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节 | 去博物馆遇见古人的“童趣'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01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儿童节。

今年,是我国“六一”儿童节走过70年的历程。

这一天,全国各地都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小朋友的欢声笑语,童趣可爱处处可见。

望野6月月历

如果六一儿童节遇见博物馆,会有怎样的收获呢?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的展线上,我们精心铺陈了许多俏皮可爱的红绿彩玩具瓷偶(磨喝乐),他们有的捕雀戏鸟,有的敲锣打鼓,有点抱琴抱匣,十分生动活泼。

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去看看古人那充满“童真童趣”的磨喝乐吧。

儿童节快乐

磨喝乐亦称“摩侯罗”,梵语mahoraga的音译,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的摩罗神。唐宋时借其名制作为一种土木偶人,于七夕供养。唐时也叫“化生”,谓供养以祝祷生育男孩,故成为送姻亲家的礼物。后成为儿童玩具。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条云:“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追陪。……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

磨喝乐材质多样、大小不等、配对成组、贫贱共享,且神态各异,多姿多彩。仅从红绿彩磨喝乐就见有抱狗、抱猫、抱鹅、抱琴、抱匣、执杖头傀儡、执拨浪鼓、执面具、执荷叶、执牌、捧书、襁褓婴、戏鸟、拍鼓、敲鼓、敲锣、骑马、舞蹈等多种式样,可见七夕节“斗巧争奇”之风俗。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拍鼓童子像

望野博物馆 藏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李家造”抱琴童子像

望野博物馆 藏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还展陈了一件捕雀童子像,它生动再现了宋金时期儿童玩耍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兄弟之间的互助友爱之情:弟弟戏耍的黄雀不幸飞到了假山上,抱着空空如也的鸟笼哭天抹泪,鸟笼的盖子被弃置一旁,哥哥则奋力探身帮助弟弟从假山上捕捉黄雀,童趣十足。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捕雀童子像

望野博物馆 藏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舞蹈童子像

望野博物馆 藏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执荷童子像

望野博物馆 藏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执傀儡童子像

望野博物馆 藏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执荷童子像

望野博物馆 藏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执傀儡童子像

望野博物馆 藏

童蒙教育

在古代,儿童阶段的教育与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的“蒙养之学”取自于《易·蒙》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句话,即在童蒙时代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认真学,养正道。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宋金时期童蒙教育和儒学教育的兴盛,不仅是宋金统治者教化民心的政策,更养成了国家以文教而治天下社会风气。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都对子女进行读书教育,期望子女日后能在仕途生涯上得到发展,光宗耀祖。于是在此观念影响下红绿彩学童瓷俑形象就出现在大众视线中了。它们身着典型宋金学童服饰,拿着书籍经卷,充满朝气。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 

抱匣学童像

望野博物馆 藏

重视儿童,不止在儿童节。不同的时代,保持“童心”,就有“童”样的快乐!愿每个大小朋友都可以健康快乐,永远如孩童般真诚。

END

“征文”与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