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湖

 含辛鱼 2023-09-15
他喝一口凉水,
把圣杯往地上一掷,
身子开始剧烈扭动起来,
口中也开始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
他大喝一声:写单!
代笔迅速将其念出的药方记录下来。

温馨提示本文7000字,阅读需时15分钟

源 湖

文/含辛鱼

那天刷朋友圈,忽然刷到朱二哥的一条信息,内容大致是:源湖村的一座小书舍竟藏有一位清代状元的题迹。我不禁大吃一惊。在我印象中,我只知道这位清代状元与大江埔有过交集,并题写过“大江埔”的题迹,不曾想这位状元还在从化其他地方留过痕迹!

朱二哥是我认识的朋友中为数不多的后生且才情兼备的人。他家在小海河畔的凤院村大陂田。朱二哥长得虎头虎脑,爱古村、爱写诗。他以大陂田为中心,上下溯小海河沿岸村庄。访灌村、探高峰、寻山下、叹凤院,曾写下荡气回肠的《凤院河堤八百年》,说他是“小海河之子”也不为过。而他心目中的大陂田中心,便是小海河岸边的鸡啼石。一块平淡无奇的石头经他反复描写,竟让人有鸡在石上啼的幻觉。无他,是这块鸡啼石承载了他最多的记忆,他是爱它爱到骨子里去了!且看他的一首《醉花阴·鸡啼石平原》赋诗:“旧游无处不堪寻,难寻少年歌。当年芒种夜,泥鳅遍地,蛙声满江河。东篱把酒黄昏后,紫苏炒石螺。秋节将重阳,愁看今日,人比田鸡多。”当年抓泥鳅摸田螺是何等欢乐!现如今“人比田鸡多”又让人何等惆怅!

我童年的欢乐其实比朱二哥不遑多让。我记得在团星村我外公家的院子里,曾流过一条一胯宽的小溪。每逢大雨过后小雨未散,只在溪中筑一道泥坝,就能捉到很多小鱼小虾,感觉是从天上源源不断掉下来的。但如今也是“人比鱼虾多”,我还是去探寻源湖村的状元题迹罢!

源湖全景   邝建华/摄

源湖村距小城东北面14公里,有源湖、太子阁两个经济社。古属桃源洞,今属温泉镇。人口2000多人,有叶、刘、邝、黄、周、梁、郭七个姓。叶姓人口最多,占七成。源湖村北靠金星山,西倚云台山,南望源湖河,东邻乌土村,面积2平方公里。金星山不高,但林密,上世纪五十年代还闹“虎患”。当年村里有牛被老虎叼走,生产队长叶汝才带领一班后生,点起汽灯拿着大刀长枪追老虎。叶汝才人长得矮小结实,还有两度散手,胆也大,人称“察膊仔”。结果寻了两晚,终于虎口夺牛,大伙还分了肉。叶汝才后来应验了“上得山多终遇虎”的俗语。他与一班亲戚上温泉头甲山打黄猄,结果遇到老虎。老虎咬着他的手臂拖过两座山,幸亏鬼使神差冒出一只山猪。老虎丢下他追山猪,叶汝才方虎口逃生。他断了一个月油盐医治,才捡回一条命。

源湖古村落坐北向南,村前有六口相连的风水塘。胖瘦不一,高空俯视像一条大蚕虫。塘陂分割出藕节般的蚕身,胖胖的“蚕头”在西,尖尖的“蚕尾”在东。风水塘后,是一列祠堂、书舍和传统民居群。较具规模的有叶、邝、刘姓聚落,呈梳式布局。传统古民居群后,被现代民居包围。

存珍叶公祠

我初来源湖时,正值荔枝初熟。走进村西,赫然见到一座高大的锅耳墙祠堂。坐北向南,三间三进。石门匾刻“存珍叶公祠”五个厚重洒脱的楷体大字。题款刻“光绪乙未仲春谷旦”,落款刻“星浦梁澄书”。祠堂朱红大木门重门深锁,仅在门缝隐约见到二进封檐板上刻有“竹苞松茂”四字。祠堂前有一口大鱼塘,鱼塘边上,一台勾机正在轰鸣清淤。塘陂堆了一堆堆清理出的河石。我一脸的疑惑:塘中哪来这么多石头?旁边有一位国字口脸、身材敦实的中年汉子也在驻足看热闹。此时一位阿伯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经过,此人正是我要找的源湖“地胆”叶培根老人。他把我领到他的祖屋里。这是一间低矮的老房子,门前冲着一条小路,分隔出两口鱼塘。叶老说,他的祖屋以前是杂货铺,还碾过米、养过猪。以前村民都取道他铺头前的小路到龙岗墟趁墟。两年前老人把祖屋改成书画室,刷了白墙,地上坑坑洼洼的老青砖不舍得除,保留了下来。书画室门前贴有一副对联:“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众友聚会定纳良言”。叶老说,这是以他阿爷名字“同聚”题的嵌字联。书画室有两室。入门是小厅,侧为偏房,放一张书画案。墙上挂着老人的书画作品,有书法“凤鸣朝阳”“业精于勤”“锦绣前程”之类,还有一幅国画“菊鸡图”。叶老今年83岁,中等身材,宽鼻厚唇。他16岁初中毕业后,回村当民办教师,先后在温泉教办、江埔教办工作,1999年在县教育局退休。叶老退休后又在多个机关单位整理干部档案,直到村要搞族谱,当了个主编,又弄了一间书画室,专心舞文弄墨去了。我忽然想起鱼塘边的疑惑,问,塘中哪来这么多石头?叶老说,这几个鱼塘正是以前源湖河的河道,是河流改道后的遗孑。又说,源湖以前不叫源湖,是叫长湖的,名字的来历也是与河有关。再说,叶姓人口虽然最多,但却不是最早落脚的!叶老拿出泛黄的叶氏老族谱,为我解开源湖村之谜。

叶培根

原来,源湖叶氏族人竟是相门之后,还与一代武术宗师叶问同宗同源。其祖上,甚至与南宋皇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发源于南大水库的源湖河,从中田、乌土东来,南流源湖,西出宣星、石海,汇入小海河。源湖河历史上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史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乾隆十年(1745),源湖河发大水,沿岸村庄农田成泽国。叶氏族人最早落脚的是源湖村以南的高墩、烂田等地势低洼的村庄,更是常遭水患苦不堪言。每每发大水时,叶氏族人见到远处的源湖河像一片狭长的湖,地势较高的几条小村如若隐若现的几艘小船,于是决定搬迁到这里,并把这片村落叫作“长湖”。叶氏族人置地建起长盛里、长镇里,连同刘姓人建起的长安里,合共三里。长湖的称呼一直沿用到1958年,因“破四旧”,将“长”字改成“源”字,但核心意义的“湖”字仍然保留下来。如今源湖河早改道退却到村庄以南数百米开外,遗下一片广阔平坦的良田。这里出产的大米很优质,叫作“东方米”;这里出产的芋头很有名,有俗语赞道:“禾箩担芋头,长夹大。”

叶氏宗祠

长湖叶氏的开基祖叫叶端甫,于南宋末年从南海迁居从化。《叶氏族谱》记载:“端甫公字恭之由南海大圃乡迁居番禺卜居长湖村。”叶端甫之父,叫叶荂(1138——1221年)。叶荂,字元荣,任南城府尹事。妻子赵氏是赵宋宗室,生端甫、章甫二子。元荣公有一个著名的后人,就是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叶荂之父,叫叶颙(1107——1195)。叶颙,福建仙游县人,字子昂号诚美谥正简,史称“正简公”。史载正简公“英迈异常,才优学博”。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考取辛亥科进士,时年25岁。次年来到广东当官,任南海县主簿,成为叶氏入粤始祖之一。正简公任南海主簿捕盗有功,升任桂溪令,后仕途一路攀升,官至枢密院仆射左丞相。正简公来广东后生芾、蕡、蓁、荂、藻、葵、萍七子。连同在福建生的两子,一共九子。广东七子皆是“人中龙”,有的考取进士入仕,有的武功高强入戍,有“一门八进士”之美誉。1176年,正简公辞官归隐南海,定居大圃乡颜峰村。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卒,享寿89。源湖叶氏尊正简公为始祖,尊元荣公为一世祖。前叙的叶存珍,是元荣公五世孙。如今,元荣公后人遍布从化。除在源湖村,江埔上罗村祥仁里、温泉石坑村福田社、新田村山岗社、太平井岗村西江里和玉堂里,良口屋影村,城郊荷村塘唇社等均有叶公后人聚居。

祠堂封檐板

如今,正简公、元荣公等源湖叶氏先贤的画像悬挂于叶氏宗祠的祖堂内,供后世子孙凭吊。叶氏宗祠就在书画室旁。它坐北向南,三间三进。首进为龙船脊、人字山墙。石门匾刻“叶氏宗祠”四个古拙秀气的楷体大字。一、二进之间有硬山顶连廊相连。三进为祖堂。叶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因屡遭水患和年久失修,分别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乾隆九年(1744)、2009年重修。

叶氏宗祠的旁边坐落才宽邝公祠,是源湖邝氏的祖祠。坐北向南,三间两进。祠堂建于清光绪乙未年(1895)。石门匾刻“才宽邝公祠”五个端庄圆润的楷体大字。石门匾上方有壁画《南山四皓图》《三田和合图》《英雄得鹿图》。《得鹿图》有意思:画中有三人,其中一位圆脸壮士双手紧握鹿角,憋红了脸。西墙壁画画有两只凤凰立于梧桐树上,东墙壁画画有两只公鸡立于玉堂春树下。邝姓于元朝年间从南海大策村迁从化大墩村,再于明朝年间迁源湖村。

90岁踩小三轮的老人

初到源湖,我对这里各姓源流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叶老说,时间不早了,村西的长镇古庙,村东的刘氏宗祠等很多古迹还值得你去探寻,下次再来吧。

我再来源湖时,荔枝已大熟。这次我要找寻村西的长镇古庙。村西隔了一条公路有一棵大榕树,树头下有好几桌老人在打牌,旁边围了一堆人看热闹。人群中有一人眼熟,原来是那位在鱼塘边上看热闹的中年汉子!目光交接间,中年汉子也认出我。他说,来得正好,到我家吃荔枝!中年汉子叫叶岳彪,今年58岁。他15岁辍学跟阿叔闯荡“江湖”,搬过砖、做过泥水。1996年回乡种荔枝,一晃30年过去了。彪哥的家就在公路边上,荔枝树离家也不远。他说,今年荔枝不多,主要拿来招呼亲戚朋友。我不但尝了鲜,末了他还塞给我一大袋。素未平生的源湖人的热情,让我感觉荔枝分外甜。当彪哥得知我的来意,还亲自带我去探寻长镇古庙。

叶岳彪

从榕树头往西,经过一片小村落。七弯八拐的小路旁,相伴一条有水草在水底招摇的清澈小溪。此时,我赫然见到一块过坑石,竟是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但碑头仍清晰可见“长安桥碑”字眼。彪哥说,源湖河上曾经有一条木桥长安桥。当年长湖村、鸡笼岗村两村人出钱建桥,并成立桥会,收取田租作长安桥维护费用。源湖河喜怒无常,要做浮桥。松木桥板用铁线栓连,能随水位变动。长安桥长50米,横跨源湖河,方便了源湖、龙岗两地群众往来。直到1973年五孔石拱桥源湖桥建成,长安桥才功成身退。

     从石碑处再西行百来米,便见到一座坐西北向东南的平房式建筑。门口有一副对联:长镇安康迎新岁,古庙神灵佑丰年。这便是长镇古庙。入门见墙侧挂有一口清雍正元年(1723)铸的大铁钟,钟体镌刻“千秋永祝”“万福咸臻”等字样。当年长镇古庙晨敲钟、暮击鼓,香火不绝。铁钟表明长镇古庙距今已有300年历史。但当年的古庙早于五十年代“破四旧”被拆毁,如今所见是九十年代在原址重建的。当年一并被“破四旧”的还有这口大铁钟。它被当成废铁抬到龙岗墟的公社综合厂熔掉。2016年,当地文物普查时竟意外在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的仓库发现这口古钟!原来当年它“命硬”砸不烂熔不掉,刚好温泉二小需要信号鸣钟,让它鬼使神差躲过“一劫”。2016年,经历波折的古钟终于回到长镇古庙。再往里走,神台上供奉着“十三五郞神”“五郎将军神”“石三五郞神”等几尊神像——它们曾经是“神医”般的存在。当年,但凡村民家中有久医不愈的病人,家属往往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五郎神身上。一众家属把五郎神请下神坛,置于木架上抬回家。为恐“惊扰”五郎神,众人约定不能作声,也不能鸣炮,只能悄悄抬回家。家属燃起一扎香,用浓烟熏神像。浓烟像发出狼烟信号,不一会儿便有人找上门来。来人叫“寄手”,专为病人开方。村中最出名的“寄手”叫叶华贵,30多岁。他大字不识,却当“神医”。他喝一口凉水,把圣杯往地上一掷,身子开始剧烈扭动起来,口中也开始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他大喝一声:写单!代笔迅速将其念出的药方记录下来。在众人眼中,叶华贵是五郞神的“化身”,他的手也不是他的手,是寄五郞神的“手”开出药方。家属毕恭毕敬双手接方,满怀希望去药房捡药。店员知是寄手开的药方,也断不敢“狮子开大口”。后来长镇古庙被拆毁,神像也无处安身,“寄手”也随之消失了。

我三进源湖时,荔枝已回糖。这次我要找寻村东的刘氏宗祠。从书画室东行数十米,就见到一座锅耳墙祠堂,这便是刘氏宗祠。坐北向南,三间两进。祠堂建于清乾隆乙丑年(1745)。石门匾刻“刘氏宗祠”四个端庄有力的描金楷体大字。一进门廊的穿斗梁上有精美木雕。麒麟与凤凰共舞,狮子与朱雀互嬉。一二进之间的天井有一座青砖牌坊,正面书“天禄流芳”,背面书“诗礼传家”。牌坊上有一幅有趣的壁画:青松之下,三位高人围坐一张大石桌下象棋。旁边题一首打油小诗:“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二进高悬《明德堂》大红木匾,为祭堂。刘姓于元朝年间从江西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再于明初迁源湖。

知青驿站

走出刘氏宗祠,旁边一间小凉棚的喧哗声吸引了我。小凉棚横伸一面塑料酒旗:斗大一个“茶”字,还有“知青驿站”几个小字。小凉棚下,六七人围坐一张小八仙桌,正在喝茶聊天。墙上题有一首藏头小诗:知书达理迎嘉宾,青春无悔来悠闲。务农作物添情趣,农浓田野春满园。尽管也打油,但诗中描绘的知青生活比起前叙小诗虚无缥缈的意境实在多了。而围坐一起的众人,正是当年插队源湖村的广州知青!他们回源湖村打前哨,商议举办广州知青“重回源湖”大联谊活动。坐在C位的一位高瘦汉子,叫姚洐良,今年63岁,是知青驿站的站长。从1965年到1977年,共有七批广州知青插队源湖村。19741025日,就读广州市13中的姚洐良与数十名广州运输公司子弟一起,分乘几辆解放牌大卡车,在亲人的护送下,浩浩荡荡来到源湖村。那一年,姚洐良17岁。城市的年轻人与农民同劳动同作息。他们到田里劳作,上山伐木,挑灯修水渠,开山挖水库。田头大喇叭循环高声广播,鼓舞年轻人加油快干。良哥说,大喇叭就是信号,声音未停,劳作不止。当年知青们住得差,点煤油灯照明;吃得差,豉油捞饭腐乳捞饭。7点收工自己烧柴做饭,吃完饭往往到9点。“白天治坡,晚上治窝”是当年艰苦岁月的生动写照。第二年,姚洐良由于表现好,被提拔为村的团支委,参与村务。197612月,在源湖村劳动三年的姚洐良回城,被安排到一轻局广州电池社工作。1992年下海。今年初疫情,良哥重回源湖。尽管阔别40多年,村民对他仍一见如故。今年6月,他当年插队的农户为他匀出一间房子,让他改建成知青驿站;还辟出一块小果园,让他管理11棵荔枝树。良哥也把驿站当成了家,常回来住住;把果园当作健身房,顺带重温一下知青岁月;帮村民维修电器,不忘技术工人本色。良哥说,他现在爱上了当农民的感觉。以前当农民,是苦;现在当农民,是乐。

姚洐良(左)
良哥爱源湖和朱二哥爱大陂田,其实是异曲同工。不同的,是故乡与异乡的区别;相同的,是都爱到骨子里去了。

源湖村让人离不开,是有缘由的。这里不但好山好水,更重要的是民风淳朴。而民风淳朴,也是有缘由的。源湖叶氏有着显赫的过去,而显赫背后崇文重教的传统从未离开。源湖村大兴办学之风,甚至打动了状元,与这一方水土传过佳话。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元荣公第十六世孙叶秀明诞下长子叶蔚堂(1787——1859年)。他名森,字和书,号蔚堂。今年73岁的叶浩森老师教了一辈子书,是蔚堂公的同宗后人。他是七九届从中毕业生,在华师大进修两月后回乡教书,直到2009年退休。叶老师说,长盛里还有保存完好的蔚堂故居。这座清代老房子与别不同,有厚厚的椿墙,还有结实的“石地龙”(大门台阶),显示这曾是官宦之家。叶老师说,蔚堂公当过儒学,离官后决心为乡亲办一件实事,于是在花甲之年置地办起私塾蔚堂书舍。

蔚堂书舍坐落在存珍叶公祠旁,如今只剩前座大门。推开破烂的木门,只见枯草遍地。蔚堂书舍尽管破败,但保存完好的石门匾却记录着一段鲜活的过往。门匾刻“蔚堂书舍”四个劲猷饱满的描蓝楷体大字。题款刻“道光丙午年谷旦”,落款刻“林召棠书”。题字者正是清代道光年间状元林召棠!这位状元题字有意思:在大江埔题字,“埔”字少一点;在源湖村题字,“舍”字两横穿了头,形成“吉”字。仿若错字,却饱含深意。按照题字时间,林召棠是先到源湖,后到大江埔。他之所以与从化有交集,是因为儿子林贻燕在从化当教谕。道光丙午年(1846),林召棠首度来从化探望儿子。林贻燕向其父叙说叶蔚堂办学的事,让同为花甲之年的林召棠大为赞赏,更欣然为私塾题字。他还用心良苦把“舍”字写出头,蕴含“吉祥”之意。

状元题词

继蔚堂书舍后,源湖村继续大兴办学之风,于民国十四年(1925)办起一间规模更大的学校——联正小学。民国年间桃源洞总共办过四间学校:源湖村联正小学、蛟龙围广才小学(德香书社前身)、金鸡村育才小学、中田村石井小学。而联正小学是桃源洞最早的学校。它的办学资金来源,有一段“十子团圆父抵饥”的曲折往事。清末,源湖村有一个有钱人叫叶梅仙。家有良田百亩,谷租万担,远在凤院都有田产。还生了十个儿子,可谓家大业大。有一年除夕,家家户户吃团年饭。叶梅仙的十个儿子居然没有一个叫他吃饭,搞得他饥肠辘辘在村落流连。后来其中一个孙子饭后出来玩耍,刚好碰到阿爷,一问才知阿爷连饭都没吃,才把其带回家吃饭。叶梅仙后来越想越气,横下一条心把田产清光,换了一笔巨款跑到广州五仙观养老去了。叶梅仙去世后,剩下的巨款成了五仙观的善款。后来源湖村子弟读书难,大家才想起叶梅仙的巨款。于是由族人叶初生牵头和五仙观打官司,终于要回这笔巨款,办起了联正小学,叶初生也顺理成章当了第一任校长。校址设在叶氏宗祠和才宽邝公祠。低年级在邝祠,高年级在叶祠,招收学生100多人。本村叶姓子弟免费入读,其他姓氏学童收学费一担谷。当年教授的课目有文算书、图音体等。老师有叶鸿福、薛世昌、肖治雄、欧阳念恩等。叶培根的父亲叶擎汉曾当过联正小学的校长。他大德高寿,享寿百岁才辞世。1940年,联正小学改名长湖小学。1958年,随着村名改变,长湖小学改名源湖小学。大跃进时,源湖小学搬离祠堂到外面办学。2010年,源湖小学合并到温泉二小,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蔚堂书舍名不见经传,是因为藏有珍贵的状元题迹打动了我;堂堂状元愿为一间小小的书舍题词,我想是因为源湖村崇文重教打动了他吧。在我看来,蔚堂书舍尽管破败得只剩下一个门匾,但仍无法阻止它成为源湖村最大的精神财富。

蔚堂书舍虽小,但却又很大。

                                             2020.11.26

作者在记录村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