期,所以到明清两朝在民间沿用这样的称谓。

      但是现在哪些地方是当年的番子家的,哪些又是汉人家的,因为历史资料匮乏,还真分不清。加上好事者改番为樊,虽然消除了民族歧视的含义,却给普通民众理解上造成混乱。

     前天,看到一页民勤县大坝镇王谋村人的家谱序言,其中所述他们王家先人做过指挥,管辖千户,民勤一世祖是在明洪武二十九年,自巩昌府秦州秦安县山羊川范九里枣林邨迁徙而来!

      经过解读这一页文字,笔者认为,所谓山羊川,就是三阳川的误写,范九里就是番九里的误写。因此该王氏原住地的准确写法是“秦安县三阳川番九里的枣林邨”,其地应该是现在的樊枣村或附近!

     三阳川(里)实际上在明清两朝是秦州直隶州(就是民国时期至今的天水县)管辖,而属于三阳川中滩镇的樊枣里,怎么会是秦安县管辖呢?

     这就需要说到解放前秦安县和天水县行政划分上犬牙交错,互有飞地的状况,这种状况就是从明朝就有,在邻县交界地带依据道路交通走向互相深入一部分,甚至仅为个别村庄。潘守正先生所著《天水县通志》叙述较详,且摘录如下:

由于明、清时户口迁移后仍在原籍纳赋制度的影响,加之受一些传统观念束缚,在天水县北部与秦安、清水形成犬牙交错共县界还有一些与本县不接壤的“飞地”。如县西北今西山坪乡大都地方时属秦安。今秦安王尹乡中部、南部属天水县,西北部和东部属秦安,其中郝康、杨家大庄、任刘家、陶谢泉、李家磨等村则属两县共管。天水县北部辖域,直达今秦安兴丰乡以至中山、古城二乡一些村庄。而秦安县南部,伸至渭河北岸,今渭南乡余家峡、新阳乡蚰蜒咀以及中滩乡樊家寨子、蒲家甸子皆属秦安县。天水县东北部辖域,直至距清水县治不远的谢家山,而清水县西南部又伸入至社棠镇以北。

     综合以上资料,樊枣村的历史沿革就很清楚,在解放前名字就是番家寨子和枣园里,至迟在明初,就属于秦安县管辖,属于番九里,至于民勤王氏家谱所述枣林村和枣园里或者枣湾里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在这一块地方有过番人营寨,也种过枣树,如果王氏先祖确实做过指挥,管过千户,按理应该时军人户籍,军人屯垦地称为寨子是过去的惯例!番家寨子之所以被当地民间称为“番家”,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自宋延续而来的番人寨子,一种就是明初由后世番人后裔屯垦的寨子。既然番家寨子属于番九里,是一块飞地,葫芦河隔阻情况,根据前述《秦安志》番九里主要区域应在今天石佛镇以北秦安县所辖山区。

  历史演进是地理人事随时代的变迁,在三阳川,樊枣村就是一个普通村子,至于它的过去早已凐灭于此间居民的俗常,多数人已经无从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它的昨天。而在某个机缘之下,千里之外流传的家史却清晰保留着它原初的名字,这仿佛像一个梦话,但这又是实实在在的。

      今天的樊枣村人口规模在三阳川来说是一个小村落,即便如此,它在明初就已存在,通过对樊枣村的一点追溯,其隐秘着这样一个事实:三阳川今天众多的村落以及村落布局在明初(六百多年前)就是如此!

查阅胡缵宗《秦安志》,秦安县民户确实有王千户。屯垦居住在枣林村的王氏是不是和这个王千户是一个血脉,不得而知,但离此不远四合村的王氏以及石佛镇的王氏是不是就是渴求寻根祭祖的民勤大坝镇王某村王氏达人的族裔呢?

      或许我们身边或者远方还有更多雪藏着的有关三阳川的故事呢!

附录:

民勤县《王母沟王氏宗谱序》解读

1:原文     王氏复修宗谱序

盖闻朱子之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非谱载记,不知宗祖,其诚何所得哉?其载谱记者,能练乎?后嗣之心也。又能示汝嗣知氏祖之真传?我祖职居明时指挥,总辖千户,以洪武二十九年,自巩昌府秦州秦安县山羊川范九里枣林村,带母徙镇。先塾小二坝,后坵大坝王母沟。一祖单传四世,今至十六世,计有几十门分,存亡不下千口。年有四五百载,非..

(清同治十二年十四世祖王吉行序)

注释:

   1、“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语出《朱子家训》;

   2、职居指挥,总辖千户:明时实行卫所制度,巩昌府(治今陇西县城)秦州卫下有千户所,此文可知王氏祖宗是秦州卫千户所指挥。

   3、秦州秦安县山羊川范九里枣林村:山羊川当为三阳川误记;范九里应为番九里。因今天中滩镇蒲店村北侧有一村叫“樊枣里”或叫“樊家寨子”。南宋末期宋金在秦州拉锯开战,在绍兴议和后,秦州北部(在今三阳川和秦安县毗邻区域)分治,有汉四八番之说,如汉一里,汉二里,汉三里,汉四里,番八里,番九里等等。按这个记载,枣林村属于秦安县番九里管辖。所以王氏后人根据传说把番九里写成范九里。实际上,现今蒲店村、樊枣村在解放前是秦安县的飞地,主要是方便秦安县官差往来秦州办事方便。其路线是:今天的天水市北山的马兰村——正阳寺——蒲店——樊枣——石佛镇李家庙——西坡——秦安县。这一路线的浦店村和樊枣村是渭河和葫芦河岸边,负责官差住宿、背河等任务。

    4、带母徙镇,领着母亲迁徙到镇上(指王母沟所在的镇子)。     

   5、先塾小二坝,后坵大坝王母沟:塾:私塾,开设学馆,实际是在小二坝(村子名称)教书;坵,坵墟,指开宅建房,是住下了的意思。

3   解读:

    这一篇序文为大坝(镇?)王母沟王氏十四世传人王吉行撰写,撰写时间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文中强调了编写宗谱的意义。讲述了王母沟王氏的来历。其先祖是明洪武二十九年从秦州卫秦安县三阳川番九里枣林村居住地迁徙过去的。明初由于西北地广人稀,曾有移民就宽乡的政策,还有就是军人屯田。所以王氏祖先是以千户所指挥的身份迁徙到民勤大坝(镇?)的。关于现在的樊枣村,这种写法很让人迷惑,今天该村没有樊姓和枣姓,不符合三阳川村庄的通俗命名。民间俗称的樊家寨子,本质应该是番家寨子,寨子一般就是军户屯田居住地。根据这个资料,番九里枣林村,后世简称为番枣,后世简称为番枣,后演变为“樊枣”。

鉴于樊枣村和四合村距离不远,而且四合村有个王家庄。这个王家在清末有著名的王尚概(道光时举人),王汝翼(民国至解放后)。是望族,人口众多。可以大概率肯定民勤县王母沟王氏应该是现今四合村王家庄的族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