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场

 含辛鱼 2023-09-15

回来后,善士黄公祠檐头上的

小狮神兽总让我“心心念”

它挺胸抬臀、面相威严

居高临下、睥睨尘世

让我看到吴哥窟神兽辛玛的影子

它们就像一对“守护神”

默默守护黄场村数百年

 

 

含辛鱼




前段时间因为下沉基层防疫的缘故,《黄场》迟迟动不了笔,一晃一个月过去了。清明假期将至,想趁着假期几天写写。忽然想起还要补“老虎井”的事,于是向锋哥发去了微信。不料等了一夜没复,忍不住第二天拨通了他的电话。电话那头锋哥说,他正向村里的老人问着“老虎井”的事呢。原来他不是不回我的微信,而是不懂怎么回微信,他正在帮我了解呢,这真是个热心肠的老人!

锋哥叫黄卓锋,黄场村人,今年68岁。我们相识还在一个月前。那天走访完黄场吃中午饭,锋哥在饭桌上主动要了酒。他喜烟嗜酒,一日三餐酒两包烟。锋哥说话时眯眼成线,轻言细语。他热心村务,是我写《黄场》的“关键先生”。

善士黄公祠锅耳墙

黄场村其实我早已去过好几回。因为黄场村是“一村一品”黄皮村,采访过数次;探访古村,也去过数次。回来后,善士黄公祠檐头上的小狮神兽总让我“心心念”。它挺胸抬臀、面相威严,居高临下、睥睨尘世,让我看到吴哥窟神兽辛玛的影子。它们就像一对“守护神”,默默守护黄场村数百年。那时我就许下暗念,黄场必有一写。

黄场航拍  胡东和/摄

黄场村距小城西北面8公里。东靠光辉村、南邻茂新村,西连明珠工业园,北接矮岭村。黄场村现属城郊街。清朝属水西堡黄场堡,民国属西区龙潭乡,解放后属城郊公社龙潭乡。先后叫过黄场大队、红星大队等名。黄场村人口3000人,面积8平方公里。黄场村辖大围、新围、上罗埔、新汾、莫村岭、鱼狗埔、新田、岭尾、放树林等自然村。黄场古村落位于大围,于明朝由黄氏建村。古村落坐西向东,西靠后主林小山岭,东绕一条由西北往东南流的门口坑河。一条进村路把古村落分成南北两个围。南面是旧围,北面是新围,围前各有一个狭长风水塘。北边有北闸门楼,南边有南闸门楼,两座门楼连通一条横街,把古村落分成东西两半。横街两边以前是地摊市,卖菜卖盐卖油卖猪肉。西边依山处建有3米高的夯土墙围壕筒,将村落包围,防范山贼与野兽。村南有一座永安庙,庙内有一口明代铁钟;村北有一座火箭牌楼式建筑——公社礼堂,圆拱门红砖墙,已拆毁建村公用楼。黄氏来大围建村之初,周边已散居严、刘、马、卓、莫、穆、李七姓村民,后来七姓村民迁走或消亡,仅存黄姓,这也是黄场村名的来由。但现在从自然村名还可追寻原姓氏遗迹。如莫村岭是原莫姓居住地,穆栏井是原穆姓居住地。

南野公祠

一个月前,在村主任黄志威的张罗下,联系到黄卓锋、黄烈均、黄炳基、黄煜坤等老人,我再一次走进黄场。走过跨越门口坑河的水泥桥,迎面见一座锅耳墙“黄场”门楼。坐西向东,建于清光绪年间。门楼前有人圈了一小块地种油菜。一人高的油菜无人收采,黄灿灿的菜花熬成了风景。穿过门楼往北走,一座祠堂赫然入目。坐西向东,三间三进。锅耳山墙青砖墙,大门两边为灰沙包台。门匾有“南野公祠”四个黑色楷书大字,抬头写“民国二十五年孟秋谷旦”。南野公祠堂号为瑞伦堂,建于1936年,由与黄场有亲缘关系的佛冈四九工头黄云相监工督造。2002年南野公祠重修了一次,正脊装饰了彩瓷双龙戏珠和鳌鱼。南野公祠解放后做过村的供销社,曾经充斥的鲜香咸杂味早已消散,留下的精华是一幅幅斑驳的民国壁画。这些壁画为画师吴蚕所作,刻画了近代工业题材与三国故事。经过百年时光的浸润,洗尽铅华后的粗劣画作竟也呈现一种古典之美。

工业题材壁画

在一进的壁画上,钢铁大桥横跨琶江,江面之上火船与帆船穿梭往来,岸上瓦房草榭与亭台楼阁并存,老鹞一般的双翼飞机在低空徘徊。远山起伏,有农人骑牛;近水粼粼,有蓑翁独钓。工业革命的曙光照耀在农耕文明的大地上,拼凑出一幅光怪陆离的魔幻画卷。

在三进的壁画上,三英战吕布、赵云救幼主的大戏正在“上演”。刘备骑白马,双剑挥舞;关羽骑赤兔,关刀前劈;张飞骑黄马,蛇矛吐舌,将吕布围在中央。吕布胯下战马腾空跃起,来个扭头望月,手持长戟迎战关羽,战盔上的两根雉翎颤悠乱动。另一幅壁画上,赵云面如满月,胆鼻竖眼;手持长枪,后跟战马,正火急火燎地来到甘夫人的帐中。甘夫人怀抱幼主刘禅,惊慌失措跌坐地上。这些刻画细致的人物仿佛身穿戏服,穿越百年时光,来到我们面前上演一出“好戏”。说来也巧,上世纪五十年代,黄场村有一个业余剧社——红星社粤剧团,有一出说赵云的戏,叫《赵子龙催归》。大年三十开始,红星剧社在公社礼堂连演三晚,座无虚席。扮演主角赵子龙的叫黄卓基。他功架了得,手持长枪先亮相走圆场,腾空踢出一字马,落地稳如泰山。扮演配角周瑜的是武生黄锦如。剧社戏班架子都是由黄场村的一班年轻人担纲,如鼓手黄建枢、锣手黄北湖,花旦陈桂兰、黄金颜、黄雁莲。团长黄鐸洲原是“八音”手,师承廖少坤。除了春节演出,农闲时节还到铺锦、四九等地走场。剧社在松柏堂村专门耕有一块税田,除了供粮,还供开销。后来武生黄锦如突发奇病,脸上长了虎须毒。这是一种专长脸上的毒疮,长了一根长毛如虎须。病发不久,黄锦如竟被虎须毒折磨致死。若干年后,村民不无惋惜地感叹:可惜这后生了,如果虎须毒晚生几年,待村中名医出现,其命可保矣!

赵云救幼主壁画

三进是祖堂,神台供奉着黄氏历代祖宗神主牌。在后墙上,写了一首《峭山公遗诗》:骏马堂堂出异乡,任儿随处立纲常。年深别境尤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这首诗隐藏的正是黄场黄氏的源流秘密。

原来黄场黄氏乃是唐代名臣黄峭山的后人。黄峭山(871953年),福建邵武和平镇坎头村上井人。黄峭山名岳,字峭山,小名实郎,号青岗,后世尊称为峭山公。黄峭9岁时,恰逢黄巢作乱,举家逃难至福建漳州龙溪兰水乡上官庄。黄峭14岁时,因与上官、吴、郑三姓争井水,祖父理论时被推落井中身亡。幸遇李姓巡抚大人为黄峭山主持公道,判令以井为墓,并令上官、吴、郑三姓待黄峭山长大成人后,各送一女许配为妻。黄峭17岁时,乡试中举;18岁时,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中进士,授高邮镇参事。唐昭宗时,水灾蝗灾继发,游民为寇。黄峭山赈济灾民,组织义旅平乱。后被陇西郡王李克用赏识,举为千夫长。唐昭宗乾宁三年(896),三藩作乱,昭宗出走。黄峭山随李克用勤王有功,授工部侍郎。唐昭宗天佑四年(908),大臣朱温杀掉昭宗另立太子,黄峭山闻讯绝食数日。峭山公见朝野难以匡正,遂辞官归隐,那年才35岁。峭山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峭山公上官、吴、郑氏三位夫人各为其生7子,共21子。峭山公归隐数十年间,目睹五代十国臣杀君、子弑父,决心遣散诸子以避不测之祸。峭山公八旬时,一日忽然将21子召至堂前讲道理。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又说,燕雀怡堂而殆,鹳鹩巢林而安。遂令21子各领一份家产,离开家乡,各奔前程。三位夫人号哭各留长子送终,其余18子遣散各地。

南野公祠

在峭山公21子中,第七子黄城、第十子黄化、第二十子黄井的后人,陆续迁居从化。城公一支后人迁往良口石岭。而迁居从化的尤以化公一支为主。黄化(913991年),字维杭,号大庵,由邵武迁居宁化县石壁村。北宋年间中进士,官至广州刺史。黄化奠定了黄族由福入穗的基础。元末明初开始,三公后人陆续从外地迁居并遍及从化。化公后人迁居街口城内、城郊高步、上香家,江埔鹊塱、山下、凤院,棋杆大氹,神岗勒庄,太平黄溪、格塘,民乐车头,鳌头象新、茂墩、白兔、丁坑,温泉龙岗、密石,良口热水等地。

南宋时期,井公十世裔孙黄行密(1182——1254年)中进士,任起居郎。他的父亲为黄翰衡,母亲是朱熹之女。行密公祖籍福建福州闽县九仙山,后居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行密公被尊为广东黄氏入粤始祖。元朝的时候,井公十四世裔孙黄文渊(1310——1355年)居广州大东门,生凤楼、凤廷、凤池、凤祥四子。文渊公第二子黄凤廷后人从佛冈水头迁居良口达溪、团丰、和丰、赤树等地,成为东峒黄氏望族;文渊公第四子黄凤祥从佛冈迁从化棋杆岭南,生世郡、世敬二子。世郡又名宣宜,号八八公,与结拜兄弟马德新、马耀昌居城内马场田,生大奴、小弟二子。小弟后人迁居城郊黄场、江埔钓鲤、温泉头甲、棋杆双汾等地。世敬后人居城内松柏堂、洪山围、南山楼一带,至西溪公成为城内黄氏望族。

鳌鱼

小弟大名二奇,字元浩,乳名菜儒,为井公十七世裔孙。小弟居城内马场田,陶氏,生启真、玄真、楚七、志祖四子。启真娶何氏,生善士、闰成二子。黄善士离开祖居地来到黄场以南2公里的张屋,以赶鸭为生。一日他赶鸭来到黄场,见到这里是一片芒蔢地。先来的七姓人都嫌弃这里,在周边居住。但奇怪的是,每逢大雨,周边都水浸,唯独这块地无涝。有风水先生指点黄善士在此地搭棚居住,他后来成为黄场村的开基祖。善士生观亨、观燧、观杰三子。观燧生云溪、月溪、雪溪、松溪、梅溪五子。除月溪、梅溪留居黄场,其余迁居城郊湴汾、茂墩,良口松园、江埔钓鲤。观燧五子百年后合葬一处,后世人称“五马归槽”。黄场村民主要为月溪、梅溪后人。前述的南野公祠,纪念的是月溪的裔孙黄南野。南野公生了近台、西楼二子,现今黄场村民主要是其后。而为了纪念宣宜公,黄场村尊其为一世祖,繁衍至今已253000人。

石屋

离开南野公祠,我们向北行。围面百米长,为九纵七横梳式布局的传统民居群。正中有一间两进厅第,书“梅溪永昌”。走到尽头见门口坑河。沿河往西走,见到一座荒废的两进大屋。此屋的麻石基座有一人高,暗示此处曾为大户人家。当地人称其“石屋”,曾做过私塾、社址、卫生站、榨油厂。石屋一侧为“北闸”门楼。坐南向北,麻石门框。门楼旁边有两棵老苹婆树,6月天结满了暗红色硬壳的苹婆果,指头大小的黑色种子可煮熟吃,味如栗子。离开北闸门楼继续往西走,村落消失,野草挡路。路边见一棵笔直斜生的老榕树,与常见的枝桠横生的榕树迥异,我们已踏足后主林的边界。后主林山矮林密,解放前曾有老虎出没,山上设有三口“老虎井”。这是5米深的老虎陷阱,由村民合力挖出。井内绑一只小狗作饵,井面覆盖树枝杂草遮掩。小狗嘤嘤叫唤时,引来老虎跌落陷阱。“老虎井”曾捕过一只老虎。井内传来阵阵低吼,村民合力用三支长松枝抵住跃起的老虎,其中一支刺穿老虎的喉咙。村民将捕获的老虎抬去街口墟卖,半途还引来驻守横江机场的国军士兵围观。后主林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村民分单干,林木尽毁。锋哥说,这里以前长满格木、槽木、荷木、桐油、牛棒等杂树,其中有一棵称作“龙头”的百年格木树,高大笔直,几人难抱,可惜被雷劈死。很多年以后,锋哥还记得儿时在后主林掏鸟窝的“美好时光”。

锋哥向华农大学生拍摄团队讲述历史

趁着中午放学的间隙,锋哥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到后主林掏鸟窝。之所以要结伴而行,是遇到树高时,要搭膊马爬上。黄泳荣手长脚长身手最好,往往是他“打头阵”。鸟窝分“明窦”与“暗窦”。明窦筑在枝桠上,幼鸟抵得风寒强壮;暗窦筑在树洞里,幼鸟不禁风寒弱小。一窝鸟掏下来,论功赏鸟。打头阵的分得壮鸟,包尾的分得弱鸟。锋哥把鸟儿拿回家,随即招致父亲一顿责骂:尽做些土公事!(土公,指仵工。暗指鸟儿难养活,等收尸)。但锋哥把父亲的话当耳边风,该掏的鸟还是掏。尽管大多不幸被父亲言中,但总有一两只养活了。锋哥曾经养过一只鹩哥,已经能学母鸡“髻哚髻哚”的鸣叫,可惜有一次偷吃邻居家的番薯干,被打死了。

作者拜访锋哥

我再次走进黄场,是去拜访锋哥。我拿了一瓶酒和一本《新村路》作见面礼。锋哥家在放树林,是黄场村最大的一个社,有500人。楼房规整,巷道井然。放树林原叫枫树林,因这里以前有枫树林。上世纪60年代有记分员记工分时听不清楚,将枫树林谐音错记成“放树林”,将错就错沿用至今。锋哥家的楼房在村尾,楼房边缘就是菜地农田,不远见有一座小山包,更远处看到连绵起伏的丘陵。楼前栽有两株桂花,正吐露芬芳。锋哥搬出小桌小椅,我们在巷道坐下继续谈论乡史。

原来锋哥还是我的从中师兄,七三届的。可是他读到高一就辍学回村赚工分了,用单车帮村供销社送货。197218岁那年,锋哥随生产队浩浩荡荡开进天湖水库工地,挑石担泥,还学会了开车。那时吃住在工地,一个月回不了家,每人每天3毛钱伙食费。后来,锋哥应聘到广州新港开消防车,直到1996年回乡。锋哥搞农村建房,学会了图纸设计水电安装,他家的楼房就是自己设计自己盖的。锋哥还搞副业,在自留地搞水果种植。他给我指了指楼房前的小果园,原来种的是黄皮树,已有一人高,今年能挂果了。在锋哥的讲述中,给我描绘了一幅黄场“农耕图”。

鸡心皮成熟时

七月是农事大忙时节,因为花生、荔枝、黄皮扎堆成熟了。粤语有句顺口溜:黄皮树鹩哥——唔熟唔食。暗指人类杀熟行为,明指鹩哥很精明,专挑熟的吃。当鹩哥成群日,便是黄皮成熟时。黄场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引种优质黄皮品种——鸡心黄皮。黄烈洪最早喝“头啖汤”,在莫村岭种了几亩地。1992年,黄锐均承包集体的荔枝山改种黄皮,常年种植面积200亩,产量20万斤,成为有名的种植大户。黄镜南则专攻育苗,成为有名的苗木大户。2003年,黄场村被评为黄皮“一村一品”种植村。黄场村鸡心皮分软枝与硬枝,软枝的才正宗。黄皮皮薄,怕水易爆,所以果农最怕雨水天。黄场村有适合的黄泥土,种植的鸡心皮不但密匝匝压弯枝头,而且果大如指,形似鸡心;黄里透黑,酸甜多汁。黄场鸡心皮由增城石滩商贩上门包销,畅销莞深、香港。在香港市场,黄皮不是论斤卖,是论扎卖的。

黄场古村

十一月,黄场另一种农作物糖蔗收获了。糖蔗与黄皮一样,也怕水,水多糖淡。黄场多旱地,60年代大量种植。糖蔗色黄、身硬,不适合食用,却适合榨糖。蔗农将糖蔗拉到横江、塘下的糖厂,加工成黄糖。熬糖车间依次排开四口大锅,下面是柴灶。大铁锅上加砌水泥锅,深达1米。糖水先在头锅熬煮,猛火下琥珀色的糖水沸腾翻滚,泛起大量糖渣泡沫,工人要用长柄勺不断搅拌、捞起。待到二三锅,柴火依次收小,糖渣泡沫依次减少。待到第四锅,稀沥的糖水已变成浓稠的糖浆,须用机器搅动。熬好的糖浆平铺在长方形糖格。糖格约三平米见方,水泥砌成,底铺席子。在大风扇的大风吹下,炽热的糖浆变凉变硬。用刀裁成一块块成了黄糖,便成了人们餐桌常用的嵌入糖蔗灵魂的厨房调料。

过去黄场村民还大量冬种头菜,并加工成腌菜。腌池5平米见方,深近2米,用火砖砌成。生头菜先在禾堂摊晒数日,然后剖开,一层层码放在腌池。每一层洒盐、放板、压石。这“三部曲”要重复数次,待到头菜水分尽除。这个盐量的拿捏,全凭老师傅的工多艺熟,所以永远没有相同的一池头菜,口味也有高下之分。腌制好的头菜还要放进垫上干草大木桶,进一步吸干水分。黄场头菜咸淡适中,爽脆有嚼头,是下饭佳品。

虎须毒

说完农事,锋哥说要给我看个“传家宝”,他从里屋拿出一本手抄书。此书巴掌大,由蝇头小楷书于宣纸,还画有人形穴位图,原来这是一本手抄疮科医书。医书主人正是锋哥的阿爷、前述的村中名医、疮科圣手黄炽华。黄炽华生于书香世家,阿爷黄太川是秀才。黄炽华身材高大、脸上有痘皮。原是木匠,专整木桶。1957年,教书的妻弟张柏根藏有一本医书,为神岗上塘村疮科名医徐子灿的真传。黄炽华如获至宝,将其一一手抄过来,自此走上行医路,成为方圆一带有名的村医。疮毒是奇难杂症,能随经脉游走于身体各处。医书一一记录了人体各种疮毒,光头面部就有挟瘿疽、对口疮、马刀疮、玉枕疽、搭舌疽、透脑疽、髪疽、鬓疽、唇疽、喉疽等20多种,虎须毒是其中一种恶疮。书中记载:“虎须毒生于口吻上,肿连头目,七日即死”。虎须毒之恶,在于病发来势汹汹,七日内夺命。一旁附了一幅人体穴位图,标明治疗虎须毒,须在颈部哑门穴、肩胛缺盆穴、手掌合谷穴“落火”。疮毒虽能随经脉游走身体各处,但老祖宗却发明了“阻击术”,在疮毒必经之穴“落火”断其去路,从而治愈。“落火”时取米粒大小的艾粒,用口水沾湿。点燃艾粒,迅速贴附穴位处。火红的艾粒的热力直透皮肉抵达穴位深处,只消几秒病人就感觉刺痛身体发颤。此时医生要手疾眼快把艾粒拨走,以免灼伤皮肉。黄炽华行医逾三十载,拯危无数,直到1982年过身。

善士黄公祠及牌坊

离开锋哥家,我俩再次走进黄场古村落。穿过黄场门楼往南走,见到了旧围的两座老祠堂。首先经过的是梅溪公祠,坐西向东,三间三进。因为五十年代一场大火烧通顶,如今只剩残垣败墙。一进只剩一面墙、麻石门框。青砖墙高耸,尽管遭受火毁仍不失雄伟的威严。梅溪公祠南侧,便是善士黄公祠。

麒麟吐玉书木雕

善士黄公祠坐西向东,三间三进;锅耳山墙,红砂包台。抬头又见到檐头两端的小石狮,龇牙咧嘴似向世人展示威严。它们是祠堂的“守护神”,忠于职守立此护祠数百年。屋檐两侧各塑一头鳌鱼,凸头圆眼,口中含珠。身体弯曲呈S形,似要跃出屋檐。鳌鱼是灭火的螭吻,也是祠堂的“守护神”,护佑祠堂免于火灾。一进门承鸭屎石八面柱,木梁架雕刻龙鲤翻波、鹤羊互戏;两侧墙壁描画凤立牡丹、稚鸡闹荷;花岗石门枕左刻雄狮滚球、右刻雌狮嬉子。一二进之间有厢房连接,装窗花隔断。二进年久失修,有脚手架支撑。二进共13架高柱大樑,显得恢弘堂皇,也显示了昔日黄场村的富足。木梁架精美木雕令人目不暇给,有麒麟吐书、麒凤互嬉,凤翔花丛,瑞羊登高。忽见野鸽在樑后探出头,人一说话“哗啦”飞走,振翅声扰动百年平静。正中大樑阳刻“时大清雍正肆年岁次丙午庚寅丙午日庚寅吉旦重修”,表明祠堂曾于1726年重修。史料记载,善士黄公祠堂号孝思堂,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于清雍正四年(1726)、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过。

年久失修的祠堂

善士黄公祠侧有一座四柱三门的中西合璧牌坊。四条柱为青砖柱,三个门为圆拱门。牌坊两侧灰塑展翅蝙蝠,圆头凸眼,口含双钱,谐音寓意“福(蝠)在眼前(钱)”。解放前,牌坊所在地与善士黄公祠曾是黄场小学旧址。当年最多办过8个年级200多人,一直办到1971年。锋哥曾在黄场小学上过二年级,还记得校长张锐波、班主任邝国良、数学老师谭判枢、音乐老师黎月婵、体育老师谢桂坚。半个世纪过去了,人去楼空,当年的校舍已长出一棵高大的苦楝树。

福在眼前

离开善士黄公祠时,锋哥在红砂岩包台上发现半截夹旗石,拨开上面的鸡屎鸭毛,赫然见镌刻“第五名武举人黄简趋建立”11个大字。原来这块功名碑记录了黄场村显赫的过往。清道光年间,黄场村出了一个显赫家族,有“文武举人”的名声。家族的主人是西楼公八世孙黄秉槐。秉槐公字毅杨,为武庠生,任千总。毅杨公力大过人,能举起半人高的石墩子。毅杨公生了七个儿子,其中第四子黄简趋与第六子黄简超,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双双中乙未科第五名武举人和第四名举人。毅杨公父子为官家族有权有势,在生意场上也风生水起。他与同代的城内黄氏望族过从甚密,城内一条街的商铺都是他的。毅杨公的富庶甚至当年编有顺口溜赞曰:“龙潭峒毅杨公”。前述的石屋,就是他的大宅。

明代铁钟,记录黄场历史的物证

走访的尾声,我忽然想起还有最后一处“古迹”没看。锋哥说,小车去不了,坐摩托去吧。锋哥载着我沿羊肠小道一路南行,约莫一公里后,见到一座小庙,这便是永安庙。永安庙坐西南向东北,庙前便是门口坑河。黄场建村之初就建立永安庙,供奉洪圣爷,并铸铁钟一口,以镇水口保平安。进庙就见到那口明代大铁钟,钟身铸几行字:“广州府从化县水西堡二十二图黄场村东向居住开乡建立神钟一口重四百余斤”,落款为“崇祯十年十一月吉日立”。这是现存对黄场村最早的历史记载的物证。解放后,永安庙拆毁物料拿来建学校,大铁钟也搬到公社礼堂作“打钟入饭堂”之用。1995年,永安庙在原址重建,大铁钟也物归原处。

看完永安庙,锋哥载着我返回村口。刚一下车,锋哥大叫一声不好,原来后轮扎胎了。锋哥说,这辆摩托已用了十多年,虽然破但够韧。我心想,锋哥的破摩托多载一人,刚好又遇到石子路,就权当是它对黄场之行的贡献吧!

 2022.4.24

古村日落


采访花絮


END




撰文▏含辛鱼   图片▏含辛鱼、胡东和   报料▏黄志威  协作五月繁花、金牛座、青城及华农大学生拍摄团队 口述历史黄卓锋、黄烈均、黄炳基、黄煜坤等 参考史料▏《清雍正八年.从化县志》、《广东黄氏总谱(从化卷)》、《黄氏族谱》、《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从化市卷)》、《从化市地名志》编辑▏含辛鱼


点击关注


罗明辉篆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