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佞容易远佞难

 古今笑弹 2023-09-14

      唐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唐语林》)

     主子一说树嘉,奴才便对树赞不绝口,这在官场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奇的是主子竟然当面斥责奴才为佞臣小人,可见这主子还是颇清醒的。

     “字词典里解释为巧言谄媚。自古以来,称得上佞臣的大都花言巧语,擅长忽悠之术。且看《古今笑》里记载的两则小故事。

     其一,桓玄篡位,床忽下陷,殷仲文巧言解释:圣德深厚,地不能载。

     床下陷,不是土地松软发生了沉降,就是桓玄老儿身上肥肉太厚压的。但是佞臣殷仲文却巧言扯到圣德深厚,厚到大地不能承载。这话谁听着不舒服?桓玄后来兵败身死,而那个歌功颂德称其圣德深厚的殷仲文,早在他兵败之前就先叛变了。

     其二,北齐武成帝生齻牙,诸医以实对。帝怒。徐之才曰:此智牙,主聪明长寿。帝大悦。

     生了齻牙,太医实话实说,武成帝不高兴。徐之才把这牙美化一番,便博得夸赞和赏赐。当皇帝的真话不爱听,逼着人说假话,佞臣也就有了用武之地。据说这徐之才,出身医药世家,医术出名,擅长口才,为人尚可,给他戴一顶佞臣的帽子,似乎多少有点冤。

     和徐之才比,武成帝朝中有个叫和士开的,可就是真正的佞臣贼子了。武成帝沉湎女色,和士开顺势开导他:自古帝王,尽为灰土,尧舜贤君,桀纣昏君,死后又有何分别!陛下应该珍惜少壮之年,横行玩乐,一日快活敌千年。国事尽可吩咐大臣,何必自己劳心费神!武成帝听了非常高兴,此后日日沉湎于后宫美色,不思国事,终因酒色过度而死。

     相比桓玄和武成,唐太宗算是个聪明的皇帝,能及时悟出谁是佞人。但能悟却不能远,则又危险了。

     桓谭《新论》载,齐桓公有一次外出,见一荒废城址,问这废都来历。有人就说:郭氏之墟也。又问:郭氏为什么成了废墟?那人答道:善善而恶恶焉。(尊重好人讨厌坏人的缘故)桓公诧异,说这正是应该保全的原因啊。那人答道: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郭氏之族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尊重好人却不重用,讨厌坏人却不远离,结果好人坏人都被他得罪了。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反复强调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似佞臣这些小人,以巧言谄媚博取主子的欢心,实无多少真才实学,只不过徒有嘴皮子功夫罢了。一旦把江山社稷交给他们,国家不危亡,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历朝历代的灭亡,似乎都和轻信奸佞分不开:秦有赵高指鹿为马,汉有董卓废帝,唐有李林甫结党营私,宋有秦桧残害忠良,明有宦官魏忠贤把持朝纲……这些佞臣贼子之所以会祸国殃民,难道不是和最高统治者偏听偏信,不能亲贤远佞造成的么?

     不要说那些昏君了,就连创造贞观之治奇迹的一代明君唐太宗也难过佞人关。本文开头的故事结局是这样的:宇文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常不能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亦何聊乎?宇文士及面对太宗的正色驳斥,竟然不慌不忙,说是谢罪,实则开脱:魏徵那些人天天跟您较劲,常常使您不开心,现在幸亏有我在您身边,如果连我这样的也不顺从您,您这皇上做得还有啥意思?您瞧,这话说的,合着没他宇文士及,皇上还得憋屈死。如此看来,这佞臣不但无罪反而有功了。结果呢,太宗还真就放过宇文士及了!

     可见,悟佞易,远佞难矣!

     (原发《杂文月刊》2014.10期,原题《悟佞与远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