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与自由》:从学渣到学霸,只需要做对这件事

 爱读书的百合 2023-09-14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很多家长都迫切地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总想快速找到灵丹妙药,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然而孩子的成绩却依然垫底。

其实,想让孩子爱上学习,从学渣变成学霸,并不需要家长四处找方法,只需要做对这件事,那就是:让孩子不厌学。

当一个孩子厌学时,即便再聪明,父母为他报再多报,也不会成绩好。

在《爱与自由》中作者张宏涛也说:就孩子的学习而言,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成绩提升最快的捷径。

想起我家孩子小学时成绩很差,到了小升初时语数英三门都只有20几分,入学考试全校500个人,他排到了460名左右。

看到这个成绩之后对我打击还是很大的,我在想:孩子看着也不笨啊,为啥会考这么差呢?尤其是语文不该只有20几分啊,何况他在小学时还代表学校去参加市诗词大会通过了复赛,进入了决赛。

孩子反常的成绩也让我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想到自己平时对孩子说的话,大概都只是一种模式:你怎么这么笨?我咋生了你这样天天不学习的孩子?你看你都废柴成什么样了?

当时的我很愚昧,以为用这样语言的刺激,只是为了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动力,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可能就好好学习了。

读过《爱与自由》之后,我也跟随着张宏涛老师的梳理,重新回顾了我家孩子的蜕变之路,他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十二岁之前,最影响孩子学习的,是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

孩子在十二岁之前,我每天都早出晚归的上班,整个人被生活和压力挫败得没有一丝活力,对孩子一开口非打即骂,要么就是各种惩罚。

现在想来,我就是张老师书中所写的那个“愚蠢家长”,发现孩子不学习不写作业,立刻会火冒三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顿再说,结果孩子表面上顺从了,但行动上还是我行我素。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先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才有归属感、爱、尊重、认知和审美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而我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虽然保障了孩子的基本衣食住行需求,但从来没有给过他安全感,也没有肯定和打心眼里欣赏过孩子。

孩子每天被我的批评和唠叨所包围,就只想逃离这个家庭,挣脱我的掌控,所以才会出现放学不回家,作业不写的对抗。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别提有归属感和感知被爱的能力,尊重、思维认知和自我实现更是不可能。

在孩子厌学的问题上,家长往往看到的只是学渣的结果,却从来没有反省过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学渣?孩子的内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匮乏?他想得到什么样的尊重与理解?

当我明白这些道理时,就从管住自己嘴开始,停止批评和打骂,学会跟孩子道歉。慢慢的孩子就愿意跟我说他的心里话,不学习是因为即便好好学了也会被打骂,干脆就不想学了。

原来,父母以为“我为你好”的用心良苦,才是阻碍孩子成为学霸路上的绊脚石。

后来,我再不没批评过孩子,而是用心发现他身上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果孩子用了半年时间,就从年级460名一跃成为年级前30名。

这半年,我除了教他写作文外,他学习上的事情完全不干涉,在没有报任何补习班的前提下,孩子也完成了学渣到学霸的跃迁,此后三年成绩都保持在年级前10-20名。

我只改变了我的态度,把从打骂教育变成了赞赏和欣赏态度,孩子就在自由和爱中的环境中,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大部分父母只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

这些话是毫无效果的,而要观察孩子和倾听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爱的不是他的成绩,而是他本身。

当父母放下说教,放下批评,放下谩骂,放下焦虑,平等与孩子交流时,就是给孩子松绑,才是良性交流的开始。

当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赞扬,得到了肯定与欣赏时,他才拥有了自信和自由,才更有活力和灵性。

反倒是越催孩子,他做什么都会很慢,甚至干脆不做。频繁催促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有意识或无意识跟父母对着干,扼杀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只有无条件的爱,不拿“听话”和“好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优秀,孩子反而会给我们超乎意外的惊喜。

《爱与自由》中给出的父母必修的16堂课,也很值得父母去学习与践行,做父母是一场修行,也是终身成长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