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养殖过程中, 因为本身养殖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导致池塘水质差别很大,有的水质很差,有的却能保持池塘水的“活、嫩、爽”,接下来就聊一聊如何做到水质良好! 1、适时加注新水,防止水过肥 养殖池水要适中,如果水质过肥会导致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氨氮、亚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多,严重影响鱼体体质健康。 因此适时加注新水,鱼的生长旺季,每隔7-10天加一次水,根据池塘水质和水位,视情况可以换水一次,有利于降低池水的肥度和有害物,减少对于的不良影响。 2、维持池塘pH pH不稳定,会影响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而影响鱼类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当水体pH较低时,使用每亩10-20kg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如果pH较高,可以在开增氧机的同时,进行补碳和补菌,培养大型藻类。 3、保持充足的溶氧 溶氧过低,不利于鱼的生长,所以在黎明前缺氧或者是夏季中午2点左右开启增氧机,增加池水溶氧。 4、底泥调控 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药物残留等,这些物质在发酵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所以重视底泥的处理。 放养前要进行彻底清塘,使用100-150kg/亩生石灰进行清塘,杀死淤泥中的有害菌,每隔两个月在晴天上午搅动水体一次,使池水上下对流,溶氧分布均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