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新性国际化人才

 sun918 2023-09-14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一词在2021-2022年全国两会上一直是高频词。

那么如何培养国际性的创新性人才?

1.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导意见中,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新常态,这种国际流动也体现在教育领域。尽管各国大学文化、特色不同,但开放包容、合作互补已经成为共同的选择。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国际合作交流都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在全球的视角下审视教育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超越教育政策层面而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积极促进中外方项目院校国际交流,扩大各国学生及科教人员交流规模,加强多层面科研合作,要求高校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蕴藏在人才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拓展国际院校合作渠道,提升合作院校的层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与国外友好院校研究团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提升学科建设国际化水平。

2.探索双向交流留学新机制

双向留学是国际化办学的基本特点,也是衡量高校国际交流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选择与办学理念相近的世界知名大学建立稳固的互动合作机制,可以更好地形成深度互动的国际合作网络,拓展并活跃国际合作网络。这要求高校:

-加强对学生留学的引导,及早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国际化办学项目和交流院校,提高学生出国留学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丰富国际化课程体系设置,以项目开发促进专业学科建设,以海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借助国家及国际合作组织平台,扩大师生派出规模、提高合作项目层次。

-引育并举汇聚优秀人才,完善创新团队建设机制,稳定支持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培育培养。

3.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

科技竞争、创新竞争背后是人才竞争。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既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面对改变中的世界,科技、产业、教育都在不断进步,让人才培育与养成愈发关键。究竟该如何形塑下一代的高素质国际人才,并迎头赶上变动不居的世界?

未来十年,很多企业将需要招募高素质人才,高校必须为这些需求做好准备,除了因应全球人才的自由流动与频繁交流,也需为社会因老龄化而产生人力短缺做出准备:

■ 增强人才国际交流:推动学界及业界合作,规划国际论坛等高阶人才培训交流,并促进本土人才参与国际研究,扩增海外研习专案补助,亦鼓励赴国外深造,增加至英语系国家攻读学位奖学金名额,扩展人才视野。

■ 推动国内“双一流”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的多元合作,加快重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建设,对标国际先进,延揽全球高端人才。

■培养 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多语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对国际型人才的能力、知识结构、素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跨国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全面、更深入。

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合作,带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