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泽民---篆刻家、书法家、画家、诗人

 名人百科网 2023-09-15

篆刻家、书法家、画家、诗人。
曹泽民,字:惠之,号云梦子、逸斋,别称老曹、老拙,1961年生于江苏姜堰,篆刻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画家,善诗文、篆刻。书法,真行草隶篆诸体皆精,犹善大草,并融诸体为一家,形成独居特色的个人面貌。绘画,取法宋元,继承黄宾虹大写意山水法脉,以草书入画,用五笔七墨书写老庄思想,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
著有《曹泽民书画篆刻集》

人物简介
曹泽民,1961年出生于江苏姜堰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为旧时私塾先生,幼时即开始随祖父习字读经。书法从柳公权《玄秘塔》入门。很小就表现出文化艺术方面的天赋,在当地被誉为书法小神童。后得到乡贤王希敏(明代著名大儒、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后人)赏识,随其学诗习字,并结识一众民国老先生,徐逸龄、王海晨、马进等,眼界由此豁然开朗,虽正值文革,依然笔耕不缀,在书画诗文的世界里涵泳,进入一片新天地。
书痴
计划经济年代被安排进单位,工作期间,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笔,就用树枝、瓦片在地上写。有时工间休息要偷偷骑车回家里,写上几笔,再返回单位上班。脸上手上经常沾有墨渍,同事们不解,时时嘲笑为书痴。
1984年,毅然放弃铁饭碗,辞职下海,因为敏锐的洞察力及独特审美能力,商业上获得成功,同时也让曹泽民有能力接触更高的书画资源和结识全国的良师益友,视野进一步扩大;
1990年,彻底放下企业,专心书画,行万里路,遍访名家;93年,在书友劝说下,开始投国展,当年即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次年入选“全国第三届篆刻作品展”,此后每年都有作品入选中书协和西泠印社的大展。期间也因成绩优异,得以结缘沈鹏先生,并在当地开办书画院。


绘画:精于山水、兼工花鸟,延续黄宾虹传统法脉。
其绘画是师法黄宾虹、林散之一路传统法脉。对于宾翁“五笔七墨”法深耕多年,并结合宋元绘画风格,以书入画,凭借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力,将宾翁特色山水发挥的淋漓尽致。

曹泽民主要艺术简历:
1989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书法篆刻作品获毕业全国展双优
1993年 入选第二届中国书擅新人新作展
1994年 入选全国第三届篆刻展
1994年 入选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
1995年 入选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1995年 入选江苏省首届青年篆刻展
1995年 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进修学院学习
1995年 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1995年 入选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
1996年 入选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最高奖)}
1996年 入选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国际优秀奖}
1996年 入选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
1998年 入选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
1998年 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
1999年 入选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作品展
2000年 入选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赛
2000年以后,因觉得投稿要迎合评委口味,没有自我,更难于“由技进道”的探索,遂终止各种投稿并转而专研绘事。
期间:
09到10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书法高研班深造;
10到11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专攻黄宾虹;

此后20多年,国内书坛风云变幻,始终不为所动,沉心艺术,深耕传统。
接下来的十年规划:延续前辈大师的路,效仿黄宾虹、林散之等诸前辈,走遍祖国山河,师造化,开心胸。
哲学思想:
受禅宗及老庄思想影响较深,对于禅宗经典及《道德经》《庄子》有深入研究,形成“游于物外,悠然自得”的处事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禅家探寻真理的思境和手段。
曹泽民语录:
1、60岁前,一切都是被动的,即师前人迹象随人作计;60岁后,则要化被动为主动,即以上古哲思探寻本真本心,完成由心而迹的转化;
2、最爱说的话:“我不着急”。黄宾虹,过世后几十年才成名;林散之,70岁才被发现。

艺术思想:
入道——化境之门(散议黄宾虹老人书法的高古境界)
   宾虹老人有言:“古今蜕变,虽极流动,然道归于一未能一以贯之,不足以语高深”。入道,摒弃世俗所见,始接上古天真;入道,潜心修悟研习,或可臻得大匠!


  先民们对天地万物是相信自有神灵的,造字时遗貌取神,剔除表相,形成带有多重信息体(如象形、指事、会意等)和对自然界某种能量(神)的抽取,使得中国人在通过文字媒介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了特殊的信息感应和能量折射,这是中国文字的神奇也是先民们的特殊的智慧选择,是人与天的和合而一的产物。
  

书法审美中有一个重要的范畴——入古!入古是要对文字符号的上古信息进行沟通和精神交流。对黄宾虹这样有着大志向大定力的人来讲,不可能满足于对一碑一帖的临取,是一定要对入古用力的。宾虹老人说:“诚以专门之学,非贯古今纵横宇宙不为功”。书画家们各自怎么取法是个体的事情,但老人则强调“中国画法从书法中来”、“画源书法”、“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中笔法,由写字来”的画学的必由路线。可见老人对书法的重视也是对书法中“道”的信息的觉悟,既然重视就要在入古境界上求索,这是一个需要大智慧的抉择。画学要超越前贤,不认识和拓展内美的维度是难以下手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高古云: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蹤。月出東鬥,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鍾。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乘真、入道才可获得内美的多维并丰满和得窥化境之门。而康有为的“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以及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和洋画写实来改造中国画的主张,在老人那里是通不过的(老人没有机械的反对西学,但提出是要精神的相通而不是这些表层皮相),因为他有着传统士夫文人的那种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他看到画学衰弊的根本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出了问题,而是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社会政体人心的腐败所致。其时,适逢清乾嘉以后文人钟情考据之学的余波未息,黄宾虹当然受到风气的影响,于传统要深入挖掘。老人说:“用笔之法,书画既是同源,最高层当以金石文字为根据”、“古人用笔,存于篆籀”,故对甲骨、三周金文、玺印文字用功尤勤,这是书以入古的大门也是洞见,直接上升到了源头取饮。然,篆书入古似好理解,毕竟用的是古文字字形(同是篆书,气格有古今雅俗之别,非学所至,此处不议),到了行草书,一样有入古的要求,要达到精神的美和精神的古,而不是拘泥于一时一人的技,这毕竟只是小法。这就要说到书体演变是沿着“君”、“民”两个方向展开的,黄宾虹称之为君学与民学并选择了民学,老人要把不合道的自然的东西择出来,有选择的应用和取法。

 这里录一段老人著名的描述:“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意味。就字来说,大篆外表不齐,而骨子里有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一变为小篆,外表齐了,却失掉了骨子里的精神。西汉的无波隶,外表也是不齐,却有一种内在美。经王莽之后,东汉改成有波隶,又讲外表整齐。六朝字外表不求整齐,所以六朝字美。唐太宗以后又一变而为整齐的外表了。借着此等变化,正可以看出君学与民学的分别”。实际上这种不齐之齐的提出是合于老庄的道的,是无时无刻不在生发变化的生命体,是与古人的“师造化”同功的,是不同于整齐的人工的做作的刻画的有悖于自然生发的道体的,而迹化到笔墨上便是以民学路线为依托,这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梳理和分类,彻底避免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皈依,老人于此可以说是做了毕生的探索和创造,从而使他的书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成就了与既往先贤大德并肩的难以企及的高度(其实是独高!)。

诗文特点:以画入诗,飘逸离尘。
题画诗1:
野山青霭隐锄耘,经籍横床日日醺。
时有颍河东岸客,轻舟载酒入连云。
题画诗2:
幽境石阶满湿苔,千年骚客每攀台。
怅然今世无人问,汉瓦秦砖化垢埃。
题画诗3:
闲人信笔漫涂鸦,不意神来白石家。
庐山高处一回望,黄鹤游天览物华。

书法:
诸体皆精,穷研篆籀,犹精大草,融汇一家。
其书法,从唐楷入门,后转入篆隶,扎下了深厚的金石功底,笔力雄健有力,并将篆籀笔法融入大草之中,在疾风暴雨中稳得住,在缓步徐行中又显示出磅礴气势。其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遍临诸家,深耕传统,也终于得以破壳而出,化茧成蝶,行楷书上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老拙体”。

专家点评:
1、贺凤利(著名策展人)
墨为气韵,谋为笔法,二者不可分也。古今都在说“笔墨”,无论是谢赫的“六法”、荆浩的“笔法记”还是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均彰显出书画艺术在亦勾亦画、亦黑亦白中的人文精神及艺术家的独特情操,众多的大家们在用笔用墨的一招一式中各显神通。
从曹泽民的书、画、印作品,可见证他的书写章法可谓是“有谋而不漏”。书中有迹不见迹、收放自如的书写溢出了文字的自在之美。画中有疏有密、有深有浅、有大有小的“墨点阵”诠释了笔墨运用的阴阳法则,“曲折有情”的墨线勾勒出的山石、树干突出非有形非无形的道禅玄理。印中可以看出他对古文字的研究甚精,在章法和刀法中将他的才情尽显于方寸之间。总体而言,看曹泽民的书、画,如同听一首古琴曲可寻古千年而又余音缭绕,在那指尖的一挥一抹间,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妙不可言。
2、郭志锋(著名艺评人)纵笔弄墨向前行
  写下“向前行”这三个字的时候,“前”在我这里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指前朝、前代的“前”,即历史的、文脉的更深更远处。二是指普遍意义的前进、前行的“前”,即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能性。
  曹泽民的书法没有局限在尊崇二王、奉唐以后书法规则为圭臬的巢臼中,他努力向前看,向唐以前看,向魏晋以前看,甚至向秦汉以前看,他把目光看向汉字书写历史最深远的脉络深处,力图从简椟、帛书中寻找书写的最本源活力与汉字的原初结构美学,融入自己的书写规则,表达自己对书法、对当代文字溯源的内在认识。
  他由书法而入国画,暗中契合了书画同源的本质要求,而他对金石篆 刻的长期不辍,更加丰富了他对传统造型内在美学的理解。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眷恋,但他并没有拘泥于那种盲目的迷信情景中,他的阅读涉及到西方艺术史及其它现当代文化思潮,无疑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够在比照中辨真善、懂优劣、知取舍。知西而守东,追本而溯源。
  他的山水初学黄宾虹,从“五笔七墨”理论体系里吸收有益的养分,并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进去,力图从被规避与忽略的典籍里寻找与自己观念一致的文化再解读,充实他对山水画的内在气韵的表达。
  他长久而独立的书法实践,使他有着对“笔”与“墨”的深刻体会与独特理解,他描绘在画面里的线条,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下的“线条”,而是一种中国山水画骨肉构成的线条,“线、墨一体”,“墨、线共生”。他笔底的线条丰厚、立体,具有内在张力。
  他对绘画的整体理解遵循阴阳相生的观念,大布局黑白调和,小结构黑白相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生生不息,往复循环。
  在文化断层的当下,向历史最深远出寻找原初生命张力,无疑是一种有益思考与积极探索,既补充了对本源文化再认识的不足、丰富了现代山水画的多样表达,也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参照。
  曹泽民一直努力向前行,这是他追寻的生命之道,也是这次展览给观者传达的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