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币银行学:货币的天然层级

 花间挹香 2023-09-14

Notes from the ECON V3265 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by Perry Mehrling, Barnard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文内容引用自智堡翻译稿,非本人原创,有改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访问由智堡提供的授权课程熟肉。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仅服务于免费教育目的。

厂商理论、失业理论、分配理论和通胀理论都未完待续,后续也会继续更新,复习链接在文末。最近写得比较多,有点累了,开学季也有一些杂事,停更一段时间

本文为货币银行学第一部分。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厂商理论、失业理论、分配理论、通胀理论的基础部分的讨论。为了遵循后凯恩斯主义的关于货币化生产的理论核心,并最终走向存量—流量一致的系统观点,我们将从实体经济进入货币理论和金融系统。我认为Perry MehrlingMoney View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式以理解现代货币和银行体系的现实运作方式,而LavoieNew Foundation中提供的理论探讨不足以让我们理解现实中发生的状况。但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熟悉异端政治经济学的同志会发现这一课程内容多么符合后凯恩斯主义思想。

Perry Mehrling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录制于2012年,本笔记还参考了2016年的课程讲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货币有四种价格:利率、平价、汇率、价格水平,对前三者的探讨将贯穿整套笔记。其次,既然这套理论与货币、金融都相关,货币与金融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请记住:银行业的一切都是欠条(IOU)的互换。在互换中存在融资环节,这将我们引向了流动性分析。最后,我假设读者都能理解资产负债表两端的同时变化,即你拥有基本的会计常识;与现代货币理论不同,我们也不会谈民族国家。现在,我们进入货币的天然层级。

货币的层级是持续存在的,在危机爆发时会凸显出来,这种层级的基础是货币与信用的区别。货币的质量大于信用,因为其可以偿债,而信用只是对支付的承诺。

我们先假设一个存在金本位的世界,那么黄金就是终极货币。略逊于黄金的是国家法币,法币就是对支付黄金的承诺,此时国家央行的职能就是清算以黄金计价的国际收支账户。法币之下是银行存款,存款就是对支付法币的承诺,蕴含着支付黄金的终极承诺。存款之下的信用,我们先统称为证券。

图片

那么货币与信用的界限是什么?这取决于你的清算立场,以及层级关系的历史划分。

我们进一步通过发行和持有这些金融工具的实体的视角去审视层级关系,实际上,我们讨论的就是这些实体的资产负债表。

图片

央行持有黄金(国际货币储备),发行纸币(国家法币);银行持有法币(准备金),发行存款;私人部门持有存款,发行证券,私人部门也可以持有其他实体发行的证券。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构层级关系,可以发现所有概念都出现了两次,除了黄金。这就是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的区分:外部货币是不构成任何人的负债的资产;内部货币就是某种形式的信用,那么几乎所有的货币都是某个人的负债或某个人的承诺。在法币体制下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法币也几乎是一种内部货币。

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关于货币金字塔的图来进一步理解层级动态。这是一个通过支付承诺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金字塔,y轴是质量层级,x轴是信用数量:

图片

货币的动态在不同的周期上都在发生变化:日内支付清算、商业周期、国家兴衰。在扩张期(红色),金字塔会越来越宽且平,触及一些限制之后坍缩,进入收缩期(蓝色),金字塔会越来越窄且层级分明,直至触及另一些限制,之后循环往复。

在扩张期中,信用很接近货币,信用在层级中的地位上移,且更具流动性;在收缩期,信用根本不是货币这一事实被揭示了。货币与信用的界限有着模糊与清晰的交替变换,表达为信用利差的缩小与扩大。

而驱动货币体系波动的,大致有两大原则:纪律原则和弹性原则,前者尤其强调终极货币的稀缺性,后者一般指衍生信用的弹性。在危机中,前者占主导,在繁荣中,后者占主导。终极货币的稀缺性对同一层级的信用扩张毫无约束力,只要达成共识,我们就可以进行基于IOU的交易;而低层级无法增加高层级货币的供给,除非高层级的实体呼应我们的需求,此时底层的信用扩张带来上层的扩张。前者自上而下,后者自下而上,这种互动就是信用不稳定性的来源。

把货币价格、货币层级与实体层级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做市商的层级:

图片

在这里,每一类机构都在进行特定的做市,我们看到每个机构处于两个层级之间,并通过做市形成不同的报价。你会发现,货币价格也是有层级的。而资产与负债两端的分化会带来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即每个机构都要面对流动性约束,同时所有的价格都要在危机时期承压,不同价格的崩溃在很多不同类型的危机中都出现过。那为什么这些机构仍然要在金融的幻梦中扮演做市商?这都是为了利润。

这也造就了央行的特殊地位即最后贷款人,无论是公共实体还是私人央行,其都具有准公共职能。当纪律原则导致经济崩盘时,做市混乱,最后贷款人可以接受以证券作为抵押品的货币扩张,引入弹性,重新组织起做市层级。央行的原始职能其实是维持汇率稳定,但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实际影响使得这一目标难以实现,于是央行渐渐承担起了总体金融稳定的责任。

但是,那为什么不在无可挽回前就出手干预?这就是货币政策的起源,为了让货币体系的波动不过于极端,引入了逆周期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大部分央行是通过调控非常短期的利率来做到这一点的,以影响长端的市场利率,市场利率也会反过来制约政策空间。这就带来了利率的期限结构的问题。与预期理论相悖,期限结构的形成受真实的流动性因素驱动。这也展现了货币的期限层级,短端存在隔夜货币,长端存在证券。央行的货币政策就是在对货币金字塔施加约束,强调纪律时,短端价格就会变得昂贵;强调弹性时,短端就会低于长端。

到此为止,我们完成了货币层级的构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