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谏官周怡115】与吏部尚书杨博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9-14 发布于安徽

【话说谏官周怡115】

与吏部尚书杨博

1

杨博(1509-1574),字惟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明朝名臣。嘉靖八年(1529)进士,被严世蕃认为是天下三才之一。早年随翟銮巡视九边时便受赏识,其后在兵部受到张瓒、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的器重。嘉靖三十五年(1556),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其后调任蓟辽总督,回朝任兵部尚书、少保。深受明世宗倚重,视为左右手。又改任吏部尚书。明穆宗时接连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因病重致仕归乡。万历二年(1574),杨博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谥号襄毅。

明史记载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著有《虞坡集》及各类奏议共八十四卷。《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其文及奏疏。

2

周怡的复官,得到吏部尚书杨博的悉心关怀,周怡言为“皆我公阳春育,遂令枯卉复生。荐历奉常,亟援上跻,即与草木知春,礎石知润”。周怡谈到他以前任谏官时因得罪严嵩而获罪,“积诚未孚,乃致触忤于分宜”。严嵩是江西分宜人,人称为“分宜”。

周怡在隆庆元年七月,因“上陈五事”,让隆庆帝“以为抗违命,降二级调外任”。至于降二级,外调到哪,这就需要吏部尚书拿具体意见了。

“臬司”即提刑按察使司,明代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臬司主管一省司法,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主要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同时对地方官有监察之责。周怡外调任山东按察司佥事,是按察使司的佐官,也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位。因此周怡感谢杨博为他安排了一个好职位:“蒙公过于仁慈,置之臬司,名虽为降,体面犹崇,敢不省惕期有改悟。”

周怡也向杨博汇报了他上任的情况:周怡在隆庆元年九月十二日到了山东境内,二十日到山东按察司佥事任上,而此位上已空缺有二个月了。山东的道路不好,周怡上任后不辞劳苦,日夜勤政,处理整理堆集的公务向上级报告。

周怡信中所言的“贤公子”,有可能就是指杨博的长子杨俊民,字伯章,嘉靖四十一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历礼部郎中。隆庆初,迁河南提学副使。

周怡在信末,还提到杨博下属吏部官员“胡选部”的遭遇,希望杨博为他“大鸣于朝,早为昭雪”。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二)记载隆庆元年九月“胡汝桂先任文选时,诸不法事,得旨令回籍听勘。

这个“胡选部”可能就是胡汝桂(1532-1589),字芳莆,号小渠,别号泗津,山东金乡人,明朝嘉靖丙辰(1556)进士,好学沉潜,尊行阳明之学,先后任刑部主事、吏部文选郎中、太常少卿等职。他与同志者讲阳明之学,月旦为会,海内翕然称之。

《上杨虞坡冢宰》(《讷溪尺牍》卷四)

某罪秽久废,荷蒙恩诏,湔滌复召,皆我公阳春育,遂令枯卉复生。荐历奉常,亟援上跻,即与草木知春,礎石知润。某独非人,宁不知感?

昨者狂妄,诚为出位第前罪而来,非敢为得图禄位之心,极欲少伸,报效而退以全出处之义,积诚未孚,乃致触忤于分宜。蒙公过于仁慈,置之臬司,名虽为降,体面犹崇,敢不省惕期有改悟。

自九月十二日遂至山东境上,二十日蒞任海右道,颇繁缺官两月,道路逶遲,每日皆夜分而寐,鸡鸣而起以勤捕拙,不敢以老辞劳。惟求洗心可以对越。在天即以报公,以上报朝廷,然后谢事,庶无大悔可矣。赍册人徃荒状奉谢。

恭惟贤公子高捷允协,兴望传世之显,天人令德,无任欣躍。

昨偶见邸报,胡选部有言,是何盛明之世而人心犹垂舛如是耶。胡选部志尚高迈,心事端慎,且沉静不扬,严饬不疏,诚卓异良材,非流俗可俦者,乃亦遭此,人亦甚难哉。还须我公大鸣于朝,早为昭雪。幸公论久,郁实为大快无任仰望之至,于此避嫌,岂敢以望公哉。

3

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员资料以及人事任免权,影响着很多官员的仕途,因其重要性成为六部尚书之首。杨博在嘉靖末和隆庆初,一直担任吏部尚书,期间因“山西人无一被黜者”,受到胡应嘉的弹劾后辞职,后高拱任吏部尚书去职后,他又重新担任了吏部尚书。深受嘉靖和隆庆皇帝的器重。

内阁首辅徐阶对杨博的评价是:“而其时出入将相,文经武纬,天下倚以安者,则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杨公实第一。”

张居正对杨博的评价也非常高:“自余登朝,则见故少师太宰杨公,心窃向慕之,公亦与余为忘年之契。公在本兵久,又遍历诸镇,躬履戎行,练习兵事。余每从公问今中国所以制御夷狄之策,及九塞险易,将士能否,公悉为余道所以,如指诸掌。故自余在政府,所措画兵事,盖得之公为多。”“李郭无文,韩范无武,公也兼之。”

周怡称杨博是做大事业的人,他“推移两京”,深赖杨博的关怀。周怡在山东,曾向两院陈情致仕,而未获批准,“方图自劾而去,陈情两院,不蒙允放过”。周怡在隆庆二年(戊辰1568)六月,从山东按察使佥事任上升南京国子监司业,即国子监的副校长,是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周怡认为此职位是“木清华之缺”,是得到杨博“蒙庇宥引”的特别关照。

周怡在隆庆二年六十四岁了,他信中称自己年老,今年又极端疲乏,他想到杨博为人处世“纵模取舍”“广大高明”,想致仕归田,拟“外具疏稿统敢呈上”希望杨博能批准,“倘蒙允复放之田里”。除了隆庆帝,吏部尚书杨博对于官员的去留任免,权力是最大的。

《上杨虞坡冢宰》(《讷溪尺牍》卷四)

大丈夫之大事业,必遇大有为之君而后著,遇大有为之时而后快然自得。公之学,非今日而始得其志,亦非今日而始定工时,则今日而始快然,自得以顺行也。公足以为国家光矣,亦足以自庆矣。士类弹冠,欣逢明时,寒门新进,深幸遭际此,亦千载一时良,亦大快哉。

怡多罪秽弃,赖翁推移两京,顾微贱之分不当通显,公固扬之,仆自陨落,公固掖之,仆自颠仆,更复何言?兹者待罪海右,奉职无状,莫能补过,方图自劾而去,陈情两院,不蒙允放过,蒙庇宥引补南雍,此木清华之缺,仆得则非据矣,终非所安。

仆又衰老,今岁益惫,才不可冒力,不可强冒而强之必败。伏惟终始爱之,容其自乞,俾得自便。

我翁不独官,不失人,而又不负官,纵模取舍,无不如意,信乎刃投余地无全牛矣,宁不大快于心与恃。翁广大高明,僭尔尽言,不然岂敢狂妄无忌,一至于是外具疏稿统敢呈上,倘蒙允复放之田里,感翁阴德无涯矣。

书籍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使人进步

2023年9月8日在黄山三口燕窝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