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文史大家 共享艺术盛宴丨萧平:我可以随时“很不萧平”

 百科艺术 2023-09-15

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萧平,听他畅谈学习感悟,纵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之路。

“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

当国画与摄影相遇、艺术与生活相融,将会迸发出怎样全新的灵感?漫步“绘影清韵”的展厅,便能找到答案:掩不住的东方气息扑面而来,对传统文化的突破性表达跃然指尖,于畅快的笔墨间呼之欲出,令人耳目一新。这是萧平作为艺术家给人们的惊喜。

步入萧平位于紫金山麓的工作室,他仍沉浸在挥毫创作之中。回望自己的艺术人生,萧平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去年他与恩师和家人接连举办的五场书画展,笑言自己于八十岁之际开启了一场别样的艺术之旅,也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很不萧平”的萧平。

“作为一名艺术家,最首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需要热爱生活、不断观察,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无数个美丽的瞬间。”萧平说,他很喜欢中国著名书画家吕凤子先生的“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这句话,并一直将其奉为圭臬。“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你不对社会付出,这是不对的。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真性情,但同时一定要有社会的担当。'美’之于艺术,就如同'善’之于人品,都是最高的境界!”萧平说。

对美与善的追求,贯穿了萧平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当他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无论是家庭或是师长,都在他追求艺术的路上种下了无数颗“美的种子”。自少时起,他每日为父亲萧鼎咸拉纸,感受着父亲在书法方面深厚的功底和极高的造诣;19岁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修班,得到傅抱石、钱松嵒、林散之等诸位金陵艺术大师的亲传;在南京博物院从事书画鉴定工作时,先后得到徐沄秋、徐邦达先生的指教,在故宫及国内各博物馆品鉴字画逾万件。1981年,萧平回到江苏省国画院,成为专职画家。1983年以后多次应邀赴美国及欧、亚各地讲学、考察,出版与主编多部书籍。

萧平说,“我的创作一直在路上。”从“北宋四家”“南宋四家”“娄东画派”,到“扬州八怪”“新金陵画派”“海派”,萧平坦言,师承古今不同历史时期书画艺术大家的技法,不断丰富了自己笔墨表达的深邃意境和挖掘的艺术纵深。历经多年的努力,在追求“仿古不泥古,创新有见地”方面,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路径。

在萧平早期的画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受到宋元以来文人画的深刻影响。从一幅幅山水画中,总能窥见他以笔墨寄情的心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至上情怀,豁达、清逸、洒脱的绘画风格中,还夹带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与反思。萧平认为,先有继承,而后创新。数十年的书画鉴定考证,让他对各位大家的画迹画史都烂熟于心,“'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每一次书画鉴定都是一次与大师敞开心扉交流的机会,我从他们的一笔一画里汲取艺术的力量,反复琢磨品味,对自己作品中的山水面貌有了更深刻的演绎和发展。”谈起自己的绘画心路,萧平娓娓道来。

“我可以随时'很不萧平’”

“必须要有新的东西,要有新的东西就必须要得到启示,这启示可以是传统的,是古老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是年轻的,所以我完全不排斥。”谈起如何对自己接下来的书画作品进一步地创新,今年81岁的萧平眼里满是兴奋的光彩,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创作力和好奇心。“我很开心能够每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都能带来一幅全新的作品,因为我可以随时'很不萧平’!”

众人皆知萧平爱花,花中又最爱莲,他不仅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爱莲居”,画莲也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萧平在自己的作品集《莲韵》的“代序”中,论述古人泼墨画荷时这样写道:“陈白阳是一个样式,八大山人是一个样式,石涛是一个样式,吴昌硕又是另一个样式……我也想着自己的样式啊!”

萧平对莲的刻画,不似传统的写生,而是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他的技巧、技法变得更为放松、自由。画莲时,他或用流畅的笔线,或用泼墨泼彩法尽情地挥写,格调或是清新的,也可以是雅丽的。在萧平近年来的画作中,许多画法更是他自己的创造。比如水墨写意糅以青绿的画法,就是从院体工笔青绿变化而来;而水墨重彩画法,则是在水墨为主糅以彩墨的流行画法中强化色彩,形成墨彩皆重的画法。“很多艺术作品是'意外’,我不是今天心血来潮,艺术上的变化是我始终追求的。审美在大方向上要'高’,但体现在艺术作品上则要'奇’和'异’。”萧平这样说道。

近两年,萧平再度开拓出一组更为新颖的“力作”——即兴泼彩。谈话间,萧平便走到书桌旁,开始了又一次的即兴创作。泼在纸上的墨随着他的翻转在纸上滚动出写意的线条,涂掉一部分、洗掉一部分,再泼一层、再细勾描……最后,这样一幅既传统又当代的即兴山水画便成了一件相当有实验性的新作品。

“我在即兴泼彩的时候,根本就无法预料自己将会画出什么,都是先有一个大概的形,而后再去发挥想象。去年在创作《小镇人家》时,我就泼出了一幅黄昏时华灯初上的小镇的景象。这幅画中有山、有树、有人家,我在其中亮起灯光的窗口点缀几个小人,这幅画便有了生气,活灵活现了起来。”蓝色的是青山、白色的是云雾、黄色的是土地……在萧平的泼彩画中,每一个墨点都是一个想象,他又总是会画龙点睛地加入各种形态的人物、动物、民居,便让这些画作栩栩如生而又独具意蕴。

“保持中国的本色,才能更好地创新”

“以实践完善丰富传统的新文人”“画坛儒风”“江南一眼”……面对诸多荣誉加身,萧平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同时,他也深谙作为艺术工作者的美育责任,数十年如一日,于民族艺术中探微索隐、去伪存真,用魅力无穷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德化人心,滋养心灵。

萧平告诉记者,他曾经出访美国和欧洲等地,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在文化交流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画作。他回忆道,有次在国外看书画展,世界各国的画作都在展出,只有国画出现的时候,才真正让他眼前一亮。“看到国画的那一瞬间,犹如喝了一杯微甜的清茶一般,瞬间让我感觉身心舒畅。”萧平坦言,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画派,从未有中国画这样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有这样深刻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好、保护好这份独一无二的传统,将它更好地保存下来,一定不能让独属于我们的文化消失。”

萧平认为,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定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或者说是古典的艺术范畴,甚至有一点国粹倾向,当西方现代主义蜂拥而入,欲陷中国画以空前的生存危机之时,他便以“传统捍卫者”的作为,出现在当代画坛。“我们一定是要创新的,但是一定要保持中国的本色,才能更好地创新。如果完全模仿西方的模式,就是脱离了本体的。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还是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来发展我们的艺术。”萧平淡定的语气中,满是自信和坚毅。

作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省内高校的兼职教授,萧平经常在课堂上、讲座中向学生们传播传统国画与书法的美,让青年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时常教导学生,肩负起青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谈及未来,萧平对“守正创新”这四字的思考良多。他坦言希望在个人书画创作上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能多思考、多总结,为后人留下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文献。“我自己的文章都会用中国人的笔法来写作,我希望今后还能多用一些散文的笔调,让文字更有温度、更有感情,让大家读到我的文章就能感受到,研究国画和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希望后世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发自内心地喜爱、更好地发展好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萧平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