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养与鸟养

 古今笑弹 2023-09-14

 这是《庄子》里的一个寓言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大意是说鲁国城郊飞来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就用车子迎接它,在宗庙里对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三牲全备的肉作为它的食物。海鸟于是眼花,忧愁悲伤,一块肉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饿死了。庄子因此下了个结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鲁王爱鸟,把鸟供在庙堂,给它吃大餐,享美乐,这哪里是养鸟,分明是养人。华屋美服,美酒琼浆,靡靡之音,自己喜欢,便以为海鸟也会喜欢,结果只能要了鸟命。

 一般人做事,很容易以己度人。比如请客吃饭,专挑自己喜欢的馆子,点自己爱吃的菜,很少提前询问客人爱吃什么。觥筹交错之时,还不忘挟箸布菜,美其名曰:这是最好的馆子,最好的菜。如若主客口味相投,尚可以把酒言欢,吃得盘碗见底。最怕主客口味迥异,你爱甜,我爱酸,你爱辣来,我爱咸。主人越盛情,客人则可能举箸茫然,胆战心惊,每盘菜也只能蜻蜓点水般临幸。

 如遇这样以“己好”请客的东道主,多么令人扫兴。好在一顿饭尚可挨得过去,倘若再有盛情邀约也还有婉拒的可能,如若以己养的方式养育孩子,可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孕育孩子自然辛苦。婴儿呱呱坠地,夫妻即刻荣升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迫切心情,便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其实,早在娘肚子里时孩子就已经听上了音乐,美其名曰“胎教”,甭管莫扎特还是贝多芬,天天听,不厌其烦,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当然,此时孩子还没发言权),反正大人觉得好就行;等孩子慢慢长大,从幼儿园起,报各种兴趣班便提上日程,钢琴、书法、舞蹈、游泳、跆拳道……多多益善,似乎非要把孩子培养成十项全能。每逢周末,起早贪黑赶场子,甭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反正家长兴趣盎然。搞得孩子疲于应付,一旦要罢工,家长便斥责,甚至喊冤:放着大礼拜不休息,牺牲了时间陪着孩子上兴趣班,孩子不懂事,不好好学,白瞎了家长的一片心。其实,细琢磨,那些所谓的兴趣班,兴许都是家长孩提时代的梦想,有几个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

 柳宗元有篇文章叫《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是个种植大户,植树造林技术一流,普天下养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好好学习他的养树之道。郭橐驼的养树之道说来也非常简单,“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简言之就是“顺天致性”。只要顺应树木的天性,便没有养不活的树。只是很多养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总是以己之私,干预树的生长,种了树,早晨来看看,晚上来摸摸,甚至抠下一块树皮看看它活没活,摇动树干,看看根扎得实不实,那树要是能活,实属侥幸。

 无论养鸟还是养孩子抑或是养树,乃至养万物,都要顺其天性,而不要凭一己之喜好行事。如若按照柳宗元文中所言,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则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管子》第一篇便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个道理,于今之国家的执政者也颇有助益。(载《杂文月刊》2018.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