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123xyz123 2023-09-15

#古籍里的历史#

历史上的大多数王朝,要是讲起自家的血泪史来,差不多都能整出来个“一生之敌”系列。比如匈奴之于两汉,高 句丽之于隋朝,蒙古之于明朝什么的。至于宋朝那就更不用提了,但凡有个能贴上边的邻居,都能被欺负得欲仙 欲死,受的委屈遭的罪可谓算得上是罄竹难书。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宋朝谁都打不赢,有自己的原因,也是运气太差的缘故

对于唐朝来说,这个老冤家就是吐蕃了。

而对于历代中原王朝来说,吐蕃又是像割不完的韭菜一样没完没了来折磨他们的游牧民族中,最特殊也是最有意思的那一个。

早在夏朝的时候,吐蕃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点燃了文明之火。但因为那座世界屋脊的阻隔,吐蕃人的祖先即便一直与中原王朝毗邻而居,但两者的关系既谈不上友好往来,也基本没有过兵戎相见的时候,反正就是一副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但吐蕃人蛰伏了近3000年,等的就是……那个谁你别跑!对,说的就是你,小唐!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立国,国号为唐。仅仅15年后,自有史料记载以来从来都是一团散沙的那座高原上,一个吐蕃人中旷古绝今的大英雄——松赞干布横空出世,并迅速横扫了一切反对势力,最终于贞观七年(633年)在逻些建立起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可以说没有松赞干布就不会有吐蕃王朝——可见英雄人物对于游牧民族的重要性

从此唐蕃两国就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相爱相杀。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哀帝李柷禅位,唐朝自此灭亡。而早在65年前,因为唐军持续不断的打击导致国内状况不断恶化,进而引发内战和分 裂,吐蕃已经先走一步、提前嗝屁了。

从此高原又恢复到了一团散沙的状态,身边但凡立起一个大佬,都只能称臣纳贡当小弟。直到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阔端代表蒙古汗廷与萨加派hf萨迦班智达达成了“凉州会盟”,昭示着这座高原第一次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进藏赶走了噶尔丹叛军,实现了对高原的全面控制,终于使其成为了中国再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吐蕃人“千年等一回”,似乎就是为了祸祸唐朝而生。等把唐朝祸害完了,就立马躺平任撸,爱谁谁,爱咋咋……

这也给很多人留下了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唐朝被吐蕃人欺负得很惨,可事实上呢?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唐蕃之战是场漫长且残酷的战争,双方都为此付出的惨重的代价

别忘了,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就叫“武德”。而武德充沛的唐人,可从来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01

一提起唐蕃间的恩怨情仇,肯定就有人提起后者攻陷长安这茬儿。甚至更有人变本加厉,把这码事吹嘘成了吐蕃人3次攻占长安,简直像是把唐人的国都当成了自家的菜园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可事实上吐蕃确实曾在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攻陷过一回长安,并在15天后被郭子仪率军撵走。此后的两年,趁着仆固怀恩被 逼反,吐蕃人又联合回纥人两次试图攻打长安,但连这座雄城的边儿都没摸着,就被撵回老家去了。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吐蕃攻陷长安只是个意外,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甭管哪朝哪代只要国都沦陷,基本就意味着国破家亡和该改朝换代了。即便是运气爆棚的那种,也统统得从繁荣昌盛的大一统王朝沦落成困守半壁江山的割据政 权,比如东西晋和南北宋。唯独唐朝是个怪胎——终唐一朝长安共被外敌攻占过6次之多(安史之乱第一次,吐蕃趁火打劫第二次,泾原兵变第三次,黄巢之乱第四次,李茂贞叛乱第五次,朱全忠逼唐昭宗迁 都第六次),就连大唐朝最牛批plus的贞观大帝李世民也曾跟颉利可汗签过城下之盟。

可结果怎么样?颉利可汗在洋洋得意的签下渭水之盟后仅4年,就再度回到了长安。不过这一次,他不得不靠向李世民献舞,才勉强捞到个当阶下之囚的资格。

其余曾在长安城内外耀武扬威过的家伙,除了李茂贞和朱全忠外,都没逃过被唐人血腥报复的下场。

包括吐蕃人在内。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广德元年前后的大唐朝是个什么德性。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吐蕃攻陷长安,就是趁唐朝最混乱、最虚弱时搞了次偷袭

是时,已经爆发了8年之久并蔓延至整个中原,差点把大唐朝打咽气了的安史之乱,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收尾阶段。为了尽快清除这个祸害,唐代宗李豫将几十万最精锐的部队都派去了河北围歼安史余孽,这就导致了长安兵力空虚,吐蕃趁虚而入。同时唐朝内部也是问题一大堆——深得李豫“圣眷”的权宦程元振为了私利将边关发来的预警信息压下不报,各地的节度使又因为愤恨程元振而拒绝出兵勤王,这才让吐蕃人近乎兵不血刃的攻占了长安。

此后两年,因李豫逼反仆固怀恩,大唐陷入内乱,吐蕃人又想趁火打劫。不过这回没有程元振捣乱,唐军哪怕一边互相捅刀子一边顺手防御了一下,吐蕃人就寸步难行。最终连长安城的边儿都没摸着,就被一路撵回老家去了。

因此可以说,吐蕃人攻陷长安只是在走了狗屎运的前提下发生的一场意外。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唐军干掉十个吐蕃人,都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比如维州之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贞元十七年(801年),因吐蕃攻打盐州(今陕西定边),唐德宗李适为减轻西北战线的压力,就命令剑南节度使韦皋想想办法拖一下吐蕃人的后腿,如果能分散他们的精力和兵力就更好了。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韦皋是中晚唐时期难得的一员悍将

剑南节度使的防区包括今天的四川昌都和甘孜地区,恰好跟吐蕃接壤。经过一番侦察后,韦皋发现对面能够得着的敌人加一块还不到10万人,打起来既不过瘾,也达不到皇帝交待的调动吐蕃兵力的作用。于是他的肚子里开始冒坏水……呃,是灵机一动,就派兵先把吐蕃的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和维州(今四川理县)给围上了。

这下一个叫论莽热的吐蕃人就急了。为啥?因为这货官至吐蕃内大相兼东鄙五道(即青海、鄯州、河州、凉州及瓜州5个节度地区)节度兵马群牧大使,权势极大,相当于赞普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因此他在国内的政敌很多,都想把论莽热扒拉下来,然后自己才有机会爬上去。

因为论莽热这厮太过于热衷揽权,所以兼 职极多,就是职务多到连印张名片,正反面加一块都装不下的那种。恰巧他的诸多兼 职中,有个叫松州道节度的小角色,而韦皋攻打的昆明和维州,恰恰就在松州的辖区。

要是这两座城丢了,吐蕃国内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非得把他怼得鼻青脸肿不可。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发生,论莽热赶紧调集了10万精锐兵马去给维州解围。

到这里,韦皋的战略意图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围城打援,吃掉论莽热这只自投罗网的傻鸟。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从古至今,围点打援都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战术选择

可是面对吐蕃人的近20万大军,韦皋的胃口虽大,可有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呢?

事实上这位大唐的剑南节度使使尽了洪荒之力东拼西凑,也才划拉到了3万来人。排除掉留守和必须在外 围警戒、牵制的兵力,真正能够用于正面战场的兵力,也就2万出头。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一个唐军得应付十个吐蕃人。

但上至韦皋,下至唐军普通士卒对此的反应是什么?

我槽!优势在我!这么大的优势要是还打不赢,真要无颜再见家乡父老了……

而且韦皋还浪得飞起——按照常理,以劣势兵力应对强敌,应该集中兵力攻其一点,然后再以点带面、寻求胜机。而韦皋这厮却把麾下那仨瓜俩枣散沙一般泼洒出去,居然兵分九路,最少的一路只有区区千人,就这么气势汹汹的朝满坑满谷遍地都是吐蕃人攻杀过去。

怎么看都像是去送菜。


02

韦皋出身东眷韦氏郿城公房,是妥妥的士族出身,在族内排行第二十三,所以就像那位“高三十五君”一样,人称韦二十三。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从李靖、郭子仪到韦皋,唐朝名将大多出身士族

身为一个世家子弟,当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容易。比如韦皋,因为年少轻狂不爱读书,所以参加科举肯定没戏。那咋办?好办——正好赶上唐肃宗李亨驾崩,家里就安排这厮去给死去的老皇帝抬棺材,算是立了个大功,便由此入仕。自此他一路从华州参军、殿中侍御史做到了奉义军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成为了总镇西川的封疆大吏。

给皇帝抬个棺材就算立功、能入仕?我可没开玩笑。这玩意叫“挽郎”,专指为皇帝、后妃、亲王等贵人出殡时引柩唱挽的少年人,通常只有权贵世家子弟才有资格入选,是当官入仕的天赐良机。所以每有贵人挂掉,想给他们抬棺材的人家都能挤破头,否则怎么把家里那么多废物点心塞进仕途?

所以韦皋入仕的手段是非常不光彩的,在当年但凡有点本事或要点脸的一般都不屑于此。比如武周时的名相姚崇,就曾给故太子李弘当过挽郎,但事后却拒绝了因此得到的官职,而是去参加了科举,通过正规的渠道入了仕途。

因此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韦皋坚持分兵还把兵分得稀碎,怎么看都像是个啥都不懂的世家废物在瞎胡闹。可问题是他麾下的那帮战场老油条们非但没有异议,还士气高昂的遵令而行,莫非唐军上下统统都疯了?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以堂堂之阵拉开架势死磕,唐军还从来没怕过谁

不过战场上从来都是成王败寇——一切是非还得拿战果来说话。

当年九月,论莽热率援军抵达维州附近,唐军九路伏兵齐出,如狼似虎般杀入吐蕃人的队列中,将其截成数段。吐蕃军顿时大乱,被唐军轻轻松松的斩杀过半,剩下那一半仗着马快(唐军大多为步卒)哭爹叫妈的蹿回了高原。

结果就是连论莽热这位吐蕃内大相都没人管了,只能悲催的当了韦皋的俘虏。

自此韦皋顺利完成了李豫交给他的任务,但这就算完了?人家韦二十三还没杀过瘾呢!

从九月到十二月的3个月时间内,已经杀上头的韦皋带着嗷嗷叫的2万唐军杀进了吐蕃境内,屡战屡捷。先后攻陷城池7座、军镇5座,焚毁堡寨150个,击溃敌军16万,其中斩杀上万、俘虏近万。最后若非补给将尽、将士高反严重,没准已经浪得快飞上天际的韦皋还能跑到逻些去耍上一遭。

要是李云龙能看到这熟悉的一幕,恐怕嘴里又会冒出那句熟悉的台词——晋西北又特娘的乱成一锅粥了。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韦皋也是那种敢想敢干的悍将,而且言出必践

而韦皋的奇兵突入,更是打碎了吐蕃的如意算盘,扭转了唐朝在战略防御方面的被动局面。从此吐蕃对唐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对国内各部族的控制能力更是一天不如一天。20年后,吐蕃不得不主动找唐朝议和,史称“长庆会盟”,自此唐蕃间历时近200年的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光看维州之战,似乎给人以唐军天下无敌而吐蕃弱不禁风的印象。那为啥同样是唐蕃两军,在四川前者打后者如屠狗宰鸡,在西北后者就能把前者揍得落花流水,连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郭锋都被砍了脑袋?

再往前推,原本是大唐疆土的安西、北庭都护府都被吐蕃抢去了不说,连紧邻关中,向来是唐军养马之地的陇右、河西之地都成了吐蕃人的地盘,搞得长安动辄一日三惊,一不留神就被吐蕃围了城。

即便再往前推,英明神武如李世民其实也拿吐蕃人没办法,不得不嫁个文成公主过去和亲,才维持住了唐蕃两国间的和平。

这就给人留下了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唐人打不过吐蕃。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晚唐较之盛唐地盘丢了大半,基本都丢在了吐蕃人的手里

于是乎这场把吐蕃人打得落花流水,并彻底改变了唐蕃格局走势的维州之战,就愈发显得诡异了。


03

其实唐军不是打不过吐蕃。如果有机会正面决战,唐军想打赢吐蕃,不说像老子揍儿子那样轻松寻常,但客观的讲也没多大的难度。

问题不在于唐军能不能打赢,而在于他们拿吐蕃人没辙。

原因就在于那座高原。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这座世界屋脊,哪怕到了现在还有无数的生命禁区

前些年的时候我去了趟青海,海拔一上3000就觉得头晕气喘。一日夜宿在个海拔近4000的小镇,整晚上都感觉后脑勺已经离我而去,难受得都想去死,天一亮就不得不逃之夭夭。

要是在那多待几天,我觉得我现在已经可以在阴间搞自媒体了。

那还是在诸多药物、氧气加持下的结果。一千多年前的唐人可没有这些玩意,所以他们所面对的困境,只会比我遇到的更可怕。

所以唐军面对吐蕃时的困境就是这样婶儿的——那座高原虽然雄伟,但却贫瘠,所以经常饿肚子的吐蕃人动不动就蹿下来客串强盗。但奈何大唐这个官差非常能打,吐蕃人遇上了就被揍得鼻青脸肿,然后一转身就又蹿回了高原。

再然后人家就杵在高原上朝唐军勾勾手——你过来呀!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面对高原,唐军是真过不去

唐军只要跟着蹿上去,就得跟我在青海似的头晕气喘、后脑勺跟脑壳分家……这还怎么打仗?不挨揍都算命大。再者就算唐军个个意志顽强,硬扛着高反把吐蕃人杀光了又如何?难道就为了霸占高原养牦牛、酿青稞酒?

话说唐朝疆域最盛时达1237万平方公里,比今天的中国还大近30%。不过大唐超过三分之二的疆土还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像今天的湖南、湖北这种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在那会儿还是老虎豹子满地跑,下个水都能被成群的鳄鱼撵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荒蛮状态。更别提云贵两广了,没准当地的猴子都比人多……

所以唐人连自己家里边那点事都没整明白呢,哪有兴趣跑高原上去开疆拓土?更何况还是个贫瘠得要命、连空气都成了稀罕物的鬼地方?

所以唐军对那座既很难打上去,即便打上去也没什么油水可捞的高原,毫无兴趣也毫无办法。只能守在山根底下,等那帮家伙下来了就打回去,不下来就安生过日子。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没油水的仗从来没人想打,打吐蕃对于唐朝即是如此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因吐谷浑的归属问题,唐蕃间爆发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冲突。是时吐蕃出兵数万进犯入侵松州(今四川松潘),唐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率军一战将其击溃,斩首千余,余者头也不回统统蹿回了高原。

唐军打仗的原则就是歼敌务尽。于是老牛就带兵追上了山,然后不出意外的后脑勺就要离他而去……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东倒西歪的部下悻悻撤军。

这件事的结果就是松赞干布遣使赴长安谢罪,李世民大度的既往不咎——想咎也咎不成啊,难道还能把可怜的老牛再撵回山上玩高反去?

所以就算是最喜欢到四邻蛮夷的老窝去拆家的贞观大帝李世民,也只能假惺惺的装大度。否则还能咋办?这破日子凑合凑合过得了。

此后吐蕃人又客串过几回强盗,结果每次都被揍得满头包、偷鸡不成蚀把米。而唐军的仗打得也不爽快,成天净跟在吐蕃人的马屁 股后头吃灰,追到山根底下就只能干瞪眼。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和亲在汉唐、元清等朝根本不算事,只有在宋明等处于战略守势的王朝才是禁忌

这样下去也不行啊,于是谁都拿谁没辙的唐蕃两国终于“打”成了共识——要不咱们和亲吧,从此各过各的日子,不打仗了。


04

唐朝和吐蕃间靠和亲带来的和平,只维持了不到30年。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近3000年里,那座高原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彼此间往来不多,还经常打打杀杀,导致人口一直增长不上去。而等到松赞干布一统吐蕃、尤其是与唐朝友好往来以后,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出现了迅猛的增长,人口数量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于是很快,高原上贫瘠的产出就填不满越来越多的嘴了。

于是吐蕃人的目光,就盯上了西域,也就是唐人称之为安西都护府的这块地方。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吐蕃的三条扩张路线中,只有向西北、针对西域的这条在现实中是可行的

话说在大唐,西域就是块鸟不拉屎的、打发贼配军和亡命徒的鬼地方,正经人谁往那里跑?可在一辈子都窝在高原上跟牦牛打交道的吐蕃人眼里,哪怕在西域那边最贫瘠的沙漠戈壁,也比自己家里富庶得多。更何况吐蕃人想要下高原,只有三条路——第一条在四川那边,不过那里多山川河谷,吐蕃人的战马跑不起来,总被以步卒为主的唐军打得满头包;第二条是横穿青海直达陇右、河西,但唐军在这里驻扎重兵严密布防,吐蕃人去了还得被打得满头包;第三条就是从西北方向杀向西域了,这也是吐蕃人杀出高原最可行的一条路了。

为啥?因为这个被唐人称为安西都护府的地方距离内陆太过遥远,后勤补给很难送过来。当地驻军为了能填饱肚子,只能一边备战一边屯田。可即便如此,能收获到的粮食,也养活不了太多人。

因此唐朝在安西都护府的驻军,最多时也只有2.4万人。不是大唐不重视西域或者无兵可派,而是要再多派点,安西那边就得饿出人命了。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倾举国之力,大唐也只能在安西都护府驻扎两万来人,再多就养不起了

从咸亨元年(670年)起,吐蕃人掀开了攻略西域的序幕。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的天宝十四年(755年)的85年间,吐蕃累计发兵超过200万人次,历经大小战役无数,可就是拿安西都护府的那两万多唐军没辙。每次出兵,除了损兵折将外,还被唐军屡屡反击,像大小勃律之类的属国都统统丢了个干净。

当然吐蕃人也不是没有过收获。但也仅是“有过”而已。

吐蕃曾3次攻陷过安西四镇。第一次是在咸亨元年吐蕃大论(即首相)禄东赞不宣而战,将已经安享太平20多年的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结果“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第二次是在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趁着唐朝国内局势动荡之机再次偷袭安西得手;第三次是在垂拱三年(687年)因武则天欲称帝引起国内叛乱四起,被 迫收缩战线,主动放弃了安西四镇,这才让吐蕃人不劳而获。

但每一次,吐蕃人都还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就又被灰溜溜的赶回了老家。

第一回,吐蕃人的屁 股刚在西域坐了3年,就被缓过劲来的唐军撵走;第二回更是没用上一年,悍将裴行俭就重返西域将吐蕃人赶回了高原;第三回则是在武则天顺利称帝并摆平了国内反对势力后,反手就把大将王孝杰打发到西域,让吐蕃人从哪儿来的赶紧回哪儿去。

也就是说,只要唐朝自己没出问题,吐蕃即便举倾国之力,也拿安西都护府的两万多唐军没辙。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只要唐人自己不出问题,起码挡住吐蕃人的扩张不成问题

到后来,吐蕃人简直都对西域这块伤心之地绝望了,又打算在陇右碰碰运气。结果一口气打了几十年,就打出了悍将哥舒翰的赫赫威名以及至今仍在口耳相传的那首《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四》)

其实何止一个哥舒翰?就连大唐朝的读书人都把吐蕃当成了建功立业的垫脚石。

比如唐休璟——这位通过科举入仕(明经科)的文官,在久视元年(700年)时担任陇右诸军州大使,恰逢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军前来攻打昌松(今甘肃武威)。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唐休璟非但毫无惧色,还不肯据城固守,反而亲自披甲上阵,率军跃马冲杀。最终已经73岁的唐老爷子在敌阵中反复冲杀,六战六捷,杀得吐蕃人四处逃散,只恨爹娘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

此战,唐军斩首2500级,唐休璟下令就地筑京观以为威慑。

吐蕃人确实被老当益壮的老唐吓得不轻。两年后吐蕃使者赴长安请和,在宫廷宴会上又遇上了唐休璟,结果使者只敢“觇”,也就是偷偷的窥视这位看似老迈不堪,实则一上了战场就化身杀神的老冤家。武则天对此不解,使者是这样回答的:

“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这就是“觇”的标准偷看方式

一个后来当上了宰相的文官,还是个年逾古稀的老头,都能将吐蕃人杀得如此念念不忘,何其壮哉!

这样的大唐,怎么会怕吐蕃?


05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都是安史之乱前的老黄历。但吐蕃人后来能扬眉吐气、掉过头来追着唐军的屁 股打,必须得诚心感谢李隆基和安禄山这对卧龙凤雏。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这对卧龙与凤雏,得一可毁一国,更何况大唐一次性就弄了俩?

安史之乱一起,承平已达百五十年之久的大唐内陆宛如一块朽烂不堪的破布,被安胖子一捅即穿。眼见叛军势如破竹直奔长安而来,李隆基哪还顾得上什么长远之计,急令远在西域的安西军东返勤王。

总共也就两万人出头的安西军精锐尽归,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块他们曾经奋战过的土地上。

而即便是面对留守的数千安西军老弱,吐蕃连番发动数十万大军倾力攻打,仍是久攻不下。到建中(780年左右)年间,陇右、河西尽被吐蕃所占,安西、北庭两镇与内陆失去联系,但仍然继续孤军奋战。因为没人可以轮换,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战了数十年之久的唐军战士哪怕已经个个白发苍苍,但收拾起吐蕃的精神小伙来,照旧一个能打十个。

“万 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这就是安西军最后的写照。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就是这样的“白发兵”,照样崩碎吐蕃人的满嘴牙

这样的唐人,谁好意思说他们打不过吐蕃人?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西北疆土尽陷,并非是唐人不能打了,而是皇帝不行了。

清末庚子国难时,慈禧那个老太太说过一句臭名昭著的话叫“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然后就被骂了一百多年,而且还必然将被继续骂下去。

倒不是说同情老太太或者认为不该骂,只是感觉这货有点缺心眼。毕竟很多事情能做却不能说,比如当一个王朝同时面对严重的内忧与外患时,该首先集中力量解决哪个?

历朝历代的帝王,绝大多数的选择都是“攘外必先安内”,最不过人家都只做不说。但唯有老太太和某大队长不但这么干了,还拿嘴说了,不骂你骂谁?

比如李隆基、李亨和李豫这祖孙仨,面对安史叛军的压力,几乎是连个磕巴都不打的就将安西、北庭、陇右以及河西等西北边地的精兵强将统统调回内陆去镇 压叛乱。话说此时唐蕃两国已经在上述那些地方死掐了近百年,他们应该很清楚这么干的后果,但却毫不犹豫的这么干了。

这跟老太太的“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人家把嘴闭得紧紧的,光是默默的干,因此非但没挨骂,至今还有不少人夸人家是明君的。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委员长还是嫩了点

尤其是李豫。在他的任内,安史叛军被彻底消灭,而此时的大唐,坐拥近百万精锐的大军——兵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将都是久经考验的良将,甚至不比初唐开国时差多少。此时的李豫要是能有李世民、李治等祖先一半的雄心和格局,那么尽复西北失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难度,甚至趁机一举将吐蕃这个老冤家打残、打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可在当时李豫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好不容易干掉了个安禄山,可别再冒出个郭禄山、李 禄山或者仆固禄山出来。

于是乎郭子仪被夺兵权回家养老,李光弼饱受猜忌最终忧惧而死,而满门忠烈,“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第三十九》)的铁勒人仆固怀恩,更是被李豫反复撩拨得再也按捺不住天生的暴脾气,起兵造 反了……

当然李豫很快也遭到了报应——坐收了渔翁之利的吐蕃人兴高采烈的攻陷了长安,这位大唐天子只能学他 爷爷一样仓皇出逃。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比起老太太和常凯申来,李豫其实更不是个东西

这就是一门心思“安内”却无心“攘外”的下场。但也正是在李豫的手中,大唐失去了最后一次再度中兴、重复盛唐风貌的机会。


06

虽然遭受了安史之乱的打击,又有一连串的废物皇帝扯后腿,但并不意味着唐军就打不过吐蕃人。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面对爷老子留给自己的烂摊子,他非常现实的主动调整了与吐蕃的关系。比如在对蕃诏书中改“献“为“进”、“赐”为“寄”、“领 取”为“领之”等,以显示尊重两国间的平等关系。同时又试图通过清水和平凉两次会盟,增进与吐蕃间的友好关系。

然而李适释放出的善意所收获的,却是吐蕃人的两次叛盟和更加肆无忌惮的攻击。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堂堂大唐天子?于是在宰相李泌的谋划下,李适与回纥武义成功可汗签订了贞元之盟。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四字饰演的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就是逆转唐蕃局势的最关键的人物

这意味着历经了30多年屈辱之后,大唐终于对吐蕃展开了战略反 攻。

先是名将李晟在剑南道发起反击,一战歼灭吐蕃南诏联军近10万。更重要的是,这一仗唐军彻底将南诏打怕、打服了,后又经韦皋用计终使南诏与吐蕃关系破裂,重新归唐,自此完成了李泌制定的“断吐蕃之右臂”的计划。

而此时的吐蕃,西北方向面对回纥的骚扰,东部直面大唐的持续反 攻,甚至南面的南诏也不好惹——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大败吐蕃于铁桥(今云南维西),占16城,俘敌十余万。战后南诏还颠颠的跑到长安献俘,以示对大唐的恭顺。

再然后,就是名将韦皋辉煌一生的巅峰之作——维州之战了。这一战堪称是唐蕃两百年战争的转折点,揍得吐蕃人痛彻心扉,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再也无力回头。

这回就轮到吐蕃人跑到长安哀求和平友好了。于是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唐蕃达成了第八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

这次会盟的会盟碑,至今还矗立在大昭寺前。看上去似乎非常有意义,而且也确实给唐蕃两国带来了将近20年的和平,但事实上呢?

脸皮一向厚实的西方人认为,签订合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撕毁它。东方人性格比较含蓄内敛,所以除了某个缺心眼老太太外的大多数人,都比较崇尚只干不说。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会盟碑矗立至今,但唐军趁火打劫的时候根本就没在乎过这玩意

所以从唐武宗在位时起,唐军就开始在西北方向策划大规模反 攻,目的就是收复河湟。至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为吐蕃所占的陇右道所辖秦、原、安乐三州以及石门等七关全部重归唐土。趁此良机,失陷于吐蕃的唐朝士民也奋起反抗,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起兵驱逐吐蕃守将,收复了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之地。

自此,吐蕃自安史之乱后侵吞的土地,已经大半丧失。但他们能怎么办?只能看着办。

为啥?因为吐蕃这个民族吧,虽然历史悠久,但文明程度还是差了点,尤其是缺乏大一统的基础。即便能够涌现出像松赞干布这样的雄主,强行将各部族捏合到一块,靠的也是武 力威慑和摸得着、看得见的利益诱 惑。这样的国家,在其崛起和得势时尚能维持,可一旦走了下坡路,那些只能同甘却不肯共苦的王公贵族们,自然大难临头各自飞,谁还把赞普当盘菜?

咸通七年(866年),就因为一点部族纠 纷,吐蕃国相论恐热就被部将拓跋怀光发兵袭击。然后拓跋怀光将论恐热先斩腿后砍头,还把脑袋拎到长安,问唐懿宗李漼——吐蕃国相的首级能不能给他拓跋怀光换个节度使当当?

这样的吐蕃,不亡就见鬼了。

事实上就在论恐热这位吐蕃国相的脑袋被送到长安前的20年,吐蕃作为一个国家在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又回到了松赞干布之前的一团散沙的状态。

以维州之战为例,聊聊唐朝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吐蕃

自唐末以后,那座高原上再也没有一统的政权存在过

但此时的大唐,基本上也是有进气没出气了,自然也无力去摘取那些唾手可得的战利品。

因此唐蕃间这场延绵了200年的战争,可以说没有胜利者。

但大唐怎么着也让吐蕃这个老冤家走在了自己前边,应该可以瞑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