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白衣钱子 2023-09-14

明武宗去世时,有十几个堂弟在世。其中年纪最大的堂弟是明武宗六叔益王朱祐槟的长子朱厚烨。

朱厚烨生于1498年,明武宗去世时,他已经满23岁了。

年纪仅次于朱厚烨的是他的弟弟,即益王朱祐槟的次子朱厚炫。

朱厚炫生于1500年。明武宗去世时,他也已经成年了。

年纪排第三的堂弟,才是明武宗四叔兴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皇帝。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4岁,还未成年。

另外,朱厚炫当时已经有儿子了,他的长子朱载增生于1516年。明武宗去世时,他的这位堂侄年满五岁。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武宗死后,内阁首辅杨廷和与明武宗的生母张太后之所以没有册立年纪比嘉靖大的朱厚烨和朱厚炫,也没有为明武宗立嗣,把朱载增过继给武宗为养子,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太皇太后的权力没有皇太后大,张太后当时还不想做太皇太后。

张太后用现在的话说,叫“扶弟魔”,明孝宗为了她,没少得罪朝廷的言官。

有一次,张太后的兄长张鹤龄进宫陪明孝宗喝酒。酒席期间,孝宗有事离开了一会。这个张鹤龄被明孝宗和张太后溺爱惯了,不知道事情轻重,居然把皇帝的头冠拿到手上把玩。此举让一个太监看到了,上书向孝宗陈奏张鹤龄无礼,希望孝宗治张鹤龄大不礼之罪。结果孝宗皇帝偏袒了张家,不仅没治张鹤龄的罪,反而还把这个太监打入了大牢。

这个太监叫何鼎,是当时有名的贤宦,事后他死在了大牢里,言官们全怒了,弹劾奏折如洪水一样,把孝宗搞得很难堪。

为了堵言官们的嘴,孝宗皇帝专门在光禄寺设宴席,请所有言官吃酒,求大家给他这个皇帝脸面,不要再弹劾张家人了。

言官们见皇帝说话,也就不弹劾了。结果孝宗的偏袒,却成了张家人的尚方宝剑,后来变得更加无法无天。(孝宗一朝,张太后的家人全部封侯)

所以明孝宗、武宗先后去世后,张太后考虑到自己还要为张家的荣耀继续添砖加瓦,不能让自己彻底失去影响力,便没有给武宗立嗣。她的想法与杨廷和正好一拍即合,两人便在武宗的堂弟中选择继承人,让张太后好以皇太后的身份继续影响朝局。

PS:嘉靖皇帝继位后,因为张太后见了慈孝献皇后(嘉靖的妈)以王后礼仪对待,而不是以太后礼仪对待(当时嘉靖已经封他妈为皇太后了),对张太后非常不满,便找茬把张太后的纨绔弟弟处死了。为了此事,张太后大病一场,心灰意冷的去世了。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第二,朱厚熜的势力单薄,比较好控制。

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有这样一条: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由于张太后不想给明武宗立嗣,而明武宗也没有兄弟,也就是说,明孝宗朱祐樘这一支脉无子嗣了。因此,明武宗的继承人便只能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在他爷爷明宪宗的儿子中间挑选。

当年,明宪宗有十几个儿子,老大、老二全夭折,老三是明孝宗,老四是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王朱祐杬。但是武宗去世的时候,他四叔朱祐杬也去世了,于是根据顺延原则,皇位便顺延到了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头上。

其实按照“兄终弟及”原则,皇位也可以传给宪宗皇帝的第六子益王朱祐槟(宪宗第五子岐王朱祐棆当时去世了)的儿子。但益王一家父子兄弟齐全,势力太大了,若是让益王一家人入京继承大统,朝廷内也就没张太后和杨廷和啥事了。

这就跟西汉诸吕之乱后,周勃、陈平等人不选齐王,而选了弱小的代王(汉文帝)刘恒继位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杨廷和等人最终选择了血脉与明武宗最接近,年纪不大,也不算太小,家族势力并不强的朱厚熜继承大统,这便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总的来说,明武宗去世后,可挑选的近支皇族还是挺多的。嘉靖之所以最后胜出,一是嘉靖的血脉确实与武宗最接近,二是嘉靖除了生母蒋氏还活着,没有其他亲属,比较容易控制。

当然,嘉靖后来为了“嗣父”和“本生父”闹出了天昏地暗的“大议礼事件”,让杨廷和与张太后措手不及。但这是后话,不是杨廷和与张太后的本意。其实杨廷和不是权臣,张太后也不是那种极度恋权的人。他们的问题只是把朱厚熜想的太简单了。

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那么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诸侄,明宪宗朱见深诸孙。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宪宗共十四子,如下:

长子,未满周岁夭折,无名,无后;

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四岁夭折,无后;

三子,明孝宗朱佑樘;

四子,兴王朱佑杬,去世后谥号“献”,称“兴献王”;(世宗追封睿宗献皇帝);

五子,岐王朱祐棆,二十四岁去世,谥号“惠”,称“岐惠王”,无后;

六子,益王朱祐槟,去世后谥号“端”,称“益端王”;

七子,衡王朱祐楎,去世后谥号“恭”,称“衡恭王”;

八子,雍王朱祐枟,二十六岁去世,谥号“靖”,称“雍靖王”,无后;

九子,寿王朱祐榰,六十五岁去世,谥号“定”,称“寿定王”,无后;

十子,未满百日夭折,无名,无后;

十一子,汝王朱祐梈,五十七岁去世,谥号“安”,称“汝安王”,无后;

十二子,泾王朱祐橓,五十三岁去世,谥号“简”,称“泾简王”,子朱厚烇未及就封即去世,泾藩绝后;

十三子,荣王朱祐枢,去世后谥号“庄”,称“荣庄王”;

十四子,申王朱祐楷,十六岁未及赐婚、就藩,即去世,谥号“懿”,称“申懿王”,无后;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宪宗十四子,其中长子、次子、十子夭折,十四子申懿王未就封即去世,自然无后。而五子岐惠王、八子雍靖王、九子寿定王、十一子汝安王就藩后,享年或长、或短,但均未诞育子嗣,所以死后撤藩,无后。十二子泾简王虽然有子朱厚烇,但是其未及就封便去世,也没有留下孙辈,亦无后。

所以,宪宗诸子,只有三子孝宗皇帝、四子兴献王、六子益端王、七子衡恭王、十三子荣庄王有后(指男性子嗣)。

其中,孝宗皇帝有皇太子朱厚照、蔚悼王朱厚炜二子,但是蔚悼王早夭,所以实际只有独子朱厚照一人。

兴献王有朱厚熙、朱厚熜二子,其中朱厚熙出生五天即夭折,所以也只有独子朱厚熜一人。

益端王有朱厚炫、朱厚烨、朱厚煌、朱厚熠等四子。

衡恭王有朱厚燆、朱厚烃、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朱厚煃、朱厚福(福下有火)等七子。

荣庄王有朱厚勲、朱厚熹、朱厚煦、朱厚烮、朱厚然、朱厚曾(曾下有火)等六子。

以上二十一人,即是明宪宗诸孙。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去世,其独子、皇太子朱厚照自然是毫无争议地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也即后世的明武宗。

武宗在位十六年,说他嘻哈也好,顽童也好,昏庸也好,不拘一格也好;总之,他对内对外都折腾得惊天动地,成为整个文官集团的头疼对象,又因为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约束,使得朝臣们对于一生行事不羁的武宗毫无办法,只能被动地应对,几乎可以用“狼狈”来形容。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十一岁的武宗皇帝去世,诸文臣在长舒了一口气后,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武宗没有留下子嗣,而孝宗也没有其他在世的皇子,这样皇统就面临着断绝的危险,而大明局势也将产生动乱。

为了稳定局势,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文臣,做出了“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决定,于帝系内血缘最近的宪宗诸孙、孝宗诸侄、武宗诸堂弟里选取一位继承大统,并以武宗遗诏名义诏告天下。

孝宗是宪宗第三子,实际的长子,武宗是宪宗长孙。在孝宗、武宗一系断绝后,按伦序,接下来就是宪宗四子兴献王一系最长,具有优先承袭权。

当时兴献王已经去世,所以,兴献王独子----兴世子朱厚熜,于礼法、祖制、及“兄终弟及”遗诏下,于宪宗诸孙中伦序第一,继承权优于其他诸堂兄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

而且,当时的朱厚熜父亲去世,唯一的兄长也早就夭折,孤零零一个人,而亲人也只有寡母一人,年仅十五岁(虚岁),又出生、成长于远离繁华都市的安陆乡下,怎么看,都是一个毫无权力、没有见识的少年,对于治理国家、主持朝政,基本没有经验可言,可以由文官们操控。

这对于诸文官们来说,简直就是完美地“道德牌位”。迎立他为新君,再高高地供在朝堂之上,“垂拱而治”,政事由诸文臣实际处理,不正是儒家传统政治理念的最高理想么。

于是,在武宗去世后,实际主持大明日常运转的首辅杨廷和,报请孝宗皇后---张太后批准,派出使团至安陆,宣布兴世子朱厚熜为继任皇帝,迎其前往京师继位。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居然心思缜密、意志坚定、极有主见,而且,腹黑程度能在大明诸帝里面排前三!

在朱厚熜还没有正式成为皇帝的时候,朝臣们就在继位仪式、身份等问题上领教了他的精明,并最终让步。而在正式登基后,朱厚熜,或者是后世习惯的称呼----世宗嘉靖皇帝,让他们深深地领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武宗风格的、权谋深邃、驾驭老道的雄主风范。虽然此时的世宗,尚不到二十岁。

之后,世宗凭借着与年龄极不相符得成熟老练,逐渐稳固手中的皇权,不断对掌权的文臣们展开反击,迫使以杨廷和为首的辅政文臣们心灰意冷,主动致仕。并借“大礼议”事件,逮捕官员一百三十四人,并廷杖至死十六人,以赫赫皇权完全压制住了想要以“礼法”来对抗、控制他的诸文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世宗尊生父兴献王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将其纳入大明正统皇帝世系之列,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

至此,在世宗的不懈努力下,文臣势力一败涂地,再也不能对抗皇权,而当年那个来自安陆乡下的小小少年,则牢牢地掌握了大明无上的权力。

这是当年那些以为他“年幼无知、别无依靠、容易控制”的文臣大佬们所没有料到的。如果早知道当年的兴世子是这样一个少年老成、城府极深、群臣们根本无法驾驭的人物。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那他们绝对会越过伦序,改立益藩、衡藩、荣藩的其他宪宗诸孙,或者直接给武宗立嗣,迎取益王长孙、益藩朱厚烨长子朱载增入京,为武宗嗣子,直接续武宗法统,也要比立世宗强。(朱载增是宪宗长曾孙,孝宗侄孙、武宗之侄,也是武宗去世时,唯一已经出世的子侄辈)。

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而文臣们也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所以,在正德十六年的四月,朱厚熜登上了帝位,并统治大明帝国长达四十五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