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棚虾放苗仅是开始,真正挑战是放苗后30天!一水、二体、三肠、四肝,你有没有做好?

 水产养殖大事件 2023-09-14 发布于山东

小棚虾正在进行第二季的养殖,不少养殖户认为“塘底晒好了,水培好了,气头也增加了,一切就万事大吉了”。但今年的养殖环境不同往年,放苗仅仅只是养殖的开始,真正的挑战是虾苗进塘后的30天。在这30天里,对虾将面临“弧菌、天气变化、水环境变化”等多重考验。


苗期预防保健方案

要想对虾安全度过苗期,内外环境稳定、体质健康很关键。记好养虾的一个口诀:“一水、二体、三肠、四肝”,轻松搞定!

1、培好一棚水

养虾先养水,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虾苗的存活率。放苗前,清除余氯,配好增氧设施,解好毒,培养有益藻,放苗后每3-5天使用一次红糖、优质糖蜜或酵母发酵碳源,补碳稳水培养有益微生物,可保持池塘微生态平衡。

不少如东小棚虾养殖户反映,按上述方法培水效果好,总结起来:一是水色起来快且稳,不会出现突然“掉清”的情况;二是能维持菌藻平衡,避免前期藻类繁殖过旺,减少虾苗患气泡病的风险,pH值稳定,不容易过高,而造成对虾小苗应激大。

2、抗应激

放苗前,经过运输虾苗具有较强的应激反应,急需体力恢复,在虾苗进入池塘前,及时使用有机酸解毒,泼洒多糖和多维,使虾苗迅速适应新的养殖水环境,提高放苗成功率。

3、养好一条肠

放苗后的前30天,是养好对虾肠道的关键时期。养虾就是养肠道,对虾肠道是对虾营养吸收、药物摄取、防御疾病的重要器官,对虾70%的免疫功能都在肠胃系统,肠道菌群具有促进肠黏膜免疫系统生长发育,调控肠黏膜屏障与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一旦对虾肠道菌群失衡、肠道病变,就会导致有害病菌入侵和降低对外界的营养摄取。

所以,对虾肠道的好坏关系到对虾的生死。定期使用丁酸梭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促进对虾苗期肠道细胞发育,快速修复肠道损伤,肠道发育更粗壮,维持肠道内部环境稳定,使肠道更加健康。

4、护好肝胰腺

正常的肝脏呈现黄褐色,部分肝脏下有白色的薄膜,通过白膜与胃相连,肝脏受损后就会出现肿大、萎缩、糜烂,进而导致对虾死亡。

而且,对虾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对复杂物质、特别是有保护膜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不高,消化道几乎是“一条直线”,食物在肠道内通过的时间有限,许多营养物质无法充分消化、分解,更不用谈吸收了。

所以,肝病还要防为主,防大于治。在对虾放苗后,定期内服“龙昌小棚虾专用胆汁酸”,可增强对虾肝胰腺功能,增强体质,保护对虾顺利度过转肝期。使用后对虾肝胰腺清晰饱满,对虾存活率高。

从小棚模式较高的生长速度需求来看,内服保健的意义重大,实践表明产量较高的养殖户,普遍注重内服保健工作,提高养殖效益。

专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