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国之后,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呢?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9-14

前言

清朝,大清国势日趋衰微。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一代文人吴敬梓自幼勤勉好学,对科举抱有莫大期待。他深信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便可尽展抱负,造福乡梦。

然而经年累月等待考试的吴敬梓,总是在残酷的现实中碰壁。一次又一次跌倒在考场门外,吴敬梓眼见同窗们一个个中举高中,官路顺遂。自己才华无用,再也按捺不住沉痛的失意。

一、科举之梦寄儒林

这一天,眼见村中又来了一个高中状元欢庆的队伍,吴敬梓独自一人站在街边,望着热闹的人群,心中五味杂陈。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生的理想注定成空。转身缓缓离开,吴敬梓黯然离开京城,他只得回到家乡,在祖辈故居中颓然休养。

故居墙皮剥落,满目疮痍。路过的乡邻见了吴敬梓,都不免窃窃私语“又一个书呆子归乡”。吴敬梓心中苦涩,他不想屈就于俗世眼光,唯有文学能慰藉心灵。于是独自在書房中启动笔耕,绘制一幅幅词臣小人的形象,倾注自己对科举和乡绅假仁假义的讽刺与不满。

日复一日,吴敬梓如痴如醉地写作。墨迹渐渐布满整张宣纸,窗外景色明暗更迭,他才从写作中抬起头来。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使命,吴敬梓顿时精神为之一振。

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将一个个考场失意书生的真实遭遇娓娓道来。其中尤以《范进中举》一篇最富盛名,主人公范进潦倒归乡,在村中开设酒楼谋生。一日士子来访,范进待酒傲慢无礼。谁知来者赴考高中状元,获得了功名骄人的头衔。

范进一听大惊失色,自觉颜面无存。他确信自己一生的努力再无意义,羞愧难当,终日闭门不出,乐极生悲。通过描写一个个生动人物的遭遇,吴敬梓表达了自己对科举体制的失望和嘲弄。

经年累月笔耕不辍,吴敬梓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杰作《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无不透过现象反映本质,揭示科举体制的弊病与腐朽,表达了一代文人的理想与哀愁。它开创了清代白话小说的新纪元,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怪谈丛林萦绕青烟

相较于北方吴敬梓揭露黑暗的笔锋,南方则兴起一股奇异的文风。在古老秀美的江南小镇,居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就是向往官场的蒲松龄。

少年蒲松龄聪慧过人,对古典著作了如指掌。他本想凭借学识高中进士,在朝堂上纵横。然而几次科举都落第的结果让他意志消沉。为了发泄的痛苦,蒲松龄开始收集各地奇闻异事,取材民间传说与神魔故事,编撰而成《聊斋志异》。

这部异域风情的小说集中,怪力乱神、神魔妖怪随处可见。譬如著名的《莲香阁》,便讲述了书生许仙与白素贞的悲剧爱情。白素贞本是一只白猫,后靠修炼化成人形,与许仙相恋。为救许仙脱险,白素贞不惜化作一缕轻烟而亡。

许仙伤心欲绝,痛苦地将这段命运多舛的爱情记载下来。通过虚构的人物,蒲松龄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和皇权的失望与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他日以继夜地编写,只求借怪力乱神表现心中的不平。

此外,蒲松龄还写了不少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故事。如《画壁》讲述画中人物到人间为非作歹,暗喻统治者践踏贫苦民众。《回生香》则讽刺科举制度的黑暗与残忍。

这些怪谈异事虽非真实,却道出了许多失意读书人的真情告白,表达他们想要通过文字获得精神慰藉的强烈愿望。《聊斋志异》一经问世,便深受民间欢迎,其主题与价值观也引发广泛共鸣。

三、新中国成立,六典缩四

新中国成立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依然是家喻户晓的杰作。然而《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在这一历史转折点却未能跻身四大名著之列。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两书皆为短篇小说集,其编撰方式与水浒、西游等长篇小说相比,艺术系统性上略有不足。长篇小说能够完整描绘一个大时代的历史画卷,而短篇小说集则难以达到这种整体性和纵深性。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两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新中国的发展方向不吻合。比如《儒林外史》大量涉及科举体制的弊端,这在新社会强调平等机会、根据能力任人的情况下,失去了现实意义。

而《聊斋志异》中怪力乱神的描写手法和封建迷信气息,也非常不适合作为新时期启蒙青少年的读物。故建国后编定四大名著时,《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虽优秀,却不免“落选”。

然则虽未入选,两者的艺术魅力却分毫未减。我们不能因为内容某些方面与时代脱节,而全盘否定其价值。就像李白杜甫的词虽未入史,其千秋熠熠亦照古人来。

事隔多年,当年评选四大名著的专家学者们至今念兹在兹。或许当时环境所迫,他们的选择有一定局限性。若能重来一次,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然历史无法重来,他们只能欣慰这些瑰宝依旧闪耀文坛。

四、古典作品 瑰宝永流芳

当代,随着自媒体浪潮,古典名著改编再掀热潮。人们在欣赏史诗般宏大画卷的同时,也重新审视起那些传统“小说”的魅力。

比如,《聊斋志异》中许多动人的佳作已搬上银幕,如《画皮》《青鸟》等,用现代手法展现古典韵味,颇具中国风情。

可以说,《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虽未入选四大名著,但它们启发人对现实的思考,塑造人物的细腻手法,仍令后人叹为观止。我们当取其精华,如抱着一颗渴望学习的心,平和地欣赏这些瑰宝。

结语

这些遗珠虽或有瑕疵,却也熠熠生辉,值得今人细细品味。古今中外,杰作辈出,我们不能生硬比较高下。当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如饮百川,汲取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这些瑰宝,恰如我们共同的记忆,值得我们用温暖宽厚的心,去感受、珍藏。它们见证了先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气象。我们当如对待老友般,亲近而温柔地拥抱这些遗产,以此延续文明的曙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