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止2023年9月13日,俄乌战争已经进入到第567天。 在过去半个月中,俄罗斯累计对乌克兰的电子侦察装备和无人快艇生产设施发动六次大规模打击,与此同时,乌克兰武装总参谋部宣布战报,乌军导弹、空军部队在24小时内对俄方人员装备集中区实施八次精准打击,双方战况愈演愈烈、如火如荼。 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在二十年前,俄乌两国还曾携手打造过一款令整个世界都怦然心动的中型军用运输机——安70,这款运输机技术级别不俗,技术性能优异,原本在国际市场拥有大好前景,但最终却因为俄乌之间矛盾频发,导致彻底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令人唏嘘不已。 安70的性能在当时有多么出类拔萃?在俄乌打得正酣的现今,它还有机会“重出江湖”吗? 鹤立鸡群的安70 在苏联时期,苏军军队中实力最强的运输机是安-124,主力型号则是伊尔76系列运输机,安22运输机当时虽然还在应用,但已经是资深老者的存在,放眼苏联当时的空中运输能力,可以说与美国旗鼓相当、并驾齐驱。 苏联的安124和伊尔76运输机至今仍是俄罗斯的主力运输机,前些日子俄罗斯的四架伊尔76被乌克兰击毁,一时之间全球震惊。俄罗斯对外号称世界第二航空强国,但近些年来飞机研制领域的止步不前本就备受质疑,如此一来其榜眼宝座更是岌岌可危。 至于安70运输机,虽然宣称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研制的军用运输机,但它最早的设想时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苏联认为安12运输机性能已经落后,于是向安东诺夫设计局提出打算研制一款后续机型。 安东诺夫设计局始建于1946年,以生产大型运输机而闻名于世,以创始人奥列格·康斯坦丁诺维奇·安东诺夫的名字命名,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飞机研制部门,安-30、安-70、安-124、安-225等均出自于它的手笔。 八十年代末期,苏联虽然对于伊尔76运输机十分满意,但始终不满安12运输机载量过小,于是向安东诺夫设计局提出研制一款新型运输机,要求油耗低、经济性优秀、同时具备在简易机场起飞降落的便捷能力,于是乎安70运输机项目正式走马上任。 原本按照安东诺夫局出色的研发能力,安70运输机会十分顺利的问世,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1991年苏联制度崩溃最终解体,安东诺夫局最终划分给了乌克兰。 乌克兰虽然尚有余钱,但整体经济实力远逊于俄罗斯,他也根本没有继续研发安70的资本。所幸当时俄罗斯计划通过安70来更迭一些老机型,乌克兰也想通过出口安70大赚一笔。于是两国一拍即合,由俄罗斯提供百分之八十的研发资金,乌克兰则继续安70项目的研发。 安70的外观造型极其饱满圆润,机头线条美观流畅,驾驶舱采用苏联浅蓝色涂装风格,配有六个大面积CRT,最大起飞重量145吨,最大载重47吨,最远航程6500公里,最大航速780公里/时,安70货舱长度9.1米,宽度为4米,高度为4.1米,容积为313立方米,能搭载三百名士兵,执行多场景任务。 安70和美国的C-130战术运输机同属一个量级,但安70的运输能力要更加周全,宽敞的货舱让M2/M3“布雷特利”大型战车可直接运转。MI09SP型榴弹炮、2S6M高炮/导弹机动防空系统和SA-11型发射车等也不在话下。 安70最优秀的部位是发动机和机翼,安70的机翼面积只有204平方米,但却具备47吨的载重能力。反观欧洲空客A400M,机翼面积达到了221.5平方米,载重能力却只有37吨,二者差距鸿沟。 安70采用4台D27桨扇发动机,其优点在于推进和燃油效率优异,相同航速下油耗较之传统涡扇发动机要少二到三成,并且它的最大功率达到13800马力,比同时期的A400M强大不少。 安70在试飞中创造了起飞重量为100~150吨的涡轮螺旋桨运输机6项世界记录,也曾极限载重55.063吨货物飞行至7355米的高度,原本安70的现世是为了替代安12,可最终它所呈现出的运输能力甚至比大哥伊尔76还不遑多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创造力。 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按照安东诺夫的能力,安70应该在1992年进行首次试飞,但由于俄罗斯那两年经济情况不太明朗,所以首飞推迟到了1994年12月。 安70顺利完成首飞后,在1995年2月10日却因为飞行员疏忽与护航的安-72轻型运输机发生严重碰撞导致坠毁,机组七人悉数遇难,尽管此次事故原因在于人为,但对安70的声誉依然造成了不良影响。 1996年俄乌签署协议,决定继续开展安70项目研发,截止到1997年该项目一共耗资25亿美元,哥俩计划两年后开始规模生产,分别先要个164架和65架。此时安70运输机的发展前景还十分可观,单就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所需就足够安东诺夫供应得了。 当时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安70是比空客A400M还要强悍的运输机,它物美价廉性能卓越,德国也曾表示要采购安70。截止到1997年12月,安70已经成为了法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未来的主流运输机,为此安东诺夫还正合时宜的推出了安7x版本,其实就是将一些部件更换为了西方装备,之后德国也参与了安70的项目改进,安70前景一片大好,却又是怎么走向没落的呢? 问题出在2000年代初期,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发生的矛盾。当时俄罗斯认为安70价格太高,而乌克兰却感觉价格合情合理,因此俄罗斯决定转身改良国内伊尔76型号,注重于自身航空技术的发展。 这期间俄罗斯取消了安70项目资金,专家们也纷纷退出测试研制,火冒三丈的乌克兰认为俄罗斯单方面违约,需要赔付经济损失,并且要强行继续研发此项目。俄罗斯当然不会给予赔付,甚至对乌克兰的叫骂置若罔闻,对此乌克兰的确无可奈何,两兄弟也就此产生隔阂。 其实那段时期俄罗斯虽然国内经济低迷,但出尔反尔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俄罗斯想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本国公司,减少对外的技术依赖。 虽然在2009年俄乌之间又突然恢复了安70的项目合作,并在一年后实现了三代机首飞,但2014年因克里米亚问题,俄乌关系陷入长期恶化,安70项目就此不了了之。 尽管俄乌已经分道扬镳,但双方在安70项目上依然存在诸多争议,乌克兰要求俄罗斯偿还赔款债务,俄罗斯要求乌克兰退还项目总计30亿卢布的投资,两方骂不绝口但最终吵不出个结果。 只是可怜苏联的临终幻想安70,如果它横空出世,将脚踢A400M、拳打美C130、日C1C2,这是一款多么具备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运输机,但最终却死在了利己主义的合作上,实在是可悲可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