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第一章 “孝敬感恩”(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3-09-15 发布于山东

第一章

孝敬感恩

魏书生

陶继新

二、孝敬感恩从家务做起

魏书生:很多人问,魏老师你怎么教育自己的儿子?我说我儿子,我只是抓了些小事,带他养成好习惯以后,大的方面几乎都不用大人过多的管理。儿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靠大人,于是他就抢着做小事。看起来我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孩子念高中,念文科还是理科,一句话没问我。但我想,孩子凡事不问我,正是说明他心里有底,能承担责任,我也就不去问他。考大学了,读哪所大学,考什么专业,真没问我,我说没问我也就是心里有底,是准备给我惊喜。而且我一直认为,过好了当下,做好了每一天,上好了每堂课,做好了每件事,都能做到脚踏实地,最后一般会有很好的结果。就算什么好的结果没有,我们也问心无愧了。人应该怎么活着?我说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这是最要紧的。儿子大学毕业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参加什么工作,一句话也没问我,我说既然没有问,就是用不着问。也没有往家打电话,说明他就是有这个能力,既然有这个能力,我就不提供援助,我也没有问他。当然若是他不行了,再问我,我再想办法帮忙吧。

这回参加工作了,寒暑假不能回家了。春节那几天难得回到家,却总是说爸妈您俩歇着,吃完饭看电视。他在厨房里,把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他并不觉得,我1.8米的男子汉,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核工业搞高科技,我干刷碗的活,是不是太掉价了?不。他只是觉得,自己总也不回家,回家能为父母分忧解愁,承担点家务事,他觉得很舒服。家庭哪有什么大事,不就是鸡毛蒜皮的家务吗。我也不是缺他刷盘子刷碗,而是给他舒服的机会。

那人家问了,说你在什么地方关注啊,我说就是从他小的时候。儿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洗东西,整理衣物,自己的文具搞得可清楚了,什么本子挨着什么本子,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自己的小书房整得井井有条的。他有这样一个习惯,他觉得很舒服。再大点的时候开始能洗大点的衣服,他就开始抢着洗。跟我出门的时候,一个包也不让我拎着。那次一个包,抢过来他拎着,我也不吱声。两个包抢过来他拎着,让我空着手,我就空着手。我出门没有大包,都是小包。有次三个包,我说这回给爸爸一个,他说不用,我说不用你怎么拿啊?他背上背起一个,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在前面走着,他觉得自己成熟了,说:“爸,我成熟了。”很自豪,“您看我现在能背三个包了。爸,我现在是不是很有劲儿了!”孩子觉得自己成熟了,很自豪,很幸福,很快乐。你说咱一个当家长的,干什么啊?非得贱兮兮抢过来替他背哪。我就在后面走着,跟着他,欣赏他的成熟。那时候他才13、14岁,不像现在1.8米了,我并不是缺他背这个包,干这点活,而是培养他这颗心,给他舒服和自豪的机遇。改变人都是一点一点改变的。

我跟我儿子出门,他问:“爸,渴不渴。”

我说:“有点渴。”

他说:“给你喝水。”

我说:“不行,这矿泉水是凉的。”

他说:“不凉。”

我说:“怎么能不凉呢?”

结果他从怀里掏出来一瓶矿泉水,农夫山泉,大冬天在他自己的怀里,给我捂得热乎乎的,还说呢:“爸,赶快喝。”

小事知道心疼你,惦记你,小时候知道惦记父母,当然以后也就懂得惦记别人,同时他也舒服,他也在给别人付出的时候收获了快乐。当一个人不仅仅以自己为中心,以集体、以他人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幸福就拓展了,就开阔一些了。

所以我说我求盘锦的家长们,千千万万别觉得是让孩子多做了家务劳动,其实是给孩子一个成长和发展的机遇。从小他知道心疼你,将来他才心疼集体,心疼同志,心疼领导,将来才心疼咱这个国家,咱这个地球,这样他才更加幸福。

我要求盘锦的孩子,每年做两张贺卡,第一张贺卡,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亲手送给妈妈,写上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张贺卡在爸爸过生日那天,亲手送给爸爸,我说买贺卡不行,一定要自己做。我要求这作为美术教师的任务,美术教师别总让学生画那些中外名画,那是少数学生做的事,大部分学生就是做点美好的生活中的小的饰物,让他们做这些事。

这些听起来都不像一个局长要提出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才真是头等大事。感恩,先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绝不仅仅是一点家庭中的事,而是使这个孩子更幸福、更大气的必经之路,他渐渐会知道惦记更多的人,社会就是跟很多人联系在一起的。

陶继新:做家务看起来是小事,而实际上是大事。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天下的难事,总是从容易的部分开始解决;天下的大事,总是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做起。孝就是天下的大事,所以儒家先师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齐家才能国治。”(《大学》)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么紧密,这就是关键啊。一个国家其实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细胞组成的,当这个家庭好,那个家庭好,每个家庭都好的时候,这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那这个家庭怎样才能好呢?刚才您说得对,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孝敬感恩父母,因为父母抚育了自己,不仅仅是给予了生命,而且还包括整个生命历程的陪伴与引导。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无私的,所以这种回报自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爱的话,正如您刚才所说的,他是不可能爱集体,不可能爱祖国,甚至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人。

有人说,恩将仇报者,肯定是一个坏人。当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的时候,你说这算不算恩将仇报?尽管不一定仇报,但是无报也不行。虽然父母多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不代表孩子可以不懂感恩。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当一切所为都是源自真心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报恩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动词了,而是带给父母的欣慰与喜悦,带给孩子幸福与自信的快乐之泉了。

古时选拔官吏,要取“孝廉”,先得孝顺,才能让你当官。我们都知道包青天包拯,他以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著称,故民间称其包青天及包公。他就任开封府尹期间,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令正义得以顺利伸张之余亦导人向善。

包拯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说他小时候就因为孝顺的佳话就闻名于乡里,而长大后的耿直公正更是在朝廷中著称。应该给他以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现在清明节人们要祭坟,为何要祭坟,你说有敬畏之心,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父母在你要好好侍奉他们,不在了,要好好祭奠他们。所以孔子说祭祀这一点应当是每个家庭当中非常关注的一个大事情。所以,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 意思是说同,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不仅中国,我认为一切真正有良知的、有成就的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比尔·盖茨有一天在飞机上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这个记者问,你认为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事?他就说了一个字——孝。这个事真没法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怎样一种痛,所以说孝敬父母是不能等的。而且当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是何等的快乐,他养你育你,而你去孝敬他,家庭的和谐在这一刻就完美的构建了。

所以刚才您说的做家务,这点看似微小的事恰恰是最大的事情。家务事看似琐碎,却日日重复,且很难有显见的功劳。而正是在这似乎枯燥但需要耐心、细心、精心的劳作中,使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概念,觉得替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的。当做的时间长了,他感觉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这里面定格了一种正面的态度,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