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代红绿彩童子瓷塑中的市井童趣

 荣纳堂 2023-09-14

转自 古瓷研习社


金代红绿彩童子瓷塑中的市井童趣

    ——以深圳望野博物馆藏品为例 

   摘要:红绿彩瓷器是中原地区创烧的一个瓷器品种,其装饰釉彩以红、绿两色为主,兼及他色。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公元12世纪末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窑场,已出现在釉面上描绘绚丽色彩的红绿彩瓷器。目前见有纪年者,以金泰和元年(1201)为最早。现发现的红绿彩纪年器以及考古发掘品,年代集中在金中晚期,章宗朝为烧造高峰期,因此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定红绿彩瓷器创烧于金代。

   红绿彩瓷属于低温釉上彩。其烧造方法是:在第一次用高温烧好的白(地)釉之上,以红、绿、黄等为主,用毛笔勾画或填涂出图案,再二次入窑低温(约800℃)烧成。红绿彩纹饰采用不透明而又醒目的矾红彩描线、涂绘,以透明而又相对淡雅的绿、黄二色填彩,形成所谓“画红点绿(黄)”的装饰手法。这种独特的用彩装饰工艺与其他时期彩色瓷器明显不同,被认为是红绿彩瓷最显著的特点。
图1 金泰和二年(1202) 红绿彩童子瓷塑
1989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崔仙奴墓出土

  红绿彩瓷以其鲜艳亮丽的色彩、自由飘逸的绘法、豪放洒脱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从目前出土和国内外收藏的金代红绿彩瓷器的造型看,偶像类瓷塑较多。研究发现,偶像类红绿彩瓷可能是家供之物或儿童玩具。据不完全统计,在偶像类红绿彩瓷中,童子塑像类占据了很大的比例。1989年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泰和二年崔仙奴墓出土的一批红绿彩童子瓷塑(图一)是目前考古出土带有纪年的金代标准器。

   根据表现题材不同,金代红绿彩童子瓷塑可以分为执莲童子、襁褓婴、学童、傀儡、百戏等几大类。这些形象生动的童子瓷塑真实地体现了金代生活化、世俗化的风尚。
图2 金 红绿彩持莲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一  执莲童子

    这类手持莲花的童子造型(图二至图五)叫“磨喝乐”又称“摩睺罗”。虽然目前学术界对磨喝乐形象的具体来源有不同的看法,但均认同磨喝乐信仰来自于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得到更好的传播,不断进行本土化与世俗化的转变。其中佛教的磨喝乐信仰与中国传统风俗——“童子崇拜”相结合,在宋金时期逐渐演变成带有乞子心愿的童子形象。

图3 金 红绿彩持莲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条云:“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追陪。……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类似记载宋代文献中还有很多,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睺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
图4 金 红绿彩持莲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从这些文献描述中可以看出,早期磨喝乐的具体形象就是手持莲花的童子,属于七夕节时令之物。另从字面看,“莲”与“连”同音,莲花童子寓意“连生贵子”,在七夕节当天被作为民间乞巧、乞子的象征之物。

  随着宋金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不同人群日常生活娱乐的需要,磨喝乐的材质、造型越来越丰富。就材质而言,就有土、木、陶、瓷、玉、石、金、银、象牙等不同种类。就造型而言,仅红绿彩就见有襁褓婴、学童、傀儡、百戏等题材(本文涉及类别)瓷塑。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这些童子瓷塑仍属于磨喝乐。
图5 金 红绿彩持莲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二  襁褓婴

   有一类红绿彩襁褓婴瓷塑别具特色。从图六至图八可以看出,这类婴儿的胸腰以下至膝盖处都由四道绿、红或红绿相见的系带捆绑。这类红绿彩瓷塑被称为“襁褓婴”瓷塑。襁是用布幅等物做成的布兜或宽带子,用来背负婴孩。褓是婴孩的被子,用以裹覆盖住婴孩。后来襁褓一词也用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图6 金 红绿彩襁褓婴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古代使用襁褓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发现,新生儿刚离开母体后,体态上还经常保持在母胎时的姿势,即四肢微微蜷缩,故古人有“宜绑缚令卧”之说,是指用襁褓以达到使婴儿四肢舒展的目的。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婴儿在骨头没有发育完全时,束缚好有利于长大后胳膊和腿变得笔直。
图7 金 红绿彩襁褓婴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研究发现,襁褓作为中国古代的育儿用品,在商周时期已经普遍使用。唐代已经出现用于陪葬的陶质襁褓婴,进入宋金时期,襁褓婴塑像增多,制作更为精良。从包裹范围上看,唐代实行的是全身包裹,宋金时期则有一部分身体会裸露在外。
图8 金 红绿彩襁褓婴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除了陶质材质,在宋金时期的风俗画中也经常出现襁褓婴元素。考古出土了很多红绿彩襁褓婴瓷塑,反映出这一习俗在金代继续流行。金代红绿彩襁褓婴瓷塑或是寓意新生命的象征,或是主人祈求生育而膜拜的偶像,亦或是儿童游戏娱乐的玩具,可以看出这类襁褓婴瓷塑在金代民间所受的喜爱和追捧。
图9 金 红绿彩学童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三  学童

   在红绿彩童子瓷塑中,有很多反映读书题材的学童瓷塑(图九)。如诵经童子(图一〇、图一一)、抱匣童子(图一二)等,其中图一一刻画的是一个正在捧着书酣睡的小和尚,表情慵懒而传神,甚是有趣。这些不同造型的学童瓷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代统治者和民众对儒学教育的重视。金代尤其在金章宗时期出台了很多尊孔和读经的政策,对于办学兴教、普及文化、提高民众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由此,金朝成为较辽、西夏汉化程度最高、普及范围最广的朝代。儒学文化的推广促进了宋金之间的民族融合。
图10 金 红绿彩诵经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图11 金 红绿彩诵经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图12 金 红绿彩抱匣学童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四  傀儡戏

    北宋时期,随着市井文化的繁荣,民间娱乐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城市中勾栏瓦肆的盛行促使宋杂剧逐渐走向成熟。金朝入主中原后,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推行汉制,积极汲取历史传统文化。其中,宋杂剧就被金代所继承,金杂剧也称“院本”。院本在金代城市生活中继续发展繁荣,又进一步促进了傀儡戏的流行。

图13 金 红绿彩杖头傀儡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傀儡戏俗称“木偶戏”。根据文献记载,按照造型特征不同,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和肉傀儡五种形式。目前金代红绿彩傀儡瓷塑中多见杖头傀儡(图一三至图一五)。杖头傀儡又称“杖头木偶”,用木杖来操纵动作。木偶内部虚空,眼睛和嘴巴均可自由活动。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表演。命杆上端与木偶头相连,手杆放在木偶服装里边与木偶的双手相连。

图14 金 红绿彩杖头傀儡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杖头傀儡往往有不同的角色,儿童在操纵和演绎这些角色时,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协调能力,同时还在无形中学会了很多传统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表演形式深受金代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因此,不仅红绿彩瓷器中出现傀儡题材,在同一时期的其他艺术领域中也多有表现。

图15 金 红绿彩杖头傀儡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五  百戏

    金代红绿彩童子瓷塑有许多直接再现儿童玩耍的生活场景,这些瓷塑被称为“百戏瓷塑”。相较于襁褓、学童、傀儡题材的具有深层象征意义的瓷塑,百戏类相对更纯粹,直观地再现了金代民间儿童的日常生活,见有抱猫(图一六)、戏鸟(图一七)、捕雀(图一八)、抱琴(图一九)、拍鼓(图二〇)、敲锣(图二一)、舞蹈(图二二)等多种形式的红绿彩童子瓷塑。
图16 金 红绿彩抱猫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图17 金 红绿彩戏鸟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图18 金 红绿彩捕雀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汉魏以来流行一种包含器乐、声乐和舞蹈的传统大型乐舞形式,称为大曲。宋辽金大曲中的舞蹈人,也是彼时绘画、雕刻创作者颇为热衷的艺术形象。扬之水认为,图二二所示舞蹈童子像,其形象姿容就与大曲中的舞蹈者非常相似。
图19 金 “李家造”红绿彩抱琴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图20 金 红绿彩拍鼓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六  结语
   
   执莲童子瓷塑反映了七夕节民间乞巧、乞子的风俗;襁褓婴童子瓷塑表现了金代的育儿习俗;学童瓷塑彰显了金代对儒学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傀儡戏、丑末童子瓷塑体现出金代的戏剧文化和娱乐风尚;百戏童子瓷塑则再现了金代儿童的日常生活情景。此外,红绿彩童子瓷塑更是直观、真实地表现出金代儿童的发饰和服饰。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瓷塑上还隐约留下了北宋的图样和风物气息。
图21金 红绿彩拍鼓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图22 金 红绿彩舞蹈童子瓷塑
深圳望野博物馆藏

   总之,金代红绿彩童子瓷塑作为普通玩具出现于百姓日常生活中,其多姿多彩的造型和题材,反映出金代社会风俗、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为研究金代及宋代社会生活史的珍贵材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