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泊桑《项链》:从叙事手法、浪漫情怀看玛蒂尔德的悲剧性

 爱读书的百合 2023-09-14

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头发随意挽着,裙子斜系着,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

这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在《项链》中,描写容貌俏丽的女子玛蒂尔德十年后的模样。玛蒂尔德之所以从精致女人变为粗粝妇人,只因她十年前因弄丢从朋友那借来的“名贵”项链,为了偿还项链,不仅使玛蒂尔德倾家荡产,而且踏上长达十年的还债之路。而她也从娇艳的美丽女人变成苍老的平民妇人。极具戏剧性的是当她还完所有债务时,却被朋友告知那串项链是假的。

接下来我将从叙事手法、虚荣幻想中的浪漫情怀、文章布局来分析玛蒂尔德膨胀的欲望,以及如何在痛苦绝望中完成与生活的和解。

精湛紧凑的叙事手法,将项链串联成各自独立又紧密相容的主线

玛蒂尔德是生于普通工薪之家的美丽女子,她希望能嫁给一个有财富、有地位的丈夫,然而却因为出身不好,只得委曲求全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

婚后的清贫生活使玛蒂尔德只能穿简朴的衣服,这令她感到无比的委屈和痛苦,但出于现实的无奈,她也只能一个人自怨自艾,悲叹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一个偶然的机会,身为教育部小职员的丈夫弄到一个盛大宴会的邀请劵,他兴高采烈的告诉了玛蒂尔德,然而妻子都哭了起来。

她用一种暴怒的眼光瞧着他,不耐烦的高声说:“你叫我身上穿着什么到那儿去?”然后两大滴眼泪慢慢地从她的眼角向着口角流下来。

从莫泊桑不露痕迹的叙事中,可以看出引发玛蒂尔德痛苦的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清贫的生活,她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出门,另一方面是她内心的委屈已经达到了极限,这从她瞬间流下的热泪可以看出,也可以说是日积月累压抑情绪中的瞬间大爆发。

正是由于玛蒂尔德生活的拮据,才会对宴会产生又想去又怕去的矛盾心情,这也为她为了出席宴会借项链埋下了伏笔。

没有一件首饰,没有一粒宝石,简直是太穷酸了。我情愿不去参加这个舞会。

这是玛蒂尔德朝着丈夫发脾气的原因,直到丈夫提醒她可以去借富有朋友伏来士洁太太的首饰。

这些描写看似是轻描淡写的叙述,实际是莫泊桑不漏痕迹的自然主义叙述,它通过细节和心理活动,不仅暗示了玛蒂尔德生活的拮据,也将她内心的痛苦与煎熬通过语言、神情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与莫泊桑在《一生》中描写约娜从快乐到悲伤,运用的自然主义剖析手法如出一辙。也可以说莫泊桑不漏痕迹的自然主义手法运用,一定程度上也模仿了老师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描写爱玛时的叙事风格。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同样不露痕迹,仅仅通过女主人公内心、行为、语言变化,自然而然地阐释一系列的变化。

运用这种叙述手法的还有玛蒂尔德为了宴会,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时同样有所体现。

  • 借项链时,玛蒂尔德的心是颤抖的,带着满腔的忧虑和感恩感谢朋友,然后抱着项链溜出了朋友家;

  • 丢项链时,又将玛蒂尔德的恐惧推上了极点,比如她发狂的叫声、傻愣愣的表情以及连睡觉都没有的力气;

  • 还项链时,并没有太多情节的叙述,只用淡淡的口吻描述了归还项链。仅仅是朋友淡淡地表示,还得有点晚了而略显不开心。

而这正是莫泊桑写作手法运用的高明之处,他用浓重的笔墨来晕染借项链时的忐忑与欣喜,用玛蒂尔德的惊恐与瘫软来描写丢项链后的绝望与无助,却在玛蒂尔德耗尽了所有的家产、赌上后半生借贷了无数的法郎,轻描淡写地提及了归还项链时的情景。

这种精湛的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看起来既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同时也将玛蒂尔德的热情、浪漫、幻想、以及最后悲剧色彩描绘既不露痕迹又栩栩如生。

莫泊桑在他《论小说》中也提到:作家一方面要坚持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着无动于衷。也就是说对于叙事既要不着痕迹,又要十分简单,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却发现不了作者背后的构思与意图,这也正是《项链》的经典之处。

幻想虚荣中的浪漫情怀,是导致玛蒂尔德膨胀欲望的根源

玛蒂尔德是一个浪漫的女子,她永远喜欢精致的家具、珍贵的古董,喜欢香气妖娆、情调婀娜的会客室,更喜欢流光溢彩的生活与上流社会。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她的幻想,她的生活现状跟理想完全是相反的,比如简陋的房间、空旷的墙壁、桌椅家具的陈旧以及又难看又廉价的衣服

潜藏在心中的浪漫,却令玛蒂尔德时常处于忿忿不平之中。当丈夫心满心足地感慨生活的美好时,她除了对现实表示忿忿不平外,同时陷入了自己无尽的浪漫幻想中。

她幻想丰盛的大餐,幻想墙壁上的挂毯;她幻想用奢华餐具盛放的美味佳肴,幻想着一边品尝鲜嫩红润的鳟鱼肉或松鸡鸡翅,一边带着神秘莫测的微笑享受英俊男友向她吐爱的醉人情话。

正是由于玛蒂尔德的浪漫情怀以及内心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渴求,才让她陷入于虚荣和幻想中无法自拔。

之所以有这种浪漫的思想,是因为玛蒂尔德渴望自己魅力四射,渴望被贵妇们所嫉妒,更期待被贵族们追捧。玛蒂尔德内心浪漫与幻想的因子,与《一生》中的约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如出一辙。

无论是《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还是《一生》中的约娜,又或者是《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这些女主角都有一个共性:活在不真实的世界。也可以说她们本身就是浪漫主义的化身,无论是对心灵上的渴望 ,还是对上流社会的热衷,都摆脱不了对于腐化生活的追逐和对享乐生活的追求。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追求享受和虚荣变成一种社会风气。而像诸如玛蒂尔德这种小资产阶级,他们总想摆脱地位和身份的不平等,想跻身于上流行列,然而浪漫和空想的背后等待的命运却更加讽刺和悲惨

正是介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物质的匮乏,才是引发玛蒂尔德欲望的根源。

通过精巧的文章布局安排,暗示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莫泊桑的《项链》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看起来只是娓娓道来的叙述而已,但实际上作者运用了很多精巧的布局来阐释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这从玛蒂尔德的丈夫得意洋洋地为她带回舞会请柬开始,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就没有停下来过。

与丈夫期待的截然相反,她并没有欣喜若狂,反而恼怒地把请柬扔在桌上,嘴里嘟囔着:“你给我这个做什么?”

这里也是作者不露痕迹埋下的伏笔,比如说:玛蒂尔德明明对于舞会非常的热衷,当舞会真的变成现实时,却又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实际上暗示了她内心的贫瘠与自卑,因为她没有钱,没有漂亮衣服,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在宴会中惊艳众人。

正是由于这种失控感,才让玛蒂尔德内心变得纠结和矛盾,才会用大滴大滴的眼泪来宣泄对于生活和现状的不满。

无独有偶的是,在玛蒂尔德去向朋友借项链和还项链时,莫泊桑也布置了三处巧妙的布局,隐喻了项链是假的,也暗示了玛蒂尔德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随便挑吧,亲爱的。”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有着无比的深意,因为在玛蒂尔德借朋友“名贵”的首饰时,朋友并没有盯着她去挑选,而只是淡淡地将首饰盒子抛给她。这也意味着首饰并非是价值连城。作者之所以这样想,恰恰是为了玛蒂尔德为了赔偿弄丢的项链而倾家荡产,经历了十年的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及巨大的讽刺。

丢项链后,玛蒂尔德和丈夫四处拿着装项链的空盒子去珠宝店询价,然而珠宝店老板只表示从未出售过项链,只是定做了这只锦盒。

只售出了空盒,没卖过项链”更明显暗示项链是假的,只是此时的玛蒂尔德已经情绪失控,也说明了她内心的单纯,仅仅只是一门心思想尽快买到项链,还给朋友。

还项链时,玛蒂尔德的朋友并没有打开项链,只是淡淡地说:你早应该还我的,或许我可能要用它”。

归还项链时,朋友连打开看都没看一眼,足可以说明这条项链并不名贵。

这三处伏笔早已暗示了项链是假,然而处于狂热、惊惧和悲伤中的玛蒂尔德并没有意识到。也可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她不仅凌乱、恐惧而且无法自持。

这不仅是玛蒂尔德命运的悲剧,也是浮华社会中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悲剧。正如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所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写在最后

如果说玛蒂尔德命运是不幸的,那么只能说导致她不幸的根源是不断的膨胀欲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提到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公式:欲望越小,得到的快乐越多,而当欲望无限膨胀时,快乐也会相应减少。

结合玛蒂尔德来看,正是她不断膨胀的欲望,才从一个优雅的美丽少妇变成一个粗糙的农妇,同时也为之付出了十年辛苦,也可以说选择不同从本质上造就了命运不同。

然而对于命运的不幸,悲剧的发生也并非全然是坏事。比如经过重重磨难的玛蒂尔德为了生存和还债,从悬浮的虚幻和浪漫中,落地到人间烟火的生活,也证明了“好看”是虚妄与表面,“好用”是踏实与内里。

即便是玛蒂尔德因为贫苦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却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这既是对于悲剧生活的和解,也是对求而不得生活的安放,更是在承担和面对现实之间完成的自我蜕变。

那么付出十年劳苦为代价,才终究找回落地生活的玛蒂尔德值得吗?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至于对错或值不值得,需要坦诚的问问自己的内心。要紧的不过是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的梦想与人生,这便是与自己、与生活最好之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