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昵称tfKn5 2023-09-15

前言

一九九一年,安徽天长发生百年来最大的洪水。天长祝涧村灾后,人们在修建被洪水淹没的大堤时,挖掘出27个汉代墓葬,当时震惊了整个国家。

由于挖掘出的墓穴地势呈三角形,所以被称为“三角圩”。这座汉代墓葬保存完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出土的青铜器,铁器,漆器,木器,玉器,陶器,玛瑙等,共计748件。1号主墓葬是一座夫妻同葬的墓葬,出土的陪葬物有380余件,其中墓主桓平是广陵王的侍从官。19号墓室中有一块木漆印章。

西汉环形长发白玉龙饰(图1)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玉龙饰直径4.6厘米,厚度0.4公分,最大直径5.3公分,在天长三角圩一号墓葬中发现,目前收藏在天长市博物馆。

玉龙头像是白玉透刻而成,呈椭圆状,头尾相接,盘绕如环,小巧精致,莹白光滑。龙头张开大嘴,露出獠牙,上嘴唇向上凸起,下巴向上弯曲,毛发向后竖起,与犄角和躯干连接在一起,显得极为雄壮。

通体朴实无华,只在正中雕刻两朵象征意义的云朵。在这条巨龙的身上,雕刻着两朵巨大的云朵,代表着巨龙的鳞片。龙首昂在最上方,在图案、颜色和雕刻上都凸显了出来,非常引人注目。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它的肚皮向上翘起,尾巴向下,使得整个造型更加丰富多变,更加具有立体感。这件玉龙的装饰,别具一格,以夸张的方式,描绘了一条威武雄壮的游龙图。

在中国的汉朝,王玉的年代,玉器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般都是皇室和上流社会的人才会佩戴,所以佩玉才会有一种强烈的君临天下的感觉。

这一次在三角圩发现的玉龙,其形制上有一种大胆的想象力,熟练的技法,精细的工艺,以及圆滑的线条,使人感到一种活泼的气息。

在古代,玉被认为具有“通灵”的性质,因此,佩玉可以辟邪,祈福,求平安,反映出汉族人民的美学趣味和美丽情怀。

西汉琵琶形云气纹白玉带钩(图2)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带钩长7.2 cm,宽度0.9 cm,高1.8 cm。铁钩体在天长三里屯一号墓葬中发现,目前收藏于天长市博物馆。整个带子的形状是一个“S”字形,形状像是一个琵琶。

勾头为动物造型,以阴线勾画出云气、水墨等图案,线条刚柔并重。钩子的背面有一条虬龙,钩子的尾部是圆形的,钩子的钮扣是一个椭圆形的圆柱。

这种带子是由新疆和田白玉精雕细琢而成,质地洁白,色泽柔和,光滑细腻,是一种上等的美玉。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带钩是一种古老的服装器具,主要用于挂在皮带上,并与之相匹配,在良渚文化时代就有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很大的应用,到了汉朝,更是风靡一时。这是古代人地位的标志。

带钩是由钩头、钩身和钩钮三个部件构成,其基础形状为“S”字形,呈水平方向排列。钩身中间或下端有一个钩扣,其用法是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钩首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

以金,银,铜,铁,玉,石为主要材料,尤以玉为佳。西汉的带钩数量众多,形制繁复,选料考究,工艺精湛,有透雕和浮雕等多种手法,图案上有祥瑞之象,充分体现了汉代制玉工艺的奇巧。

战国龙形佩(图3)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龙形佩有2件,分别为:长14.1 cm、宽4.18 cm、厚度0.77 cm。1991年在天长三里屯一号墓葬中发掘,目前收藏于天长市博物馆。青玉质,部分地区有黄澄澄的沁色,杂质多。

两块玉石的质地,形状,大小和工艺完全一致,非常匀称。龙头向后看去,只见它的嘴唇很粗,嘴巴微微张开,眼睛呈圆形,吻部长而上卷,下唇呈圆弧形;

双腿弯曲,腰部以下,都是卷发,卷尾分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凸起的脊椎,在它的身体中央,有一个洞口,是用来穿线的。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外缘突出,两侧均有明显的浅色浮雕,呈螺旋状。一块玉上,有一块上面有一点红色的痕迹。

它的身体纤细,腹部和背部都是弧度,形成一个“S”字形,身体有很多次的扭动,非常灵活,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富有节奏的感觉。

这对龙形玉佩虽然是汉代出土的,但从上面的花纹来看,这对龙形佩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产物。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桓平墓葬的主人是一位显赫而又有独特身份的人物,其墓葬中有一块前代的龙纹玉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多元文明大交融的表现。

这副玉佩形象地展示了2000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的豪放和活泼,同时也展示了春秋时期的精湛工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春秋时期的玉文化产物。

20世纪70年代长丰县杨公墓也曾发现过一枚龙形玉佩,属于楚国后期的诸侯之墓,其所发现的龙形玉佩也算得上是一枚珍品;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其形状、样式与天长一号1号墓中所发现的龙形玉佩非常类似,都是龙头向后仰,龙身雕有卷云,栩栩如生,颇有几分“仙气”。

而天长这一对较为完好的龙形玉却是非常罕见的。与此同时,在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的三汲乡,考古学家们又从一座“中山王陵”1号墓室里发掘出的“龙”形玉器200余块,其种类和规模均属史无前例。

根据它们所处地点的差异,可以推测出它们具有佩饰、陪葬和祭祀等多种功能。天长三角圩仅有一件,但却是一件雕工精美的稀世奇珍。这条龙尾,被他仔细打磨过,没有一丝伤痕,可以说是完美无缺。

双龙首几何纹白玉璜(图4)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这件“玉璜”在天长三角圩1号墓葬中发现,天长市博物馆收藏。此器为白玉所制,造型呈圆弧,通体平坦,两侧有同样的装饰。

龙首线弯弯曲曲,宛如一只肥大的野猪,龙口微微张开,一双眼睛呈锥形,瞳孔狭长,玉龙的双眉高高隆起,面容刚毅,充满了勃勃生机。

龙头上的网状花纹与钻石花纹简单而繁复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楚的雕刻样式。这种类型的青铜器在西汉早期和中期非常普遍,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当时的特点。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在这枚玉佩的两个龙头上,都有一个小孔。在这条巨龙的身上,雕刻着一道道棱角分明的纹路。它的后背上,有两条凸起的脊椎,上面还有两个小孔。

《周礼》将璜列为六具中的“礼器”,并以其为一种“尊卑”的尺度,用于各种礼仪之中。但是,在考古挖掘中,却多有玉璜被用作装饰物。

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迹中,已经有了人在用玉作装饰的历史。良渚文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此期间,玉璜多被用来作为祭祀的装饰品,用以突出其尊贵和神秘的地位。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在商周以后,玉璜的功能更多地被用作一种礼仪工具,或是用作一种装饰品,为了区分佩戴者的不同,在其图案和风格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

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文艺蓬勃发展,而在不受礼仪约束的情况下,玉器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其造型、材料、纹饰和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种类繁多,越来越精致。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战国至西汉早中期流行分区纹饰玉璧,西汉早中期的玉璜基本沿袭了战国时的特点,纹饰多为“夔龙纹—谷纹”组图模式,玉器中龙的形象占据突出的地位。

随着玉璜的普及,它已经不再受欢迎,而是变成了一种装饰,所以工匠们就会按照它们的形状,对它们进行装饰,让它们变得更漂亮,这样,它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双龙首龙纹青玉璜(图5)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玉璜长6.5厘米,宽1.8厘米,厚0.4厘米,出土于天长三角圩1号汉墓,现藏天长市博物馆。玉青色,单面片状,温润光滑,微透光。

两侧各有一个龙头,龙头张开大嘴,露出獠牙,龙头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卷云图案,阴刻卷云图案与束丝图案结合,形成一条分裂的蛟龙图案。

中沟道将其分成两个对称性的平面,上、下各有一条隆起的凸起,构成了一个“扉棱”,而底部则是未经打磨的平面。这件器物虽然是汉代墓葬,但是从其雕刻的小孔和形态来看,应该是战国后期。

西汉“S”龙形云纹白玉佩(图6)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这枚龙型白玉佩,也叫“玉游龙”,是一枚在天长桓平主墓群中发现的,是一枚西汉的玉。

此件造型精美,通体呈椭圆形,长6.9厘米,宽3.84厘米,厚0.24厘米。龙头上有一个圆洞,里面可以穿过一条细细的丝线,挂在身上,所以叫玉佩,是一种装饰品。

此器虽小,但可大可小,在静态中又蕴含着动态,玉龙的设计精妙绝伦,形状弯曲,呈一个倒置的“S”字形,充分体现了游龙翱翔天空的强大力量,造型优美,构造新颖。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他的下颚呈斧头状,像是一把古代士兵所用的武器,一边是一颗牙齿,另一边是一根短角,微微向上弯曲,与蜿蜒的龙躯融为一体。这个圆形的洞可以穿系,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是一只眼睛,设计精巧。

龙头是灰色的,那是岁月的痕迹。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但它的大半个身躯,依旧晶莹剔透,没有丝毫的破损。

龙的两个侧面,都是一条刻卷云的单阴线条,略有透明。玉体平坦,却有一种强烈的凹凸之感。剑刃上的划痕也被打磨得光滑。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经过仔细的打磨和雕琢,这块玉变得更加的光滑,更加的晶莹剔透,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件非常精致的汉玉。

经过精心的雕刻,玉龙变得更加的栩栩如生,与汉朝的玉石装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雕刻得更加的逼真,流畅,真实,有生气,这一点,在先秦时期是无法做到的,体现出了汉朝人惊人的创作能力。

结语

上述部分为天长三角圩汉墓葬中所发现的“龙”,另外,天长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还有一些玉器也运用了龙纹: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龙”的图案,在玉璧外区阴刻了四套“龙”的图案;雕刻有龙凤纹的玉佩,通体雕刻有“龙凤呈祥”之美。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玉石的生产中,龙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这也是由于从古至今,它一直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

古代的人们经常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寄托在一个神灵或一个标志上,所以黄帝的后人,就将它作为自己的图腾。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从古代开始,龙就被中国人奉为神灵,它象征着人们对力量、对希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历史上的君王们,也都将自己塑造成了一条条的巨龙。

在中原及东北部的新石器文化遗迹中,最早期发现了玉器上的“龙纹”。至两汉时期,西域与中原之间的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各类上等的玉器材料也不断从这里输入。

在汉朝提倡的儒学中,“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如玉”等,温文儒雅,恭顺而坚韧,这也是当时佩玉风气最盛的原因之一。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在随身携带的物品上,画有龙纹的物品更被视为权利和身份的象征,而以龙纹与其它纹饰相结合的方式,也是汉代玉雕的一大特点。

当然,到了两汉时期,一般人是无法接触到玉的,而龙型玉则代表着达官贵人和王侯将相的身份。

天长三角圩汉墓中发现的带有“龙形”图案的玉石并不罕见,从侧面反应了汉墓中的“厚葬”思想和“陪葬”习俗,可以看出桓平墓主的尊贵,而且其“龙形”的图案都令人赞叹。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天长是两汉时期隶属于广陵郡的一个郡县,当时的王刘胥国力强盛,家产比其它几个郡县都要多得多。

刘胥在位期间,更是有“粮食丰盈,禀庾尽满”之说。桓平既是广陵王刘胥的亲信,其墓室内有大量的“龙纹”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长三角吴墓群被列为“1992年度国家十大重大考古新发现”,其所出的大量珍贵的玉制品,不仅充实了天长市博物馆的藏品,同时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物。

1991年安徽天长,洪水冲破大堤,冲出27个汉代墓葬,精美国宝现身

参考文献:

卫琪:《略谈汉代铜镜的装饰纹样》

刘诗:《汉代铜镜纹饰符号研究》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三角圩墓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