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精华与糟粕

 123xyz123 2023-09-15

《道德经》认为“道”就是“无名”,就是“无物”,也就是“无”。物由“名”而起,“有名”就“有物”,“无名”就“无物”。宇宙是由“无物”而到“有物”,由“无名”而到“有名”的。这种思想在《庄子·齐物论》中已启其端,文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矣,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这段话指示了道家的宇宙观是由“无物”到“有物”,由“有物”到“有封”,由“有封”到“有是非”。但是“物”由何而起?《庄子》书中已有说明,便是:“物谓之而然。”(《齐物论》)即是说“物”由“称谓”而起,亦即是说“物”由“名”而起。因此《道德经》书中开首便提出两句极重要的话,便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话便是道家的宇宙观之郑重的表白。所谓“无名”,即是“无”,这是《道德经》的本体论;所谓“有名”,即是“有”,这是《道德经》的宇宙论。本体论是说明实在的本质,宇宙论是说明实在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的表现法比《庄子》的表现法便不同了。万物由于“有名”,即是万物生于“有”;“有名”由于“无名”,即是“有”生于“无”。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讲宇宙发生的话便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德经》讲“无”的地方很多,究竟“无”字应作怎样的解释,我以为绝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深意,不过揣写一种混沌的状态而已。

正如《道德经》所说的道,也不过是一种恍恍惚惚的东西。《道德经》书中凡描写本体的都用一些混沌疑似的字眼。如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忧兮,其中有象;忧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二十一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嫩,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像“混成”“恍惚”“或”“似”一类的字眼,都是描写“道”的,也即是描写“无”的。都无非描写未有天地以前一种混沌的状态。这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为是“绳绳不可名”的,所以说是“无名”;因为毕竟“复归于无物”的,所以说是“无物”。这样看来,所谓“无名”、“无物”乃至“无”与“道”,结果都只是一件东西,都是就本体立论。

不过在《道德经》看来,“名”的关系最大。“名”关系到万物的发生。而“道”的本身是与“无名”相终始的,所以《老子》说:“道常无名,朴。”(《三十二幸》)又说:“道隐名。”(《四十一章))庄、老都是把宇宙看作一个混沌的自然界,这自然界是没有什么分别的。粉笔是这自然界的东西,茶碗是这自然界的东西。人也是这自然界的东西,都没有什么分别。有分别的只是他们的“名”。所谓姓张的、姓李的,也不过是“名”的分别,大家还不是自然物?人与物的分别,也不过是“名”的分别,大家还不都是自然物?“名”的成立是由于日常生活的实用,“名”是不得已而使用的。否则没有粉笔、茶碗这些名目,我们要想使用粉笔、茶碗,怎么会知道呢?说要一件“无名”的东西,人家又怎么懂得呢?所以“名”是不得已而使用的。“名”就是物与物的区别,“无名”便把一切看成一体,看成整个的自然界。

天下万物皆“有名”,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但天下万物都属于自然界,所以说“有生于无”,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关于“名”的功用的发挥,是《老子》一书的特色。我以为这一点就从《庄子》“物谓之而然”一语而来(参看第一讲最后一段)。

《道德经》所谓“道”,又有轨道、过程、法则的意思。整个的自然界就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法则。天体运动有天体运动的法则。推而至于动物植物矿物的三界、固体液体气体的三态,也莫不各有各自的法则。

整个的自然界无处不有“道”,即无处不有法则。但法则各各以大于己的法则为法则,而自己也各自有其法则。《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什么都有法则,人便以地的法则为法则,地又以天的法则为法则,天又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又以自然的法则为法则。秩序逐渐扩大。整个的自然界即是“无”,即是“无名”的东西,它包括一切法则,即包括“道”。“道”又包括天,各种天体都在轨道中运行。天包括地,地球不过是天体的一部分。地包括人,人类不过是地球上生物的一种。秩序逐渐缩小。所以自然界的东西各各以大于己的法则为法则,而自己也各自有其法则。整个的自然界(无)都有法则(道),所以“道”即是“无”,“无”即是“道”。“道”与“无”虽然是相同的,但其中又有一点不相同。在这里就可以知道“道”与“无”的关系。

《道德经》中的精华与糟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